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5)01-0058-06
一、引言
我國職業教育進人高質量發展階段,教師隊伍建仍然是重要的核心角色,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保障,而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也是加快職業教師發展的重要舉措。2019年5月,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首次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022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通知》,再次提出要“著力打造一批德技雙馨、創新協作、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2],形成“雙師”團隊建設范式,為全面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目標任務更為明確。2023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名單[3],標志著現代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走上新臺階,由國家級團隊示范引領省級、校級教師團隊提質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尤其在“雙高計劃”和“提質培優”的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于宏觀理論層面,對于職業院校教師創新團隊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困境及支持路徑缺乏深人分析。本研究旨在重新梳理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面臨的困境,提出切實可行的支持路徑與措施,以期為高職院校創新團隊建設提供具體的實踐參考。
二、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困境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著名的Drexler、Sibbet和Forrester提出團隊效能模型[4],該模型從多個維度分析團隊效能,包括目標設定、團隊結構、資源支持、團隊文化等方面,與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建設問題具有較高契合度。團隊效能模型為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理論框架,有助于分析和解決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所面臨的目標定位模糊、結構失衡、保障不足、文化缺失等問題。
(一)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目標模糊
明確的目標是團隊成功的基礎,目標定位模糊會導致團隊成員缺乏方向感和動力。在實踐中,職業院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目標的模糊性是最為突出的現實問題。一是目標設定不明確,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許多職業院校在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時,往往只提出一些籠統、抽象的目標,如“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而沒有將這些目標細化為具體、可衡量的指標。同時,不同專業、不同課程對教學團隊的要求各不相同,但部分職業院校在制定團隊建設目標時,未能充分考慮這些差異,導致目標設定缺乏針對性。這種模糊性使得團隊成員難以把握工作重點,也無法對團隊進展進行有效評估。二是目標共識不足,成員的認同度較低。職業院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目標的制定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開展,容易導致團隊成員對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僅影響團隊內部的協作和配合,還可能使團隊工作偏離正確的方向。三是目標調整不及時,缺乏靈活性。職業教育領域面臨著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革新。然而,部分職業院校在制定教學團隊建設目標時,缺乏靈活性,難以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
(二)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結構失衡
團隊結構維度強調團隊成員的多樣性和角色分配,結構失衡意味著團隊成員的角色和技能不匹配,這會降低團隊的協作效率和效能。5]我國眾多職業院校的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專兼結合不密、雙師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學創新團隊內部結構并不盡如人意。一是雙師型教師結構不合理。職業院校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但現實中,“雙師型”教師(即同時具備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教師)占比較低、年齡與職稱結構失衡,難以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二是專業結構不合理。職業院校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但當前教師隊伍多具有傳統專業背景且學科背景單一,限制了專業設置的多樣性和前瞻性,也難以滿足新興專業的教學需求。根據 ??2018 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報告》的研究結果,高職與中職均面臨專任教師數量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當前職業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的關鍵。6]教育部也提出,到2030年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需要占專業教師總數比例要達到 80% 以上[],但現實因制度不健全,兼職教師比例偏低,難以滿足實踐教學需求。
(三)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保障不足
團隊需要有足夠的資源來完成任務,保障不足會影響團隊的運作和發展[8]審視當前教師團隊建設的實踐圖景,盡管各方均懷揣著共同提升教育質量的愿景,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協同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尚顯不足,內外保障機制的構建與完善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困境。一是,內部保障機制中的利益協調機制缺失。在組建與培育教學團隊時,職業院校難以有效平衡并保障各參與主體的核心利益,如教師個人職業發展、學校整體戰略目標以及學生成長需求等,難以激發全體成員的共鳴,形成統一的行動綱領與協同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外部保障機制中的政企支持不足成為制約職業院校教師團隊建設的一大瓶頸。政府資金支持的不足,難以支撐起高質量的教學團隊建設需求。行業企業的逐利本性導致其在參與職業教育時持保守態度,不愿輕易釋放其技術精英與資源,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政校雙方溝通機制的不暢,進一步阻礙了教師團隊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四)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文化缺失
共同的價值觀和規范對團隊效能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缺失會導致團隊成員之間的價值觀和行為不一致,影響團隊的整體表現。9]在職業院校的教學環境中,許多職業院校在教學團隊文化建設上力不從心,內生動力明顯不足等問題。一是,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缺乏。教師往往只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和科研成果,對于團隊的整體目標和愿景缺乏深入了解和支持,導致團隊成員之間難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影響教學工作的協同推進和資源共享。二是,激勵機制不健全。一方面,對于教師的激勵,往往側重于物質獎勵,如獎金、職稱晉升等,而忽視了精神激勵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激勵機制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因感到被忽視或待遇不公而失去工作熱情和動力,導致教學團隊整體活力下降。三是,職業發展路徑不明晰。學校未能為教師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普升機會,對教師的職業發展支持不足,導致教師缺乏長期的工作目標和動力。
三、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優化路徑
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之所以存在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對于職業院校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對于其認識還不夠深人,發展規劃的思路尚不明確,制度規范尚未建立,也未形成相應的文化環境。新時代產教融合背景下,要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需突破建設目標、結構、保障和文化方面的障礙。
(一)加強多方協同治理,合理定位團隊目標
產教融合是一個涉及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共生演進、深度融合的合作過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目標的制定也必須由多方主體共同參與,促進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的內在一致與能量耦合,推動團隊及個人共同可持續發展。
1.強化育人責任,推進創新團隊教師能力建設
英國學者戈登·科克(GordonKirk)提出“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質量,所有試圖改進教育質量或使學校工作更具活力的努力,都必須完全立足于教師能力的提高\"10]。在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性、人才培養主體多元性以及人才培養過程實踐性的職教特色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提升多元主體的育人責任意識及團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職業院校教學團隊將不同領域和專業以及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專業教師與兼職教師等不同類型的教師集中在一起,共同承擔育人責任,探索培養方案,豐富合作形式,開發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模式,通過不同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相互借鑒、自我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并最終促進職業院校辦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升。一方面,通過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重塑“政一校一行一企”協同育人理念,厚植行業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內外部環境,建立健全產教協同育人機制,強化行業企業的育人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培養一支品行優良、結構合理、教學質量高、團隊合作好的職教師資隊伍,促進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2.對接職業標準,構建專業特色課程體系
職業標準是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職業的特性、技術工藝、設備材料以及生產方式等要求,對從業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提出的綜合性水平規定[11],是規范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的基本依據。英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就是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主要依據而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實現了學校和行業企業之間的有效銜接,也充分體現了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以及課程內容的職業性。2019年1月,國務院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了職業教育課程內容要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具體要求,明確構建對接職業標準的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因此,職業院校要在與行業企業協同合作之下組建教學創新團隊,在遵循國家基本要求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共同研究制訂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方案,積極引人行業企業優秀人才及優質課程,將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崗位要求、工藝規范、工程案例以及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相關內容等納人課程標準及課程內容,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要求的有機融合,不斷豐富包括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職業生涯設計課程等在內的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外部市場環境適應能力以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二)整合校企人才資源,優化團隊內部結構
合理的生態系統結構是生態系統功能充分發揮的關鍵,職業院校只有充分利用校企優質人才資源不斷優化教學團隊內部職稱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為教學團隊遴選優秀的負責人,補齊專兼教師短板,促進成員優勢互補,才能有效發揮出最大的整體功能。
1.遴選團隊負責人,引領團隊合作創新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作為團隊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協調團隊關系的組織者、創新教學方法的推動者,是教學團隊的核心。一個公平公正、動態開放的團隊帶頭人遴選機制則是確保教學團隊創新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遴選范圍上,要給包括教學研究骨干、青年教師、企業名師等在內的廣大教師參與選拔的機會,并引入動態競爭機制以激發整個團隊的活力。在遴選條件上,按照“剛性條件和柔性條件相結合”原則加以細化,綜合考量備選人的學歷職稱、專業背景、教學水平、實踐經驗、管理能力等硬性條件以及品行修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等軟性條件,選拔出一個道德品行與知識能力兼備、教學水平與管理水平兼優的團隊負責人,既能夠帶領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模式,又能夠緊密聯系團隊成員建立共同目標、培育和諧氛圍,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協同并進。
2.鼓勵企業深度參與,補齊專兼教師短板
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的合理配置是職業院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基石。為此,職業院校亟需優化教學團隊成員結構,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團隊成員組成方案,建立專兼結合制度保障體系。一方面,強化兼職教師選拔、培訓與考核,設立專項資金引進和選聘企業高級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創業成功人士、知名企業家等作為職業院校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如河南省的“特聘崗計劃”。另一方面,完善專業教師赴企業掛職制度,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與功能,支持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參與實踐鍛煉,促進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有效推動教學團隊創新發展。
3.明確團隊角色分工,強化成員身份認同
職業院校要根據本校實際制定團隊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團隊目標定位及內部成員職責,包括專業發展變革、課程體系建構、教學模式創新、校企合作開展、教師能力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特色經驗共享等等。通過目標管理及任務分解,獲得團隊成員的理解與認同,強化團隊責任意識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同時,教學團隊建設還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成員之間的能力特長及性格差異,通過實行角色輪流擔任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在理論研究、教學經驗、實踐技能、人際溝通、組織協調等不同方面的聰明才智。同時,強化自身的群體認同和集體歸屬感,積極緩解由于社會文化背景、專業背景、個性特征等差異帶來的沖突,產生良好的“鏈式效應”和“疊加效應”以實現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同致力于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三)創建優質發展平臺,強化團隊組建保障
職業院校要依托校企優勢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在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參與下創建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和多功能信息服務平臺,為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與發展提供優質保障。
1.創建教師發展中心,拓寬教師培養渠道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團隊建設是持續動態的過程,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整合校企優質資源,創建教師專業發展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中心”(Centre forPersonal 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就為教師和研究生提供300多門“A一Z”不同主題的培訓課程,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推動教學改革與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可以通過集中式培訓、分散式培訓、組織論壇、企業項目實習、升學進修、自主研修、國外訪學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培訓機會。同時,結合教學團隊建設目標任務以及團隊成員專業發展的個性化需求,選取適當的培訓內容,既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也注重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培訓,不斷激發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團隊綜合素質的持續提升和團隊成員的終身發展。
2.依托現代先進技術,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隨著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革,豐富的共享資源拓寬了教師觀摩學習、培訓提升、科學研究的場域及路徑。13]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放性、交互性、智能化、數字化的優勢和特點,通過內部自主研發、校企合作研發、聘請外部專家或研發機構等方式,搭建開放共享、功能多樣的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為教學團隊資源共享、活動展開、質量評估提供全面服務,致力于實現資源共享與培訓、過程記錄與分析、多元交互與溝通、質量診斷與改進等方面的功能。
(四)培育團隊匠心文化,激發團隊內生動大
工匠精神是“立德樹人”在職業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是校企合作的文化底蘊與內在追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校企文化,為教學團隊建設提供自由和諧的環境與氛圍,培育和打造具有匠心文化的協作共同體,才能充分激發團隊內在動力與潛能。
1.注重師德師風建設,有效強化規則約束強師必先強德。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職業院校要加強對教師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等意識形態領域的培養,把師德師風建設納人教學團隊建設指標體系當中。通過政策激勵、制度規約和質量監控實現團隊成員行為外顯與師德內化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說,通過定期對教學團隊進行師德建設工作條例、文明規范、實施細則等方面的師德師風教育、培訓與考核,培養教師對師德要求和師德規范的“底線思維”“規則思維”“權利思維”和“契約思維”。通過建立明確有效的師德獎懲制度,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加強師德自律意識、不斷提升自身師德修養。總之,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教學團隊的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實現“由師德外在他律走向師德內在自律并最終實現外在規約與內在規約的完全統一\"。
2.有機融合校企文化,凝聚團隊工匠精神
教學創新團隊的文化建設對內有利于提升團隊成員的價值認同、凝聚團隊共識,對外有利于傳遞團隊精神、弘揚核心文化。職業院校所倡導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職業院校的文化基因,應成為教學團隊文化建設的基礎。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院校要加強自身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與創新,以精湛技藝、知行統一、精益求精、獨具匠心、責任擔當和德藝雙馨等六大核心素養[16]為參照推動新時代職業院校教學團隊建設,促進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通過校企合作吸收并融入企業服務理念、團隊合作、形象意識、管理創新等優秀企業文化元素以及“工匠精神”,并將其內化、滲透到教學團隊建設全過程中。通過組織團隊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教師技能大賽活動、企業實踐活動、企業研發活動、優秀團隊評選活動、團建活動,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增進成員之間的身心健康,為校企文化、工匠精神在教學團隊建設匯中的滲透與融合創造條件,為團隊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溝通、追求卓越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的通知[EB/OL].(2019-06-17)https://www.gov.cn/xinwen/2019-06/17/content_5400895.htm
[2]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通知[EB/OL].(2022-09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10/t20221011_668830.html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公布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名單的通知[EB/OL].(2023-06-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306/t20230630_1066571.html
[4]Drexler,S.,Sibbet,D.,amp;Forrester,J.W.The ArtofTeam Facilitation:MakingTeamsWork[M].NewJersey:Jossey-Bass Press,1991.
[5]Hackman,J.R.Leading Teams:Setting the Stage forGreatPerformances[M].Massachusetts:HarvardBusiness Review Press,2002.
[6]教育部.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評估報告發布[EB/OL](2019-11-29)[2020-08-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1/t20191127_409905.html.
[7]中國職業教育2030研究報告—發展目標、主要問題、重點任務及推進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 (25):11-23.
[8] Steven Kerr.On the folly of rewardingA,while hoping forB[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5,18(4),769-783.
[9]Schein Edgar.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4th ed.)[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10.
[10]安培.中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困境與對策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6.
[11]王丹中,趙佩華.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47-49.
[12]陳時見,李英.高校教師發展的機構建設與實施途徑[J].教育研究,2013,34(06): 72-77+100
[13]李夢卿,邢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5):72-79.
[14]劉亞敏.大學治理文化:闡釋與建構[J].高教探索,2015(10): 5-9+24
[15]穆惠濤,張富國.新時代我國教師隊伍師德內化的突破口與實現路徑一一基于教師職業責任分析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9(04):91-95.
[16]祁占勇,任雪園.扎根理論視域下工匠核心素養的理論模型與實踐邏輯[J].教育研究,2018,39(03):70-7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Tea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u Yao-yao1,Bai Xue2,FengWei-guo,T (1.Wuhan City Polytechnic,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Wuhan 430074; 2.Wuhan University,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430074; 3.Wuhan City Polytechnic,Institute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uhan )
Abstract:Buildinga high-qualityteacherteam thatmeetstheneedsof modernvocational educationisthe basis for deepening thestrategyof industrialandeducational integration,promotingdeepcooperationbetweenschoolsand enterprises,andcultivating high-qualitytechnicalandsklledpersonnel.Ofwhich,theconstruction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s for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isan importantpartof th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It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abilitybuilding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 teachers,building specializedcourse systems,and inovatingteam-basedteaching models.Tomeettheerarequirementsofindustrialandeducationalintegrationreformand buildahigh-qualityteaching team,thisarticlecombines the theoryof teameffectivenessmodelanddiscusses the chalengesandfeasiblepathsinbuildingprofessionalcolege teachers'teaching innovation teamsfromtheperspectivesof goal orientation,structureoptimization,platformguarantee,andculturecultivation.Itaimstofullyunblock the construction of outstandingteachingteamsin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integrationof industryand education;Innovative teaching team;team building
(責任編校:周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