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生動、高效的課堂,促進學生語言表達、思維發展與情感體驗的全面提升[]。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和諧課堂提出以科學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完善的課堂流程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提升課堂效率和學習體驗。基于此,探索小學語文和諧課堂的實踐策略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和諧課堂概述
和諧課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尊重與互動的關系,營造一種充滿理解與合作的課堂氛圍。在和諧課堂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平等、和諧的,教師“導”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2]。和諧課堂強調情感共鳴與認知互動的融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倡導包容與合作的學習環境。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與支持者,而課堂的核心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與深度思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和諧的環境中實現全面發展。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選取不當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過多,或者想要展示的內容過多,導致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講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3]。這主要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內容規劃不夠合理。部分教師過于追求課堂內容的豐富性,試圖涵蓋更多的知識點或拓展更廣的學習領域,但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課堂時間的限制。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其思維方式尚處于發展階段,面對過于復雜或多樣化的內容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困難的問題。此外,部分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往往忽視了其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日常經驗之間的匹配度不足,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投入,還可能壓制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增加其學習負擔。
(二)課堂互動性不強
互動性教學環境是指在課堂中營造一種鼓勵交流與互動的氛圍,旨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度思考[4]。然而,當前部分小學語文課堂的互動性較弱,課堂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更多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缺乏主動提問或發表意見的機會。教師的提問方式和頻率也較為單一,通常僅限于講解內容后的簡單回應或確認。同時,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討論也較為有限,課堂中缺乏討論環節或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生個體的意見和想法難以充分交流和碰撞。這種缺乏互動的課堂氛圍,限制了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影響了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盡管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手段逐漸多樣化,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主要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即通過單一的講解、演示和練習進行教學[5]。課堂上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較少,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足,教學內容和方式缺乏變化,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較為單一。部分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缺乏情感共鳴和深度思考的機會。
三、小學語文和諧課堂的實踐策略
(一)注重師生互動,促進師生關系和諧
和諧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與溝通。為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教師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交流互動策略。
首先,教師可在課后主動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困惑點或未掌握的知識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重點,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建議。對于不敢主動提問的學生,教師應以親和的態度拉近距離,幫助學生逐步樹立信心。此外,教師還可定期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記錄學習進度和情緒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輔導方式,使學生更快地適應課堂節奏。這種個性化的交流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其次,教師可以每月定期安排專門的師生交流課,搭建互動平臺。例如,開展“心聲分享會”等活動,邀請學生分享對課堂內容的看法、感興趣的學習話題或生活中的小故事。教師還可以設置討論主題,如“如何讓課堂更有趣”,鼓勵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表達想法,提出建議。此類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視,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參與度。此外,教師可以創建班級交流群或線上問答平臺,方便學生隨時表達疑問或提供反饋,確保師生之間的交流高效、便捷。
最后,教師應通過家長會或家校座談會,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在校表現、學業進展以及學習中的困難。例如,在家長會上,教師可以介紹學生的學習進展,提出家庭教育建議,比如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教師還可以組織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班級活動,如親子閱讀分享會,鼓勵家長更多地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通過家校互動,教師能夠獲得學生家庭背景的支持信息,家長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
(二)優選教學材料,保證教學內容和諧
教學內容和諧是構建和諧課堂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氛圍的融洽性。科學合理的材料選擇是保證教學內容和諧的重要前提,要確保教學材料既貼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能有效傳遞知識與價值觀。
第一,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確保材料的難度與內容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通過選擇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內容,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得認知與情感的雙重體驗,增強課堂的吸引力與代入感。第二,在選材過程中,教師需注重教材與實際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確保材料能夠支撐教學目標,有效傳遞知識。教學內容應與教材核心思想保持一致,同時賦予材料更強的實踐價值。材料的呈現需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為學生提供清晰、連貫的學習路徑,使其能夠更高效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第三,材料的選擇需體現時代性與現實意義,內容要貼近當下社會生活,以增強學生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與理解。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傳統節日》為例,根據以上材料選擇思路,教師在選擇本課的教學材料時,應首先考慮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優先選擇直觀、生動且貼近生活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理解能力。同時,材料要具備多樣性和層次性,既要突出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又要融入現代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傳統節日在當代生活中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在教授“貼窗花”時,教師可選擇彩色窗花實物、春節場景圖片以及剪紙工具包作為教學材料,讓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感知“貼窗花”的文化意蘊。針對清明節的內容,教師可選用描繪傳統掃墓與踏青場景的簡筆畫、杜牧《清明》的詩詞卡片以及清明節習俗的簡要文字說明卡,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清明節的習俗和文化內涵。針對中秋節的內容,教師可選用反映現代家庭團聚的全家福照片、中秋節賀卡以及賞月主題的兒童繪本。這些材料能夠體現中秋節的傳統價值和現代延續,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感知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與現實意義。
(三)精心設計課堂環節,保持教學過程和諧
教師在設計課堂環節時,應以構建和諧課堂為核心目標,注重課堂流程的整體性與互動性,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諧課堂強調教學環節之間的自然銜接與合理遞進。環節設計需從整體出發,注重連貫性與遞進性,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步理解、內化與運用所學知識。通過科學安排導入、探究、實踐、總結等環節,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學習路徑,提升教學的組織性與有效性。具體而言,課堂導入環節應設置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容,激發學習動力;探究環節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在交流中形成多元思考;實踐環節應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或語言表達的機會,強化知識的應用與遷移;總結環節則以知識歸納和思維提升為核心,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并鞏固學習成果。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盤古開天地》為例,該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感受盤古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階段,對故事性強、畫面感豐富的內容接受度較高,具備初步的邏輯分析和表達能力。因此,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創設情境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結合課文的神話主題,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在探究環節,教師需要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合作討論的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引導學生分析盤古開天辟地的情節,梳理課文邏輯結構,并從細節中體會盤古的偉大形象與奉獻精神。在實踐環節,教師可設計開放性任務,鼓勵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表達對文本的理解,體現多樣性和互動性。例如,引導學生通過繪畫、角色扮演、語言表達等形式,再現盤古的形象與故事。在總結環節,教師需引導學生歸納文本主旨,提升學習深度,并設計延伸性問題,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其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系起來,深化文化理解。
(四)實施游戲化教學,確保教學方法和諧
游戲化教學是一種將游戲元素融入課堂活動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過程的和諧性。具體而言,教師在實施游戲化教學時需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在設計游戲化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明確活動的教育價值,使游戲環節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活動的設計需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通過任務導向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其二,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分組協作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營造積極互動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要在活動中承擔引導和調控的職責,通過適時的鼓勵和反饋,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團隊意識。其三,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反思學習過程,并通過延伸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入思考。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為例,基于課文中的知識點,教師可開展一次“速度排序挑戰賽”,要求學生將駝鳥、獵豹、噴氣式飛機、火箭、流星體等按照由慢到快的速度進行排序。這一活動既能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知識點,又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隨后,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個4一6人一組的小組,各小組通過討論完成速度排序,并說明理由。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給予學生提示和鼓勵。例如,當學生對“噴氣式飛機”和“流星體”的速度關系產生分歧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課文中的關鍵信息,如“流星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約為25萬千米每小時”,以此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在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反思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流星體的速度如此驚人?這類速度數據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意義?通過總結,學生不僅能鞏固課文內容,還能進一步拓展對自然科學和速度概念的思考。此外,教師還可設計延伸性任務,比如讓學生思考有哪些比流星體速度更快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結語
構建和諧課堂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路徑。采取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優選教學材料、精心設計課堂環節、實施游戲化教學等策略,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為構建高效、互動的語文課堂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未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結合現代教育技術與多元教學資源,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創新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高曉琪.民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和諧課堂構建[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3):27-28.
[3]高居信.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化路徑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4(1):156-158.
[4]懷燕晴,“雙減”背景下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4(7):73-75.
[5]鄭曉梅.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探究[J].教育,2024(3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