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本核算與精細化管理闡述
(一)醫院成本分類
醫院成本分類的精準性直接關系到成本管理的效果。一般而言,醫院成本可細致劃分為以下幾大類:首先是直接成本,這類成本能夠直接追溯到特定的醫療服務或產品上,包括但不限于藥品成本、醫療耗材成本、檢查費及化驗費等。直接成本的核算通常較為直觀,可通過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物資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手段實現自動歸集與分配,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其次是間接成本,與直接成本相對,間接成本無法直接對應到某一具體的服務或產品,而是涵蓋醫院運營過程中的共性支出,如人員薪酬(非直接參與醫療服務的行政人員、后勤人員等)、水電費、物業管理費、設備折舊費等。間接成本的分攤需依據合理的分配機制,如按科室人數、面積、服務量等因素進行比例分配,以確保成本分配的公正性與合理性。
再次是混合成本,部分成本既包含直接成本元素,又涉及間接成本成分,如醫護人員工資中既包含直接參與醫療服務的部分(如醫生手術費),也包含間接支持部分(如護士的基礎薪資)。對于此類成本,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細致拆分與歸類,確保成本核算的準確性。此外,醫院還可能面臨一些特殊成本,如科研項目經費、醫療事故賠償、員工培訓費用等,這些成本雖不常發生,但對醫院的整體財務狀況及成本控制策略具有重要影響,需單獨列示并予以特別關注。
(二)精細化成本核算方法
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TDABC)尤為受到關注不僅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準確性,也為醫院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它是一種基于時間和活動的成本核算方法,它通過測量執行每一項作業所需的時間,然后將這些時間成本分配到最終的服務或產品上。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作業流程復雜、成本構成多樣化的醫療機構。
實施步驟如下:1.明確醫院的各項作業活動,如病人接待、診斷、手術、護理等。2.計算每項作業所需的資源成本,如人力、設備、材料等。3.通過時間記錄或估計,確定完成每項作業所需的時間。4.將資源單位成本乘以作業時間,得出每項作業的成本。
5.將作業成本按照一定的規則分配到最終的服務或產品上。
其他精細化成本核算方法,比如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它是一種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核算方法,它通過識別和計量各種作業活動的成本,然后將這些成本分配到最終的產品或服務上。這種方法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出產品或服務的真實成本,有助于企業進行成本控制和定價策略的制定。其次是標準成本法,它通過設定標準成本來衡量實際成本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醫院管理層及時發現成本偏差,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另外,還有定額成本法,根據歷史數據和經驗,為各項作業設定合理的成本定額。
二、成本控制策略與實踐
(一)定額成本法的應用與案例
定額成本法核心在于根據歷史數據、行業標準及醫院實際情況,為各項醫療服務設定合理的成本定額。以一次普通CT檢查為例,醫院基于過往數據深入分析,考慮設備折舊、耗材消耗、人員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科學設定其成本定額為500元。在實際操作中,醫院依托先進的電子病歷系統,實時追蹤并記錄每次CT檢查的實際成本。系統內置的智能對比功能,能夠自動將實際成本與預設定額進行比對,一旦發現超支情況,立即觸發預警機制,提醒管理層關注并介入。這種即時反饋機制,確保了成本控制的時效性與精準性。
以某市人民醫院為例,該醫院在引入定額成本法后,對常規檢查和手術的成本控制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CT檢查項目,醫院不僅設定了嚴格的成本定額,還通過定期的數據分析,深入挖掘成本超支的根源。在分析過程中,醫院發現部分醫生在操作過程中的耗材使用量遠超定額標準,進一步調查揭示出操作不規范、耗材浪費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醫院迅速采取行動,組織專家團隊對醫生進行專業培訓,明確操作流程,強化成本意識。同時,醫院還優化了耗材管理制度,確保耗材的合理使用與庫存控制。經過一系列改進措施的實施,醫院成功將CT檢查的平均成本降低了 15% 不僅提升了經濟效益,還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
(二)標準成本法的應用
標準成本法在醫院成本管理中的應用,旨在通過設定科學、合理的成本標準,實現醫療服務的成本控制與優化。對于高難度手術如心臟搭橋手術,醫院依據技術標準、管理要求及歷史數據,精心設定其標準成本為3萬元該成本涵蓋了手術所需的人員費用、設備折舊、耗材消耗等所有相關成本,為手術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明確的基準線。在手術執行過程中,醫院利用電子病歷系統實時記錄每次手術的實際成本,并將其與預設的標準成本進行細致對比。通過這一對比分析,醫院能夠迅速識別出成本差異較大的項目,為后續的成本優化提供有力依據。
以某大型綜合性醫院為例,該醫院在引入標準成本法后,對心臟搭橋手術的成本控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對比分析中,醫院發現手術耗材的使用量存在明顯波動,部分手術團隊在耗材選擇和使用上缺乏規范性。針對這一問題,醫院迅速組織專家團隊進行深入分析,找出了耗材使用不當的根源,并制定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醫院不僅加強了手術團隊的耗材使用培訓,還優化了手術流程,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醫院成功地將心臟搭橋手術的平均成本降低了 20% ,同時手術成功率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一成果不僅體現了標準成本法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有效性,也展示了醫院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方面的決心與能力。
此外,醫院還將標準成本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了其他高難度手術和重癥監護等項目,通過不斷細化成本標準、強化成本控制措施,逐步構建起了一套全面、系統的成本管理體系,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作業成本法的應用
醫院明確各項作業活動,如病人接待、診斷、手術、護理等。確定資源單位成本,計算每項作業所需的資源成本,如人力、設備、材料等。測量作業時間,通過時間記錄或估計,確定完成每項作業所需的時間。將資源單位成本乘以作業時間,得出每項作業的成本。將作業成本按照一定的規則分配到最終的服務或產品上。某三甲醫院引入作業成本法,對綜合門診的成本進行了詳細的核算。通過定義作業、確定資源單位成本和測量作業時間,醫院發現某些門診項目的成本構成不合理,如部分檢查項目的耗材使用量過高。醫院立即調整了門診流程,優化了檢查項目,最終使綜合門診的平均成本降低了 10% ,患者等待時間也有所縮短。
(四)減少浪費法的應用
通過數據分析和現場觀察,識別醫療服務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如過度治療、重復檢查、無效溝通等。針對識別出的浪費現象,制定具體的改進措施,如規范診療流程、加強醫生培訓、優化信息系統等。通過電子病歷系統和患者反饋,持續監測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確保浪費現象得到有效控制。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引入減少浪費法后,對急診和住院管理中的浪費現象進行了專項治理。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部分患者在急診就診時存在過度檢查的現象,如不必要的血液檢查和影像學檢查。醫院立即組織醫生培訓,規范急診診療流程,減少了不必要的檢查項目。同時,通過優化住院管理流程,減少了患者的住院天數。
三、財務管理模式的選擇與優化
(一)財務管理模式分析常見的財務管理模式有集權型、分權型和混合型三種,每種模式都有其獨特的優缺點。集權型財務管理模式是指醫院的財務管理權限高度集中于總部或總院,各科室或分支機構的財務決策需經總部審批。有點在于能夠實現財務政策和標準的統一,減少因分散管理帶來的混亂和風險??偛靠梢越y籌規劃全院的資源,避免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偛磕軌蚋玫乇O控和控制財務風險,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缺點也明顯,決策效率低,靈活性差,責任不清。
分權型財務管理模式是指醫院的財務管理權限下放至各科室或分支機構,它們在一定范圍內擁有獨立的財務決策權。優點是決策高效,各科室或分支機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快速做出財務決策。靈活性高,各科室或分支機構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和突發事件。缺點在于標準不一,科室或分支機構可能自行制定財務政策和標準。資源分散,各科室或分支機構可能自行制定財務政策和標準。
混合型財務管理模式作為集權型與分權型的有機融合,旨在尋求醫院財務管理的最佳平衡點。此模式下,醫院既保持了財務政策的統一性與規范性,又賦予了各科室或分支機構適度的財務自主權。通過精細的授權機制,總部在把握整體財務方向的同時,允許各科室根據業務特色與市場變化靈活調整財務策略,從而實現了統一與靈活的雙重優勢。
混合型模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的監督與協調機制。一方面,總部通過定期審計、財務報告等方式,對各科室的財務活動進行有效監督,確保財務政策的貫徹執行與資金的安全使用;另一方面,通過跨部門溝通平臺與協作機制,促進各科室間的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然而,混合型財務管理模式的實施也面臨挑戰,如如何合理劃分集權與分權的界限,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與協調機制等。這要求醫院管理層具備高度的管理智慧與協調能力,以確?;旌闲湍J侥軌蛘嬲l揮其在財務管理中的獨特優勢。
(二)模式選擇與優化建議
選擇合適的財務管理模式需要考慮醫院的規模、業務特點、管理能力和外部環境等因素。小型醫院建議采用集權型財務管理模式,因為小型醫院的管理層次較少,集權管理可以提高決策效率和管理效率。中型醫院建議采用混合型財務管理模式,通過合理的授權和監督,既能保持財務政策的統一,又能提高各科室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大型醫院建議采用分權型財務管理模式,因為大型醫院的管理層次較多,分權管理可以提高決策效率和應變能力。
如果醫院專注于某一??祁I域,建議采用集權型或混合型財務管理模式,因為專科醫院的業務相對單一,集權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風險。如果醫院提供多種醫療服務,建議采用分權型或混合型財務管理模式,因為綜合醫院的業務多樣,分權管理可以更好地滿足各科室的需求。如果醫院的管理層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建議采用分權型或混合型財務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各科室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醫院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財務管理模式,引入先進的財務管理系統,實現財務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實時監控,提高財務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通過預算管理系統,實現預算編制、執行和分析的全流程管理,確保財務目標的實現。通過成本核算系統,實現成本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分析,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通過內控系統實現對財務活動的全程監控,減少財務風險。通過審計系統,定期對財務數據和財務活動進行審計,確保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四、總結
本文深入探討了基于成本控制的醫院財務管理模式,旨在提升醫院的成本控制力和財務管理效率。研究內容涵蓋成本核算體系、成本控制策略、財務管理模式選擇及優化等方面。展望未來,醫院財務管理將向智能化、數據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智能化財務管理將借助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智能決策支持將利用大數據為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大數據應用將使醫院能夠數據驅動管理,實現精準成本控制。個性化財務管理則將提供定制化服務和動態調整策略,以適應不同醫院的需求和市場變化。
(作者單位:核工業四一九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