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技巧
評論作為一種文體,屬于議論文范疇,它是作者針對事物、現象、作品或觀點發表主張和看法,理論性較強,有一定的輿論導向性和知識性,可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多個學術領域。常見的有報紙雜志上的時事評論,比如較為嚴肅的各種社評和評論員文章,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針對當時某一熱點新聞事件的時評。還有關于某一學術領域的藝術評論,如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是關于建筑學的;盧梭的《憐憫是人的天性》,是關于哲學的;張岱年的《修辭立其誠》、林庚的《說“木葉”》,是關于文學的,又叫文學評論或文藝評論。評論沒有固定的格式,又同很多體裁有交叉,議論性是它的主要特征。閱讀評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理解重要概念,明確寫作目的
評論會涉及特定的對象和專業領域,作者對自己評論對象的闡述,對我們閱讀、理解文本至關重要,也與作者的寫作目的息息相關。理解重要概念,要充分關注作者對概念的定義,不能只關注概念的內涵,也要關注概念外延,關注作者所用的限定修飾語、補充說明部分以及一些相關概念。
二、梳理行文思路,揣摩匠心所在
評論的對象和作者的思維方式直接決定了評論的行文思路,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比如《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以“總—分”的形式列舉了中國建筑的各個元素,最后用一個巧妙的比喻詮釋了這些元素在中國建筑中的作用,匠心獨具,讓讀者能夠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評論對象。
三、咬文嚼字,體會語言藝術
評論往往會引用一些經典理論、歷史典故、名言警句來增強它的權威性和文學性,也會運用下定義、摹狀貌、列數字、作對比等說明方法來講透事理,也會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來支撐觀點。閱讀時我們要從語言藝術的角度去理解、賞析。
四、聯想探究,提升自我修養
評論能增長我們的知識、豐富我們的頭腦、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要善于遷移運用,以個推類,善于將這些知識與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或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去。
拓展延伸
選段一:
所謂“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的特定屬性和存在狀態,既包括事物發展本身的不穩定性、變動性,也包括認知主體囿于自身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對事物發展狀態的不確定認知。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興起,“不確定性”作為一種結構性力量已登上舞臺,成為現代社會的本質特征。西方風險社會學領域已普遍認為傳統的“風險”概念似乎不足以反映和應對現代社會發展的變動性和復雜性。“不確定性”是風險的本質和首要特征。而“風險”則是不確定性的一種具體表達。“風險”也可看作不確定性所暗含的負向發展可能性的具象化,體現著對不確定性指向化、客觀化的概率判斷和“確定性”表達,是一種可量度的“不確定性”。就此而言,“不確定性”比“風險”更能準確描述和概括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征,并逐步推動風險社會學研究向不確定性社會學研究轉變。
我們生活在這個不確定性的社會中,或許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在不確定性中,“發展”實際上并不是沿著某個確定的軌道在生長,也不是與某個預設的目標有意勾連,而是蘊含著無窮力量、活力和潛能的行動。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動中取動”,在不確定性中認識和把握不確定性,學會用不確定性的發展思維去理解和適應復雜多變的世界,進而學會在發展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甚至創造“心態秩序”的確定性。
(選自文軍《發展的不確定性與心態秩序的維系》,有刪節)
◆賞析
這是一則社會學方面的評論,評論對象是“不確定性”。作者一開始就提出了這個核心概念,并給出了它的定義。在后邊的兩段論述中,分別論述了與核心概念相關的兩個概念“風險”和“發展”。抓住主要概念,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內容。
選段二:
古代的藝術家和匠人將關于哲學與美學的思考,以及對于生命的理解,以紋樣的形式融入各類器物之上,造型藝術也正是從這些圖案花紋中脫胎而出。傳統裝飾紋樣代表了古人的審美情趣,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習俗和文化思想。
東方哲學體系下的藝術思維模式既追求空靈充實的氣韻,又講究虛實相生的意境。“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其樸素的觀念中包含了對于天地自然之美的論述,也是歷來中國藝術家遵循的根本創作原則。受這種自然審美觀影響,古代紋樣中體現的祥瑞美學特質格外突出,進而延展到更廣闊的天地萬物之美,將自然美學推向極致。
這種美學思想貫穿于當代設計藝術之中。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龐薰琴在《論藝術設計美育》中指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圖案已經相當成熟。到殷周時,在圖案畫中,已能充分地表現出民族的精神。其后,不論每個時代或每個地方,他們的工藝美術都有其特殊的個性?!?(選自崔冬暉、姜蘇洋《傳統紋樣的當代活化》,有刪節)
◆賞析
這是一則藝術評論,評論對象是“紋樣”,涉及古代紋樣,也有當代藝術。閱讀時要注意其行文思路。作者由古及今、由哲學內涵到藝術表象展開論述,讓思想的表達條理清晰。第三段運用引用論證,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這種傳統藝術天人合一的特點。
選段三: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相關地區和部門要毫不松懈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各項工作,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在識別方面,要進一步優化監測機制,完善“一鍵報貧”等線上申報方式,強化部門篩查預警,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和村基層組織作用,讓數據多跑路、干部群眾少跑腿。還要重點關注因病、因災返貧等風險隱患,實現幫扶關口前移。對于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做好應扶盡扶,避免返貧發生,動態消除風險。
產業振興是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根據黨中央以及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要“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促進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因地制宜選準優化產業方向,引育產業發展人才,提升設施裝備條件,打造特色品牌。要用好管好幫扶項目資金,著力加強資產全鏈條監管,促進資產穩定良性運行。要發揮好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作用,持續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促進脫貧地區產業健康發展,穩定提升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質量及增收致富能力。
要過好日子離不開實干,有志者事竟成。幫扶工作還要把扶志與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脫貧群眾志氣不能空泛,要助力其學技能長本事,“授人以漁”。結合勞務協作、就業幫扶車間等的實際需求,強化就業技能培訓,讓有關群眾掌握一技之長,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務工就業機會與發展空間。培養“造血”能力,加添信心志氣,二者相輔相成,才能使脫貧群眾腳下的路更寬。
(選自蔣萌《扶志加扶智,讓脫貧群眾腳下路更寬》,有刪節)
◆賞析
這是一則時評,論述“脫貧攻堅”思路清晰,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其段落中心句。段落內部也是層次清晰、邏輯嚴密。以第一段為例,中心句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段落內部用“要……”“要……”“還要……”為標志分成了三個層次,從不同角度展開分析,最后一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