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5)01-0017-06
一、引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男孩教育表現不佳的問題已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教師職業女性化和缺乏男性榜樣被認為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1]。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女性教師占據了歐盟600萬教師的 72% ,其中立陶宛、拉脫維亞、保加利亞和冰島的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尤為嚴重,女性教師的比例分別達到了 86% 、 83% 和 83%[2] 。這一現象表明,教師職業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衡已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3]。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隊伍性別失衡的問題在幼兒園教育階段尤為突出。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1》的數據顯示,我國幼兒園專任教師約131萬人,而男性幼兒教師的數量僅為32000人,所占比例僅為 2.4%[4] 。盡管澳大利亞、瑞典、愛爾蘭、荷蘭、捷克共和國、立陶宛、英國和挪威等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增加男教師的數量,例如加大有針對性的廣告宣傳、建立中學指導計劃以及委托高等教育機構吸引男性申請師范教育或在師范教育課程中提供僅限男性的獎學金[5],但男女教師性別失衡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深人探討問題背后的深層根源。
二、性別隱性偏見:影響從教意愿的不可見力量
性別在教育領域的影響深遠且持久。從古至今,社會普遍存在將男性和女性賦予特定角色和責任的觀念。這種性別角色分工不僅塑造了教育領域的面貌,還深刻影響教育中的個體體驗和職業選擇[6]。性別隱性偏見在職業選擇中具有多種表現形式,這些偏見通常隱藏在人們的潛意識中。
首先,性別隱性偏見在職業選擇中可能表現為某些特定職業被視為更適合男性或女性。例如,傳統上,工程師、律師等職業被視為男性更適合的領域,而護士、幼兒園教師則被視為女性更適合的領域[]。這種傳統性別認知可能導致學前教育師范生的職業選擇受到限制,尤其是削弱了男性選擇學前教育職業的動機。有研究顯示,女性學生在考慮從教職業時,可能受到社會對傳統女性角色期望的制約,即強調照顧和關愛。因此,“女性”與“教育工作者”之間更容易形成一種親和關系,女性更有可能選擇學前教育這一與照顧兒童相關的職業。相反,男性學生盡管對幼教工作充滿興趣,但由于不符合傳統的男性性別角色[8,他們可能面臨來自社會或他人的質疑。這種對教師職業的理解也不利于提高男性從事教師職業的積極性。
此外,性別隱性偏見在影響個體職業傾向和偏好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文化、社會環境和教育經驗的共同作用下,個體往往會對某些職業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認為這些職業與自身性別更契合。這種早期形成的認知不僅影響個體對職業的評估,還使得他們更傾向于選擇那些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職業[9]。這種現象限制了職業選擇的多樣性和自由性,進一步加劇了性別在職業領域的不平等現象。研究表明,女性對教師職業的興趣往往比男性出現地更早一些[10],而男性則不太可能立志從事教師工作[11]。當個體認為某些職業選擇不符合自身的性別身份時,他們可能會在無意識中排除這些職業選擇。這種現象在學前教育領域尤為明顯,可能導致男性回避選擇學前教育專業或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而女性則可能將自己局限于傳統的照顧和關懷職業。這種趨勢的存在不僅導致了職業領域的性別不平等,還影響了整個社會對職業角色的認知和期望。
同時,社會認知職業理論(TheSocialCognitiveCareerTheory,SCCT)指出,個體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在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如父母、同伴、教師、學校、媒體和社會等),社會和文化信仰、障礙和促進因素等都會對職業偏好產生深遠影響。具體而言,社會環境傳達了關于男性或女性“適當”行為的社會信念和態度[12],通過這些信念和態度,兒童開始形成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并據此形成性別意識形態。性別意識形態是個體對男女在社會中扮演角色和責任的基本態度和信念,它影響青少年在教育和就業方面的決策[13]。此外,男性和女性在勞動力隊伍中的分布反映了某一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職業性別意識形態。如果某一性別在某些職業中的比例過高,會強化兒童對典型男性和女性行為的觀念,進而鞏固預期的性別角色模式[14]。在社會層面上,女性主導的職業越多,這些職業越容易被認定為“女性”職業,年輕人也就越有可能將這些職業視為適合女性的選擇。事實上,研究表明,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個人的職業選擇決定[15]。由于社會對男孩的性別分化壓力通常大于女孩[16],男孩面臨的性別角色期望比女孩更為嚴格和突出[17]。相比之下,女孩更愿意從事非刻板印象中的活動和職業,而男孩則不愿意從事被認為是“女性”的活動和職業。對男性身份的社會壓力和嚴格的角色期望可能會阻止男孩從事被認為是“女性”的職業,如教師。這種社會化進程可能導致男教師數量的不足。
三、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現實困境
解構性格隱性偏見存在多種挑戰,這些挑戰并非僅源自隱性偏見本身的隱蔽性,而是與文化、社會結構和個體認知等多個層面緊密相連。因此,在深入探討如何解構隱性偏見時,需要正視這些困境,以便更有效地應對這一重要議題。
(一)性別隱性偏見的根深蒂固
性別隱性偏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與個體的早期社會化和文化經驗緊密相關。這種偏見在個體的潛意識中形成,通常難以自我察覺。這會導致個體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職業選擇受到了隱性偏見的影響,從而可能無法主動采取行動來克服這種偏見。為了深入了解這種隱性偏見,有研究采用“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Association Test,IAT)這一經典方法來測量個體對性別和職業之間的隱性偏見。通過這項測試,研究者發現大學生普遍表現出“男主外,女主內”的偏見,且不同群體之間并未存在顯著差異[18]。這表明,這種偏見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個體有意識地形成,而是基于個體長期積累的社會和文化經驗形成的潛意識模式。進一步的研究強調了媒體在強化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方面的作用。一些研究指出,電影、電視劇等媒體內容中仍然存在將男性與領導、決策相聯系,將女性與“妻職”“母職”相關聯的刻板印象[19]。這種信息在無形之間強化了社會對性別在職業領域的期待和刻板印象,進一步固化了隱性偏見。
(二)性別隱性偏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解構性別隱性偏見面臨的另一重要挑戰是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種復雜性源于多個層面,包括文化、社會制度和個體差異,使得解構隱性偏見成為一項多維度的工作。首先,文化因素具有顯著的復雜性。性別偏見跨越不同文化,并在各種文化背景下呈現其獨特性。不同文化對性別角色和期望有各自獨特的看法,這可能導致多種形式的偏見共存。其次,社會制度的多樣性也是影響隱性偏見的重要因素。這種偏見有多種表現形式,在不同社會情境中以不同方式呈現,可能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產生不同影響,甚至在不同群體之間展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有研究發現,隱性偏見可能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這進一步增加了解構的復雜性。第三,個體差異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經歷、價值觀和信仰,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他們對性別偏見的看法和態度。同時,隱性偏見經常與其他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這使得解構更加復雜。例如,個體可能會受到社會期望、自我認同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與隱性偏見相互作用,進一步影響個體的職業選擇。這種交織關系意味著解構隱性偏見需要同時關注偏見本身以及偏見與多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此外,隱性偏見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多樣性。這種偏見可能在不同職業領域表現出不同特點,例如,在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隱性偏見可能表現為對女性在技術領域能力的懷疑,從而導致女性在STEM領域的參與度不足[20]。
四、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破解路徑
盡管解構性別隱性偏見面臨諸多挑戰,但仍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策略來應對,以構建一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職業環境。
(一)自我意識覺醒: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的核心環節
提升個體對隱性偏見的意識,是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當個體認識到自己可能存在潛在偏見時,才有可能采取行動減輕或改變這些偏見。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人們更積極地審視自己的信仰和態度,并深人思考這些偏見對社會和個人的深遠影響。
首先,自我意識的覺醒有助于引導行為的變革。當個體認識到自己可能受到隱性偏見的影響時,他們更有可能采取積極的行動抵制這些偏見。例如,學前教育師范生會更加警覺自己在教育實踐中是否存在性別偏見,從而更公平地對待男女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激發了自我反思和改變的動力,進而在個體層面引發積極的職業行為變革。
其次,自我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提高教育素養。為了解構隱性偏見,教育體系和培訓課程應納人意識提升的內容,幫助學前教育師范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性別偏見的存在[21],并采取相應的教育實踐來應對。這些課程不僅提供知識,更培養了學前教育師范生的意識和能力,使其成為更具解構意識和平等觀念的教育者。
最后,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僅影響個體層面,還能推動社會變革。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性別偏見的存在并采取行動時,將形成社會推動力,促使政策制定者、機構和組織采取更多措施來解構性別偏見。這有助于推動整個社會朝著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自我意識的覺醒是解構隱性偏見的核心環節,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第一步,不僅有助于引導個體行為的變革,還能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通過提高人們對隱性偏見的意識,可以積極促進社會的平等與包容,其奠定了構建公正職業選擇環境的基礎,為實現性別平等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二)倡導性別平等:消除性別隱性偏見的關鍵措施
倡導性別平等和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是解構隱性偏見的關鍵措施,有助于學前教育師范生深人了解性別偏見的起源、影響以及如何在教育實踐中促進性別平等。
第一,倡導性別平等有助于打破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改變社會對性別角色和期望的傳統觀念,促使社會更加接受不同性別個體的職業選擇和發展。這種觀念的變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包括媒體、社交圈、社會組織等,從而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進一步減少隱性偏見的存在。第二,性別平等不僅在道德層面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能帶來顯著的經濟利益。研究表明,性別平等可以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多樣性和創新,提高女性就業率,進而增加社會的整體生產力[22]。
綜上所述,倡導性別平等是解構隱性偏見的關鍵措施。通過采取多種途徑,包括教育、社會變革、法律支持以及倡導者的積極作用,有望減輕或消除性別偏見,為創造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會環境創造條件。此外,性別平等的倡導不僅關系社會道德發展,還能帶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和經濟益處,是對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項關鍵舉措。
(三)政策與法律保障: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的重要機制
政策和法律保障在解構隱性偏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制定并實施性別平等政策能夠有效鼓勵男性和女性平等參與各個職業領域,消除性別歧視和偏見。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實施薪酬平等政策、提供平等的職業機會、制定反性別歧視法律等。政策和法律保障將為個體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減少性別偏見對職業選擇的不利影響。
首先,建立法律框架來實現性別平等[23]。法律和政策可以包括性別平等法、反歧視法、薪酬平等法等,明確禁止性別歧視行為,并要求機構和組織采取積極措施來消除隱性偏見。法律框架為確保公平和平等待遇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為職場提供了一個公正的環境,促使性別平等成為社會的基本原則。
其次,制定指導性文件和標準來提供具體指導。這些文件和標準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有助于組織和機構了解如何應對性別偏見。性別平等政策、性別平等培訓計劃以及課程設計指南為組織提供了實踐操作的方向,幫助學前教育師范生和教育機構更好地識別和減輕隱性偏見。這些指導文件強調了在教育領域中消除性別隱性偏見的必要性,為實現性別平等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實施監管和處罰機制來確保性別平等的有效落實。這包括對違反性別平等政策的行為進行調查和處罰,以及對不遵守相關法律的機構進行制裁。這些措施有助于削弱隱性偏見,從而鼓勵個人和組織采取積極行動來促進性別平等。
綜上所述,政策與法律保障是解構隱性偏見的重要機制。通過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制定指導性文件和標準以及實施監管和處罰機制,不僅有助于解構隱性偏見,更為建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策略不僅強化了社會正義的基石,也推動了社會的整體進步和發展。
(四)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的重要手段
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在解構隱性偏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個體主動地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對于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提高性別平等意識至關重要。
首先,自我反思能夠幫助個體深入認識自己的潛在偏見。通過靜心思考和內省,個體能夠識別出那些隱而不顯的偏見,從而為改變提供可能。這種自我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因為它讓個體意識到,即使是無意中產生的偏見,也可能對行為和決策產生深遠影響。
其次,自我反思促使個體進行自我教育。為了真正理解和克服偏見,個體需要積極獲取關于性別平等的全面知識。這包括閱讀相關文獻、參加培訓課程、參與倡導活動等。通過這種方式,個體不僅了解了性別偏見的形成機制和負面影響,還為自己提供了應對偏見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此外,自我教育也包括對個人價值觀和信念的重新審視。個體需要深人探究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化過程,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塑造自己對性別的觀念。這樣的反思有助于個體認清自己觀念中的盲點和局限,為形成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態度打下基礎。
最后,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還具有示范效應。當個體通過實際行動展示對性別平等的承諾時,他們能夠為周圍的人樹立榜樣。這種示范作用激勵他人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并引發更廣泛的社會變革。
綜上所述,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是解構隱性偏見的重要手段。通過主動審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個體不僅為自己的變革打下基礎,還為推動社會整體進步貢獻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個體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未來。
五、結語
本研究基于性別隱性偏見的視角探討了學前教育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有助于揭示影響學前教育師范生從教意愿的現實困境和破解路徑。通過深人分析性別隱性偏見的歷史和現狀,能夠認識到性別刻板印象和隱性偏見在教育領域中的根深蒂固,它們不僅影響了教育系統的運作,還對個體的職業選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性別角色在教育領域的歷史和現狀導致了個體產生深刻的性別刻板印象,這在學前教育師范生的職業選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其次,性別隱性偏見作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受到社會和文化壓力的制約。此外,性別隱性偏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給解構帶來了挑戰?;诖?,自我意識覺醒是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的核心環節;倡導性別平等是消除性別隱性偏見的關鍵措施;政策與法律保障是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的重要機制;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是解構性別隱性偏見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CARRINGTONB,MCPHEEA.Boys'‘underachievement’andthefeminizationof teaching[J].Journal of EducationforTeaching,2008,34 (2):109-120.
[2] EUROSTAT.Female teachers-as % of all teachers,byeducation level[EB/OL].(2023-12-16)[2024-01-03].https://ec.europa.eu/eurostat/databrowser/view/EDUC_UOE_PERD03/default/table? lang =en
[3]姚巖.嵌入性視角下的教師隊伍女性化及其應對[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04):61-69.
[4]謝煥忠.中國教育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85.
[5]CARRINGTON B,SKELTON C. Re-thinking'rolemodels':equal opportunitiesinteacherrecruitment inEngland and Wales [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3,18 (3):253-265.
[6]徐嘉,謝寶國.大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清晰度與抑郁的關系:性別與性別平等觀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37(04):584-591.
[7]司藝旋,楊笛.“看小孩的大男人”:男幼師群體的職業處境與男性氣質建構[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2,34 (02):66-74.
[8]劉穎.Q市幼兒園教育資源空間布局與配置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23.
[9]徐敏亞,劉貝妮,徐振宇,失卻鋒芒:父母性別偏見對女性職場表現的負面影響[J].心理學報,2023,55(07):1148-1159.
[10]DAVIDS N,WAGHID Y.Gender under-representationinteaching:A casualty of the feminisation of teaching?[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0,34 (3).
[11]HANSW,BORGONOVIF,GUERRIERO S.Why don't more boys want to become teachers?The effect of agendered profession on students’career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ZUZU,IU3:IU1045.
[12]DAVIS S N,GREENSTEIN T N.Gender Ideology:Components,Predictors,and Consequence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9,35(1):87-105.
[13]HANSW,BORGONOVIF,GUERRIEROS.Whydon't more boys want to become teachers? The efect of agendered profession on students’career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103:101645.
[14]van derVLEUTENM,JASPERSE,MAASI,et al.Boys’and girls’educational choices in secondaryeducation.Theroleofgenderideology[J].Educational Studies,2016,42(2):181-200.
[15]GADASSI R,GATI I.The Effect of Gender Stereotypeson Explicitand Implicit Career Preferences[J].The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9,37 (6):902-922.
[16]BUSSEYK,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ofgender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J].PsychologicalReview,1999,106(4):676-713.
[17]WARRINGTON M,YOUNGER M,WILLIAMS J.StudentAttitudes,Image and the Gender Gap[J].British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2000,26(3):393-407.
[18]陳朝陽,楊光金,程永佳.基于IAT的內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 (03):6-11.
[19]楊陽.疫情期間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現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22.
[20]翟俊卿,張靜,袁婷婷.為實現更加包容的STEM教育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女性參與STEM教育的實踐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23,45(04):22-33.
[21]肖愛平.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高教學刊,2023,9(23):189-192.
[22]楊菊華.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進新時代性別平等事業發展[J].人口與發展,2023,29(03):12-15.
[23]沈躍躍.在中國婦女研究會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關于婦女兒童和婦聯工作論述摘編》座談會上的講話[J].婦女研究論叢,2023 (04):5-9.
The teaching willingnes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implicit bias:realistic dilemma and solution path
Le Xing-yu
(Schoolof Heqin Preschool Education,Ningbo Childhood Education College,Ningbo 315336,Zhejiang,China)
Abstract:Gender implicitbiasisanunseen forcethatinfluencesthewilingness of preschooleducationnormal students to teach.Gender implicit biasmaymanifest itself in career choices in the sense that some specific ocupations are perceivedas more suitable formenor women,such stereotypesaredeeply rooted in societyand affect notonly people's careerperceptions butalsotheircareerorientation.Inaddition,genderimplicitbiasmayinfluenceindividual's occupational tendenciesand preferences.Therearecertain dilemmasindeconstructing gender implicit bias,suchasthe deep-rootedness of implicit bias,thecomplexityanddiversityof implicit bias.Basedonthis,self-awareness is thecore ofdeconstructinggenderimplicitbias;advocatinggenderequalityisthekeymeasuretoeliminategenderimplicitbias; policyand legalprotectionistheimportantmechanismfordeconstructinggender implicitbias;andself-reflectionandselfeducationare the important means fordeconstructing gender implicit bias.
Keywords:gender implicit bias;preschoo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career choice;wilingness to teach
(責任編校:周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