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中的中堅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是文化自信的關鍵主體。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趨勢愈加明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不斷加劇。計算機技術、自媒體的飛速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多元文化的沖擊,國內主流價值觀念受到挑戰,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信仰同樣也受到沖擊和挑戰。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發揮紅色文化的強大育人功能,讓大學生群體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中樹立信念、堅定信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紅色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內在聯系
一方面,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紅色文化見證了無數革命先輩英勇奮斗的歷史足跡,滲透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向往,其中蘊含著在奮斗過程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為堅定文化自信指引了正確方向、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另一方面,堅定文化自信是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離不開文化自信,只有對自身文化有堅定自信,才能在文化多元化激烈競爭的背景下推動紅色文化與時代需求融合,與時代發展融合,實現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紅色文化對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意義
有利于堅定自身理想信念,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蝕。隨著信息技術和自媒體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人民大眾特別是大學生群體消遣娛樂、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空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各種外來文化充斥著網絡,其中也包含著如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念。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于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夠,容易受到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形成不良的三觀,甚至走上歧途。
紅色文化蘊藏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例如“七尺之軀,既已許國,再難許卿”的家國情懷、“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拼搏奮斗精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責任擔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人民至上理念等。這些崇高理念能夠增強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基礎和歷史底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自身辨別能力,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樹立牢固信仰,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正確的價值引導。同時,紅色文化也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厚土壤。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對國家富強、民族獨立、社會平等自由等革命追求能夠引導大學生群體認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文化中先輩們的英雄事跡能夠發揮榜樣作用,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紅色文化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拼搏奮斗的歷史,記載著中華民族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發展歷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再到新時代,從偉大建黨精神到“兩彈一星”精神到“抗震救災精神”再到“抗疫精神”,時代在進步、實踐在發展,紅色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發展,但其傳遞的精神內核星火不熄,照徹千古。這個精神內核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紐帶,也是紅色文化最顯著的精神標識。
將紅色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通過對中國近代歷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內容的學習,能夠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苦難與輝煌。理解中華民族從近代山河破碎到今天國泰民安的輝煌奮斗歷程,并幫助大學生從今昔對比中感受中國百年滄桑巨變,感受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和自強不息;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感受黨的初心使命,感受一代代共產黨人所堅守的崇高信仰;從一個個革命故事、一位位革命英雄、一件件革命文物中感受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感受他們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此來加深大學生群體對于愛國主義的理解,提升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使命感,認識到身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激勵他們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
有利于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曾長期引領世界文明發展,不僅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還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自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中國國門,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民族存亡危機,無數仁人志士開始引進西方科技、制度與文化,救亡圖存。在此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既遭遇西方文明的強勢沖擊,又面臨內部認同危機——部分國人出現了文化自卑甚至是文化自棄,中華文化的文化主體性一度瀕臨消解,喪失了文化自信。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實踐中伴生的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形成發展起來的。它的形成和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得近代以來飽受列強欺凌的國人重拾自信,使得中華文化的文化主體性逐漸回歸。將紅色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可以加深大學生群體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認識到紅色文化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構中華文化主體性有重大意義,從而增強自身的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中的應用路徑
精選紅色文化教育內容,融入高校思政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要精選紅色文化教育內容,融人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作用。
在選取紅色文化教學內容時,要豐富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當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六門主要必修課程,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改革開放史》等“四史”選修課程,這些課程體系完整、邏輯性強,但內容相對固定。所以,高校教師在講授相關課程時要拓寬視野,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精選愛國主義故事、革命先輩英雄事跡,要根據各門課程的不同特點將其與之有機融合。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中,要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剖析引導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進步性和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多通過紅色故事、革命英雄事跡來凸顯革命先輩們的家國情懷、革命精神,以真人真事來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在選取紅色文化教育內容時要結合本地區的紅色文化、紅色資源融人教學,突出區域性紅色文化特色,以家鄉的故事、家鄉的英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比如湖南省高校以湘籍革命英雄為主題幫助學生了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陜西高校以發生在革命老區的故事為主題幫助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師要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革命年代截然不同,在講解紅色文化教育內容時,要縮短大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多選取啟發性案例和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主動思考,把紅色文化講活,避免學生出現“時空疏離感”。
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提升紅色文化育人效能。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要豐富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的物質載體。每一座革命場館、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光輝歷程、承載著革命先輩的崇高信仰和革命傳統。高校要依托本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瞻仰名人故居,聆聽革命故事,讓學生從每一件文物中感受歷史的溫度,從每一個革命故事中感受革命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也可以組織學生赴外地參觀研學,例如延安革命老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等紅色景點,充分利用各地區紅色資源,在實踐參觀中印證所學理論,感受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各高校要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育活動,如開展黨史知識文化競賽,組織革命短劇比賽,創辦紅色文化講評活動等,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可以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為契機開展與主題相關的紅色文化活動,如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組織學生參觀九一八歷史紀念館,在毛主席誕辰紀念日組織學生參觀毛主席故居等。
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要創新實踐形式。各高校可以與本地區的革命場館、革命遺址相互合作,共同打造大學生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實現協同育人。一方面,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組織學生參與革命場館、革命遺址的相關活動工作,如文獻收集整理、志愿者講解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學習紅色文化,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另一方面,可以聘請革命場館、革命遺址的工作人員擔任實踐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日常實踐活動,提升實踐活動的育人效能。
結合互聯網新興媒體,強化紅色文化的價值指引功能。科技改變生活,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基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社交軟件等新型傳播渠道出現的新興媒體,如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平臺、自媒體平臺等已經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具體來講,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借助互聯網打造紅色文化資源學習平臺。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并轉化成數字化檔案信息。同時,在建設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平臺時要注意“內容為王”。紅色文化資源入網不是簡單地把內容搬到互聯網上來,要做到緊密聯系實際情況,深人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其中具有理論深度和歷史厚度的能夠引人思考的內容提煉出來,用大學生能夠聽得進去的語言進行闡述和表達,拉近大學生和紅色文化的距離。另一方面,要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喜好創新紅色文化呈現形式。在將紅色文化通過互聯網呈現給大學生時,要從大學生接受信息的規律和特點出發,結合大學生的喜好、興趣進行呈現。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認識和理解紅色文化,而且賦予紅色文化傳播新的生命力,讓紅色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通過打造紅色文化資源平臺和創新紅色文化呈現形式,實現紅色文化與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結合。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達到“春風吹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在不知不覺間將紅色文化內化于自身的精神動力和價值導向,從而增強紅色文化的價值指引功能。
大學生是青年一代的主體,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紅色文化內涵豐富,是無數革命先輩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的集中表達,見證著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承載著中華民族奮勇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意志。將紅色文化應用于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發揮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功能,讓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中樹立正確三觀,強化愛國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