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是一種突發性自然災害,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地震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面臨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和諸多安全隱患。為確保救援工作安全、高效開展,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體系。現通過分析地震救援中的主要危險源,提出安全管理策略,旨在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震救援;安全管理;風險防控
地震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自然災害,而我國是世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發生后,如何快速、安全、有序地開展搶險救援工作,是擺在各級政府和救援隊伍面前的緊迫課題。地震救援是一項高風險作業,救援現場道路中斷、建筑物倒塌,存在二次坍塌、落石、有毒有害氣體泄漏、觸電、溺水等諸多危險源。加上作業環境復雜、時常晝夜顛倒,有時裝備不足、后勤保障跟不上,救援人員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如何有效防控風險,最大限度保障救援人員安全,是開展地震救援工作必須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1 地震救援特點與主要危險源
1.1" 地震救援特點
一是時間緊、任務重。地震災害發生突然,黃金救援時間只有72h,必須爭分奪秒地開展搜救,與時間賽跑,應對重重困難,全力搶救被困群眾。
二是環境復雜、危險多。救援現場道路中斷,房屋倒塌,余震頻發,存在坍塌、落石、泥石流等多種次生災害隱患[1]。地下室、狹小空間等極易發生窒息、中毒。水、電、氣等市政設施損毀,易引發觸電、火災、爆炸。
三是作業強度大。晝夜作戰,連續高強度作業,缺乏足夠的休整,導致體力透支,判斷力下降,極易誘發意外。高原、高寒等惡劣環境,缺氧缺水,救援難度更大。
四是心理壓力大。直面重大人員傷亡,目睹各種慘烈景象,救援人員身心俱疲,情緒波動大,亟須心理疏導。
五是組織協調難度大。地震救援中,救援力量多樣,軍地銜接、部門協同、軍兵種配合面臨許多困難,信息不對稱、指揮不統一問題突出,增加了安全管理難度。
1.2" 地震救援主要危險源
1.2.1" 建筑物坍塌
地震發生后,大量建筑物在強烈地面振動的沖擊下發生倒塌,建筑殘骸堆積形成不穩定的堆積體,該堆積體內部結構復雜,錯綜交叉的鋼筋混凝土構件相互交織,形成眾多狹小空間。堆積體整體穩定性欠佳,極易發生二次坍塌事故。救援人員在搜尋幸存者時,若不慎觸碰到關鍵支點或破壞了堆積體的平衡狀態,就可能引發坍塌,進而危及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由于建筑物垮塌后內部結構紊亂、難以辨識,且狹小空間內能見度低,導致搜救難度面臨較大困難。救援人員在搜救過程中需小心謹慎,任何操作不當都有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危險狀況。
1.2.2" 余震
強烈地震發生后,通常會伴隨大量余震,雖然這些余震的震級可能低于主震,但仍具備造成嚴重破壞的潛力。地震本身會導致建筑結構受損、穩定性降低,而余震的沖擊可能使原本受損的建筑結構徹底垮塌,進而引發新的人員傷亡事件。余震的發生時間和震級規模難以準確預測,這給救援行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嚴重威脅著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
1.2.3" 次生災害
地震發生后,往往會誘發一系列次生災害,給救援工作帶來安全隱患。例如,可能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這些災害會阻斷道路、掩埋村莊,進而降低受困群眾成功獲救的概率。地震致使水壩損毀,可能引發洪水泛濫,洪水會淹沒道路和房屋,沖走車輛并危及人員生命安全;地震還可能導致電力電纜斷裂,進而引發火災,嚴重威脅廢墟中的被困人員和搜救人員的生命安全。
1.2.4" 有毒有害氣體
建筑垮塌后,受損的燃氣管道可能發生燃氣泄漏,燃氣在狹小封閉空間內不斷積聚,會導致氧氣含量降低,受困人員長時間暴露在這種環境中,會因缺氧發生窒息。施救人員在廢墟中開展搜救工作時,也可能因吸入有毒氣體而突然昏迷,危及自身生命安全。地下空間(如地下車庫、地下商場等),因通風條件受限,坍塌后有毒有害氣體更易積聚,這給搜救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由于光線暗淡、能見度低,有毒氣體難以被及時察覺,極易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2 地震救援中安全管理的意義
2.1" 保障救援人員生命安全
地震救援是一項高風險作業類型,救援現場存在建筑物坍塌、余震頻發等客觀且難以預知的危險因素。救援人員需要連續高強度作業,體力和注意力難免會出現下降,容易引發意外傷害事故。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評估并有效管控各類安全風險,能夠切實保障一線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安全管理要求救援行動嚴格遵循“先偵察、后救援”的原則,通過生命探測儀、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精準定位被困人員,避免因盲目救援破壞廢墟結構,增加被困者的風險。在救援過程中,必須將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救援行動,堅決杜絕因安全管理不到位而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
2.2" 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科學、規范、高效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救援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加強事前安全評估工作,制定周密的救援預案,能夠最大限度避免救援行動的盲目性,減少現場各救援力量間的磨合時間,為快速展開救援行動爭取寶貴時間。嚴格落實安全操作規程,規范救援流程,可有效提高救援效率,避免因操作失誤造成人員傷亡以及時間資源的浪費。加強現場的統一指揮調度,促進各方救援力量間的協同配合,可實現救援資源的科學調配,避免出現重復、無序的搜索工作,最大程度提高救援工作的效能。規范、高效的安全管理是確保地震救援工作快速、有序、高效開展的重要保障。
2.3" 維護救援隊伍形象
地震救援面向社會公眾,備受各界關注。規范的安全管理能夠充分體現救援行動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增強公眾對救援工作的信任。如果在救援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不僅會影響救援工作的進程,還會損害救援隊伍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保持救援過程的公開透明,確保救援人員作業的標準化、規范化,能有效緩解受災群眾的恐慌情緒,凝聚社會各界對于救援工作的共識。應把安全管理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為塑造專業、高效的救援隊伍形象全力以赴。
3 地震救援中的安全管理策略
3.1" 加強現場安全評估與動態監控
在開展地震救援前,必須全面細致地評估現場存在的各類危險源。首先,高度警惕余震風險,強震之后通常會伴隨大量余震,可能引發建筑二次坍塌。其次,評估因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風險,如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可能阻斷交通,給救援工作帶來困難。再次,考慮有毒有害氣體泄漏風險,如建筑垮塌損壞燃氣管道,可能發生燃氣泄漏。最后,充分考慮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判斷是否存在坍塌風險。對于存在的這些危險源,應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加固或標識,避免救援人員誤入危險區域[2]。
在救援過程中,要持續動態開展安全風險監控工作。與氣象、地質、水文等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及時獲取災害性天氣預報、地質災害預警等信息。要密切關注余震情況,利用專業設備監測余震活動,及時評估余震對救援安全的影響,并據此調整救援策略。根據現場狀況變化,及時調整救援方案,避免盲目冒進。組織專業力量加強現場巡查,及時發現建筑裂縫擴大、構件變形等危險征兆,一旦發現安全隱患,應果斷采取撤離等防范措施,確保人員安全。通過全過程、動態化的安全監控,可最大限度降低次生災害發生的概率。
3.2" 嚴格落實救援作業安全規程
制定科學、嚴密、可操作的救援作業安全規程,是確保救援安全的關鍵[3]。要針對不同救援階段、不同施救對象和環境特點,明確操作流程、注意事項和禁止性行為。在倒塌建筑物的搜救過程中,要先采取結構加固、支撐等措施,確認安全后方可進入。對于嚴重倒塌的混凝土結構,必須先由專業工程師評估結構穩定性,確定安全支撐點,使用專業設備進行臨時加固后,救援人員方可進入。對于輕微倒塌或傾斜建筑,需明確安全進入路徑和撤離通道。建立明確的安全預警機制,指定專人負責監測余震、滑坡等次生災害風險,并設立統一的預警信號。當發現險情時,必須第一時間發出撤離信號,所有救援人員應立即按預定路線撤離至安全區域。同時,要規范使用破拆、切割、頂升等救援器材的操作流程,明確禁止性行為,禁止在未確認情況前盲目破拆,防止造成二次傷害。
3.3" 強化現場統一指揮與協同聯動
地震救援需要多支力量協同開展,必須建立統一指揮、聯動協作的工作機制。成立現場指揮部,明確總指揮和各專業指揮員。制定統一的警戒標識,規范現場出入管理,嚴防無關人員進入,影響救援工作[4]。救援隊伍進入災區后,應第一時間與當地政府建立聯絡機制,了解災情分布、受災人員情況等關鍵信息。主動對接當地應急指揮機構,明確協作流程,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在物資調配、交通保障、電力供應等方面,要充分依托地方政府力量,形成高效協作模式。
要使多支救援力量協同配合,必須制定嚴密的協調機制。應建立統一的通信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確保各支力量行動協調一致。對救援區域要進行科學劃分,明確責任分工,避免重復搜救或遺漏。特別是在人員搜救和被困人員轉運方面,軍隊、武警、消防、醫療等不同力量要形成無縫銜接的工作鏈條,確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3.4" 突出復雜環境條件下的安全防護
地震救援工作常在惡劣環境下開展,特殊地理條件為救援帶來額外挑戰。針對不同復雜環境,需采取針對性安全防護措施:對于山區地震,要警惕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風險,應選擇安全地點設立指揮部和營地,避開陡坡和河道。救援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前,必須佩戴頭盔、反光標識,攜帶定位設備,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被及時找到。高原地震救援面臨缺氧挑戰,必須配備足夠的氧氣瓶和便攜式制氧機。實施梯次進入策略,設立海拔遞進式前進營地,使救援人員逐步適應高海拔環境。寒冷地區地震救援需重視防寒保暖。配備專業的防寒服、雪地靴、保暖手套等裝備,設置保溫性能良好的救援帳篷和加熱設備。救援工具要選擇適合低溫環境使用的專用型號,防止設備失效。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體系,確保熱食供應和飲水加熱,防止隊員體能下降。
4 結束語
地震是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時、高效、安全地開展地震救援,是消防救援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地震救援中的安全管理至關重要,事關救援人員生命安全、救援效率以及隊伍形象。應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安全管理,深入排查并消除各類安全隱患,最大限度降低救援安全風險。要進一步完善地震救援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加快構建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格局,為抗震救災的勝利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魏毓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全力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N].中國應急管理報,2024-09-05(2).
[2]馬林.地震救援行動中的安全管理及安全員設置策略[J].中國應急救援,2024(1):55-58.
[3]唐虎瀟.基于木支撐系統的地震坍塌建筑救援安全管理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2.
[4]高飛.大型商業綜合體地震救援安全管理的難點及對策分析[J].今日消防,2022,7(4):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