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也是促進二者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1]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初中化學教師要扮演好設計者和組織者的角色,積極探索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應用策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靈活運用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和方法,確保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有扎實的把握,同時讓學生在各項評價活動中充分釋放潛能,實現對知識點的靈活應用,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多元評價方式的應用意義
多元化評價涵蓋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內容。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應用多元化評價形式,能夠系統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精準識別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入手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此外,多元化評價還能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明確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上的難點,進而強化對相關知識點的講解與練習,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多元評價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和渠道,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成長。同時,多元評價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其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課標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多元評價方式的應用策略
(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制定全面評價標準
在制定課程教學評價標準時,教師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立足核心素養對教育教學的各項要求,將其與學業質量標準和學業要求相融合[2]。在實際操作中,初中化學教師應依據學習主題的內容規定、學業要求以及學業質量的相關描述,明確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和水平要求。評價標準不應僅停留在知識的掌握層面,而應拓展至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等核心素養范疇。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標準,全方位、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和核心素養發展狀況,進而為教學改革和學生發展提供有力依據。
例如,教師圍繞科學粵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空氣的成分”制定評價標準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在學業質量方面,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與空氣成分相關的現象,并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計算和分析;在實踐操作方面,要求學生熟悉空氣的主要成分及其體積分數,理解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原理、步驟和注意事項,并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和得出實驗結論;在學業要求方面,要求學生能基于本課知識,提出與空氣相關的探究問題,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在具體的核心素養評價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維度展開:(1)化學觀念維度,設置“請簡述空氣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質”等問題,考查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2)科學探究與實踐維度,安排學生分組開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通過實驗活動評估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科學探究能力;(3)科學態度與責任維度,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規范性、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實驗結論的合理性,評估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感。
總之,從不同維度入手完善課程評價標準,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和全面發展。
(二)以日常學習為基礎,實施多元評價形式
1.設計實驗活動,應用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一種注重過程的評價方式,它要求學生在盡量貼近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演示、創造、制作或動手實踐等方式參與學習活動,以此展現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水平。與傳統的紙筆測試不同,表現性評價更關注學生在完成復雜任務時的表現和結果,因而更適用于檢測高水平、復雜的思維能力[3]。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表現性評價時,教師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實驗活動,圍繞明確的評價目標和標準,細心觀察學生在不同維度的表現,及時記錄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為后續反饋提供依據。同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機制,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交流學習,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與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科學粵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二氧化碳”一課時,教師可以實施表現性評價,設計“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實驗活動。比如,在驗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這一性質時,學生需在燒杯底部放置兩支一高一矮點燃的蠟燭,然后將集氣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沿燒杯內壁緩緩倒入,觀察蠟燭火焰的變化情況。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操作是否規范,是否能敏銳觀察到蠟燭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滅的現象,是否能說明蠟燭火焰熄滅的原因以及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滅。能夠清晰表達的學生表明其在分析與解釋能力方面表現出色。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各小組對比實驗思路,讓小組成員互相分享實驗經驗,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這種合作學習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為保障學生后續實驗操作的熟練度和精準度奠定基礎。
2.建立學習檔案,應用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聚焦于學生的學習進程,它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最終成果,還高度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態度以及所運用的學習方法。其目的在于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特點,從而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果[4]。新課標背景下,建立學習檔案是重要的過程性評價策略。學習檔案可以收錄學生的課堂筆記、作業、實驗報告、學習心得等資料,全面反映學生在知識技能掌握、學習態度轉變以及學習方法改進等方面的情況。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學習檔案展示活動,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并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取得的進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科學粵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的“常見的酸和堿”時,教師可以實施過程性評價,指導學生積累和收集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資料,包括課堂筆記(記錄常見的酸和堿的性質及其應用)、作業重點(酸堿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及相關計算過程)、實驗報告(實驗步驟、現象、數據及結論的詳細說明)、學習心得(學習經驗的總結與對不足的反思)等。根據上述檔案內容,教師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例如,部分學生可能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存在不足,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重新思考并完善自己的學習過程。這種反饋機制對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查看和評價彼此的檔案,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3.優化單元作業,應用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完整的教學活動結束后實施的一種評價形式,主要是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進行反饋和總結,旨在全方位檢驗學生在知識積累和應用能力方面達到的水平,為教學效果的判定以及后續教學計劃的調整提供有力依據[5]。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師可以依據單元作業實施終結性評價,結合單元目標和核心素養要求設計作業,確保作業內容涵蓋知識理解、技能運用和問題解決等多方面,體現整體性、多樣性、選擇性和進階性特點。在終結性評價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應僅僅關注作業答案的準確性,還應關注學生的解題思路、方法運用以及知識遷移能力的發展情況。通過分析作業的整體效果,教師能夠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效,了解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差異特點,為后續教學提供方向。
例如,教師可以圍繞科學粵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的“溶液”單元實施終結性評價。書面作業可以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實驗題等題型,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通過分析、判斷和計算,解決與溶液相關的實際問題。除了常規的紙筆測試,教師還可以設計彈性作業,例如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溫度對硝酸鉀溶解度的影響。在此作業中,學生需要完成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記錄數據、繪制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圖等任務,在理解溶解度等概念的同時實現跨學科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深化綜合評價,探索增值性評價形式
為了深化綜合評價,教師需要全方位考量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從多個層次、多個維度實施評價,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動態,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評價工具,構建一套凸顯化學學科特色的綜合評價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化學教師應明確評價內容的關鍵點,對不同標準進行加權處理,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結合,對評價內容進行科學賦值,最終以等級形式呈現整體評價結果。此外,教師還可以逐步探索增值性評價,將目光聚焦于學生學習的“增加值”,高度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學習過程,運用恰當的統計分析方法計算增值,真實反映學生在學業成績及核心素養上的“增長點”。
除了學業成績的增值,教師還可以評估學生在核心素養方面的增值情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整體表現進行評估。例如,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可能會提出創新性的想法,這表明他們在科學探究和創新思維等方面有明顯的增值。教師可以根據增值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激勵和表彰,比如設計“最佳進步獎”等榮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發展功能
新課標背景下,多元評價的結果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對這些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和準確解釋,是發揮評價發展功能的首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化學教師需要全面剖析學生的學習情況,識別學生可能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而精準診斷自身的教學問題。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教師應給予個性化的反饋,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規范學習習慣,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指導,助力學生全面成長。
例如,圍繞科學粵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的“物質的溶解”,教師可以分析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和試卷情況,判斷學生在理解溶液飽和概念時是否存在困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開集中講解,向學生說明:“判斷溶液是否飽和,不能僅僅依據溶液中是否有溶質剩余來判定,還需關注在特定溫度下,往溶液里繼續添加該溶質后,溶質是否還能繼續溶解。”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全面。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對物質溶解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或者在知識應用方面不夠合理,可以適當調整教學節奏,將教學重點放在專項練習和課堂互動上。圍繞“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教學模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高效學習。
總之,評價結果的反饋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還能發揮激勵作用,讓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自覺針對不足之處加強練習,逐步提高學習成績。
結語
新課標引領的教育變革浪潮中,多元評價方式的應用是順應時代發展、契合學生成長需求的必然選擇。初中化學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實踐,秉持對學生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優化多元評價體系,公平、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意見,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化學素養,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化學學習過程中持續進步,從而更全面、高效地提升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健.評價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4(18):26-28.
[2]王永旭.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化學的多元化評價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4(8):6-8.
[3]胡黎黎,張勇.淺談初中化學評價的問題和對策[J].新課程(下),2014(8):123-124.
[4]顧麗潔.淺談化學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J].時代教育,2013(12):181.
[5]朱建衛.新課標下初中化學教學的發展性評價探微[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6(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