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單元教學是一種將教材內容按照主題或知識體系進行整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的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單元教學,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需要精準把握單元教學的特點,深入研讀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單元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單元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一)單元教學的內涵
單元教學是指教師以教材單元為基本學習單位,在深入解析課程標準、教材等指導性資源的基礎上,對單元內容進行統籌設計和整體規劃,將教學內容和資源進行有意義、有梯度的有效建構,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單元教學主題。
(二)單元教學的特征
1.整合性
單元教學能夠打破傳統單篇教學的孤立性,將具有內在聯系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教師可以圍繞一個主題、一個問題、一種學習方法及學科核心素養,將相關的知識點、技能點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幫助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完善知識結構,形成獨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2.統籌性
單元教學具有顯著的統籌性[2]。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從宏觀角度出發,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等關鍵環節進行統籌規劃,從而使教學流程更加條理化和高效。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先確立整體的教學目標,再將其細化為具體的課時目標,并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教學活動逐步達成這些目標。此外,單元教學還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教師需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規劃教學內容,助力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架構。
3.主體性
單元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單元教學中,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可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項目學習、自主探究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單元教學策略
筆者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下簡稱“第一單元”)為例,對該單元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總結,以供廣大教師借鑒參考。
(一)梳理單元信息,圍繞核心素養設計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往往能影響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在掌握并了解單元教學內涵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教材信息,梳理單元中的知識結構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科學、完整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在目標設計期間,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或組織班級討論的方式了解學情,圍繞核心素養實際要求,以單元教學目標表現本次教學活動的結構化、層次化特點,幫助學生了解單元教學的特點及價值,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設計第一單元教學目標時,教師通過整理教材信息發現:第一單元包含《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詩歌四首》等篇目,其人文主題為“四季美景”。圍繞“感悟四時之美,品味四季情韻”單元主題和“朗讀一鑒賞一寫作”的單元目標順序,層層遞進、相互勾連,引導學生深刻領會景物之美。在完成對教材的分析后,教師可設計調查問卷,借助“你最喜愛哪一個季節?能否用語言進行描述,表達該季節的特點及喜愛原因?”等問題,獲取真實的學情反饋。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發現本階段的學生對景物的探索興趣較為充沛,但在言語表達方面存在邏輯混亂、思維不清晰等問題。對此,教師可依托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第一,學習朗讀要領,能夠用豐沛的語言讀出文章情感基調及層次變化,體會古詩的魅力,強化文化自信。
第二,主動分析寫景類抒情文學作品在表達方面的技巧,能在語言實踐中不斷積累與梳理經驗,從而建立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第三,鏈接現實生活,令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通過解決生活問題強化思維能力。
第四,領會抓住景物特征狀物抒情、運用擬人等修辭的寫作方法,形成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寫作之中,完成寫景抒情類文章的創作。
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夠體現核心素養要求,突出單元教學層層遞進的特點。學生能通過閱讀與分析目標,明確本次學習活動的重點,并主動參與實踐,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四季美景”。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單元教學的趣味性
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單元教學活動的動力,教師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來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具體而言,教師可圍繞單元主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圖片、視頻等方式,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情境,使學生引發對情境的關注及討論。如此一來,教師可利用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貼合的立體化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情境導入部分,教師可聯系“校園文化節”活動,運用生動的語言創設如下情境。
“感悟四季之美”校園文化節已經開幕,校園廣播站面對全校同學征稿,參加活動的學生需要上傳音頻作品,朗誦第一單元三篇寫景散文以及《古代詩歌四首》,我們來聽一聽其他班級學生上傳的音頻……
在此情境下,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音頻,引導學生聆聽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具體而言,教師為學生創設朗讀情境,通過音頻的分享,指導學生分析朗讀問題,從而幫助他們掌握朗讀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同樣地,在知識講解期間,教師可立足《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寫景抒情類文章,向學生分享校園內一年四季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根據風景的特點將圖片與對應的季節連線,并組織學生基于情境開展對話,如“請用兩個詞語或成語來形容你所喜愛的季節”。如此一來,學生專注地參與情境話題的討論,逐漸提升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及思維能力。
(三)設計單元問題,開辟核心素養發展路徑
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3]。在組織單元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圍繞單元結構化特點進行問題設計,按照層層遞進的方式展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在主動解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了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豐富情感體驗,逐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仍以“感悟四季之美”校園文化節這一情境為線索,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投稿,圍繞“情景交融之我談”這一主題編寫講稿,并設計問題:寫景抒情類文章在用詞和修辭上的寫作手法有哪些特點?作家們是如何寫景,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呢?這兩個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主動思考景與情之間的關系。在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設計表格,引導學生以圈點、批注的方式梳理文本中的景物描寫,從季節、要素、特征等角度進行分析并填寫單元文本梳理表格(如表1所示)。
在引導學生梳理的過程中,教師可持續提問,逐級提升問題的難度,如“作者如何通過寫景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描寫的過程中都有哪些細節能夠展現作者的情感?其中作者都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在文中的哪些部分能夠體現出來?”層層遞進的問題能夠持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修辭手法的運用,并學會分析景物特征和作者情感之間的關系,把握景與情的融通點。
(四)組織實踐活動,凸顯單元教學結構特點
在單元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教師需要匯總單元知識,根據單元主題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生動、富有趣味性的活動中學習新知,發展核心素養[4]。
作者個性化語言表達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思考是第一單元的學習重點。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景”與“情”的交融,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以下任務。
“感悟四季之美”校園文化節大獲成功,本校許多留學生被四季景象所吸引。請大家扮演“導游”這一角色,選擇你所喜愛的景點,結合自己的旅行經歷,談一談某一季節該景點的景物特征,如冬天的北京故宮、夏天的大明湖畔、秋天的內蒙古草原等,為外國朋友進行介紹,帶領他們以“線上”旅行的方式感受中國的地大物博。
該實踐活動與第一單元的教學情境關聯緊密。具體而言,教師賦予學生“導游”角色,學生需在理解本單元閱讀文章的基礎上,細細揣摩和品味語言形式,從感知到鑒賞,再從鑒賞到表達,創作寫景抒情類記敘文,為留學生介紹中國的山水勝跡。在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并創作出內容翔實、語言優美的文章。為了提升活動效果,教師可邀請學生在班級內進行宣講,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誦之中,由臺下學生充當評委進行打分,再由教師集中總結,評價學生的文章,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自己在寫景抒情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調整,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五)完善評價反饋,強化單元教學整體質量
新課標倡導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在完成單元教學任務后,教師可利用簡短的時間開展評價活動,圍繞單元教學整體情況以及學生素養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擔任評價主體,分析自己在單元教學中取得的收獲,并對單元教學提出自己的意見。在和諧的師生交互氛圍下,教師與學生雙方都能獲得關于教學及學習方面的建議,繼而提高單元教學的整體質量,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為了保障評價的科學性,教師需要從總結性評價及過程性評價出發,把握學生在單元教學中的學習情況。第一單元的教學以“感悟四季之美”校園文化節這一情境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師需結合學生在文章寫作中的表現情況,圍繞他們在問題解決、合作交流、師生互動、口語交際等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進行分析,及時提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朗誦聲音較小,難以完全抒發自己的情緒;有的學生在寫作中文本內容缺乏邏輯性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建議。在指導學生自主評價時,教師可能會發現有部分學生難以找準定位,不知如何評價。對此,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評價參考,其具體內容如下。第一,是否能夠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第二,是否能夠了解作者在寫作中是如何借景抒情、借情寫景,實現情景交融的?第三,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依據參考,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達成教學目標。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提出關于單元教學的意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初中語文單元教學的質量,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單元教學有助于推動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發展。教師需要先梳理單元信息,設計單元教學目標,再借助教學情境、單元問題、實踐活動等,引領學生逐步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其核心素養,最后通過評價反饋,引導學生及時調整自我,感受單元學習的價值。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為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付祥.聚焦大概念優化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J].文科愛好者,2023(6):40-42.
[2」謝斌,陳罡.基于層級進階思想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3(12):27-30.
[3」袁愛國.初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11):12-19.
[4]王振紅.大單元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探析[J].智力,2023(3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