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與思想方法,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人文素養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內容從古代文明起源到近現代社會變革,時空跨度大,知識點瑣碎,對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多以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難以深刻理解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概念圖譜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工具進入教育領域,它以節點和連線的形式展示概念間的關系,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具象化呈現在學生面前,對突破傳統教學困境、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概念圖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促進知識整合與結構化
概念圖譜是現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衍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學工具,對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具有顯著意義。概念圖譜以時間為線索,能將歷史關鍵要素進行有效梳理,將知識脈絡清晰明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可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朝代更替與歷史事件的發展進程。同時,概念圖譜還能將孤立的知識點相連,揭示各歷史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助力學生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把握歷史發展趨勢[]。學生在繪制和使用概念圖譜的過程中,會積極主動地整理歸納歷史知識,構建系統化且個性化的知識體系。
這有利于學生快速梳理相關知識,對歷史知識形成深刻理解與記憶,為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培養歷史思維與綜合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學科知識涉及多個領域,若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容易混淆知識點。歷史事件間是存在一定因果聯系的,而概念圖譜能以直觀的圖形或線條、箭頭將零散的知識點有效串聯起來,將復雜的歷史知識結構化,進而讓學生把握歷史知識脈絡、因果關系。同時,學生在分析、歸納、整理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能有效培養邏輯思維與綜合能力,進一步激發對于歷史知識的探究興趣,增強學習積極性與創造性。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主要運用講述法教學,單一的方法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而概念圖譜主要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學生呈現歷史知識,將抽象的歷史人物、事件、時間等信息,轉化為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圖形,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等感官被充分調動,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也被激發。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概念圖譜的繪制,使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探索知識間聯系的參與者。學生自己動手梳理政權更迭、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等知識點,在自主思考與實踐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
二、概念圖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準備,構建引導性概念圖譜
概念圖譜可將零散的歷史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現有的認知基礎上,對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深刻理解,進而實現知識體系的有效構建[2]。與此同時,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處理是一個編碼、存儲與提取的過程,可視化的概念圖譜既有利于信息編碼,還可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提取效率,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精準定位和整合知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例如,在教學“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這一單元時,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幫助學生掌握秦統一的原因、秦統一的過程,以及秦統一的鞏固措施與秦統一的影響。教師在梳理知識點時,借助功能豐富的繪制工具,立足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將相關知識點進行細分,并充分發揮繪制工具的優勢,快速創建知識點分支、添加圖標,有效構建引導性概念圖譜。教師設計圖譜框架時,以“秦統一”為核心,在“統一背景”分支下,再細分出“戰國紛爭”與“商鞅變法”等要點;在“統一過程”分支下,標注關鍵戰役;在“鞏固措施”分支下,列舉各領域關鍵舉措;在“歷史意義”分支下,詳細闡述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為學生預留充足的互動空間,通過精心設計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與探討,逐漸完善概念圖譜。
(二)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參與圖譜繪制
教師借助軟件或在線平臺,可通過動態、交互的形式將歷史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實效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掌握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比如,小組合作是常用的課堂互動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圖譜繪制,在交流互動中相互學習,以拓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
例如,在教學“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這一單元中的“美國獨立戰爭”相關知識點時,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關于美國獨立戰爭的紀錄片片段。而后,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如果你生活在當時的北美殖民地,你會怎么做?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與討論吧!”[3]隨后,教師將學生合理分組,并將材料分發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深度交流,并合作繪制概念圖譜。教師在巡視時發現,
有小組以時間為主線,從波士頓傾茶事件開始,依次梳理出萊克星頓的槍聲、《獨立宣言》發表、薩拉托加大捷以及約克鎮戰役等關鍵節點,同時還標注了華盛頓等重要人物。隨后,教師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圖譜講解。這樣的互動式教學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合史料,深化概念圖譜內涵
史料作為學生認知歷史概念的輔助資料,為學生深刻認識歷史知識、理解歷史知識提供重要保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將史料融入概念圖譜結構的構建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深化學生對歷史概念的認知與記憶,為學生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教師在教學“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這一課中的“商鞅變法”知識點時,先通過設問導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那么它是如何從一個相對弱小的諸侯國逐漸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強國的呢?”隨后,教師以變法的背景、內容、影響為核心,將《史記·商君列傳》等史料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構建概念圖譜。針對“變法背景”,教師將戰國時期各國混戰、秦國國力亟待提升的史料詳細展示給學生,以幫助學生了解變法是時代所需;針對“變法內容”,教師通過引入反映“獎勵耕織”政策影響的史料,促使學生了解當時的農業數據變化。此外,教師還在“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的概念旁,展示秦國土地買賣契約文書圖片史料,使學生直觀感受土地制度改革。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史料,有利于學生深刻掌握商鞅變法各個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并深化對商鞅變法概念圖譜內涵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運用概念圖譜進行知識遷移
概念圖譜作為一種可視化工具,符合人類大腦對知識的存儲與提取模式,將其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善且系統的知識體系[4]。同時,概念圖譜能突出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學生在面臨新的學習任務或問題情境時,能通過概念圖譜迅速激活相關的知識節點,實現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
例如,在教學“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隨后要求學生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核心節點,畫出動力變革、生產組織形式變化、交通運輸革新等分支。在此基礎上,有效銜接本課內容,在概念圖譜中對比呈現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發明、新通信手段(電話、電報)等方面,最后聯系現實生活,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在面對“分析汽車產業發展”的課題時,學生可以借助概念圖譜,認識汽車制造基礎機械工藝、動力的來源,并拓展探究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趨勢,了解技術變革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有效實現知識的創新遷移。
(五)課后復習,利用概念圖譜鞏固知識
概念圖譜能將零散的歷史知識點按照內在邏輯關系有序整合,進而形成脈絡清晰的知識架構,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并且避免學生出現知識混淆的情況。在課后復習時引導學生繪制概念圖譜,探究、分析、歸納知識,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挖掘知識背后的因果聯系,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探尋新航路”這一課后,要求學生以“新航路開辟”為核心,以“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航海家與路線”“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為一級分支,構建概念圖譜。學生在“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的分支下進行二級、三級內容的標注與拓展,圍繞“經濟根源”“社會根源”“商業危機”等內容,強化對新航路開辟的必然性與可行性的理解。在“航海家與路線”分支下,學生通過梳理迪亞士到達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以及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等內容,并且在二級與三級圖譜中詳細描述每條路線的起點、終點、關鍵停靠點,清晰認識航海路線的作用[5]。如此,學生既能系統掌握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還能清楚梳理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概念圖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顯著成效,不僅革新了教學流程,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助力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立足于教育發展視角,概念圖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味著教學方式從傳統知識灌輸向知識關聯構建與思維啟發轉型,契合現代教育理念。學生在構建與運用圖譜的過程中,能學會從多元視角剖析歷史、解讀歷史,將歷史知識轉化為應對現實挑戰的智慧。
[參考文獻]
[1]曲文平.概念圖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4(34):81-83.
[2]王亮.大概念在初中歷史單元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7):154-156.
[3]程庭.初中歷史大概念教學的困境研判與優化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36):49-51.
[4]劉喚,陳盼盼.基于思維導圖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29):57-60.
[5]馬偉英.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知識梳理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24(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