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習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關鍵途徑。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新教材在內容、結構和理念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深人研讀新教材習題,把握其特點和變化,并探索有效教學策略,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蘇科版(2024年第4版)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第二章“光現象\"的習題為例,進行“三讀\"新教材的探討。
一、初讀:品新教材習題
(一)新教材習題的內容特點
1.體現學科育人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新教材習題體現了學科融合及融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光的色彩”課后習題中,介紹了我國唐代張志和在《玄真子》中關于“人工虹\"現象的記載:“背日噴乎水,成虹霓之狀。”這一設計,實現了物理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此外,新教材還主張根據教學需求適時增減、優化習題內容,整體調整教材習題結構,并在習題設計中融人學科育人理念,以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2.注重跨學科實踐,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科融合一直是新課改的教育熱點。新教材習題特別注重物理知識與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的融合設計,旨在實現多學科知識的緊密關聯,并著重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平面鏡\"課后習題(如圖1)中,將物理中的平面鏡成像知識與數學中的對稱圖形知識進行了跨學科融合,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完成物理知識與數學知識的多重進階。
實踐與練習
1.在圖2-30中作出三角形ABC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

3.錨定課改評價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教材習題的改版方向與舊教材有所不同。在評價方面,新教材不再單純關注答題正確與否,而是更注重綜合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這一轉變主要體現在習題設計中融人了評價維度,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既為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又構建起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新教材習題的形式特點
1.開放性問題
新教材習題注重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幫助學生深人理解自然界多樣的運動形式。例如,“平面鏡\"課后習題第3題要求:“將反光紙卷成筒狀制成柱面鏡或彎成曲面做成哈哈鏡,觀察它們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并與同學交流。”
2.情境化設置
新教材習題通過生動有趣的情境設計,有效破除物理學習抽象刻板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情境化習題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應用知識,還能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平面鏡\"課后習題第4題為例,原題引用“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的詩句,對缺乏相關生活體驗或未留心觀察的學生而言較難產生具象聯想。新教材通過為習題配置場景插圖,為學生創設直觀情境,既便于理解思考,又激發實踐探索欲望,同時實現了美育功能。
這些特點使新教材習題更符合新時代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促進其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再讀:辨新舊教材習題差異
(一)新舊教材習題的差異
1.習題命名變化
新舊教材習題的命名方式在版本更新中發生了明顯變化。舊教材習題采用“www”命名方式,即“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與\"how(怎么做)”。這三個要素構成了一套用于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注重知識學習的全過程。
新教材習題命名為\"實踐與練習”。“實踐\"強調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情境的結合;“練習\"則是為掌握某種技能或提高某種能力而進行的反復訓練。
這種命名變化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評價維度更加全面。通過“實踐與練習”,學生能明確自己需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去做。
2.習題數量變化
對比新舊教材習題數量可知,舊教材“光現象”一章有19道習題,新教材精簡為13道,具體分布詳見表1。

新教材習題的知識體系未發生顯著變化,僅對部分內容進行了適度調整。以“光現象”章節為例,舊教材中關于紫外線、紅外線的習題(原屬“人眼看不見的光\"部分)被調整至下一章節。這樣的編排更科學合理,更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習慣。精簡后的習題內容既突出了核心物理知識點,又體現了“減負增效\"的教學改革理念。
3.習題插圖變化
新教材習題增加了豐富的插圖內容。例如,“光的反射”習題第4題(如圖2),以上海東方明珠為背景設計插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解題興趣,還增進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了解,有效實現了跨學科融合。
4.參照圖2-46,拍攝幾張含有光的反射現象的照片,用你所學的知識解釋照片中的現象。

插圖作為物理教材的“第二種語言”,是物理教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習題設計中具有特殊價值。針對初中物理知識抽象性較強的特點,新教材通過增加習題插圖,實現了抽象知識的可視化呈現。這些插圖的更新與補充,有效提升了知識內容與呈現形式的匹配度。
(二)差異產生原因
1.教育理念的更新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發展,新教材的編寫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因此,新教材習題也相應進行了調整和改進,以適應新教育理念的要求。
2.課程標準的變化
隨著課程標準的修訂和完善,教材內容和習題也會相應變化。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新教材習題也更加注重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
3.社會發展的需求
社會發展使人才需求不斷變化。現代社會需要具備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的人才。新教材“光現象”一章共設有13道習題,其中創新能力類3題、實踐能力類5題、綜合素養類4題。由此可見,新教材習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三、三讀:思習題教學策略
(一)更新理念:精選趣味性習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教材習題的變化啟示我們,增加習題的趣味性至關重要。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知識灌輸,而忽視學生的理解吸收。具體而言,教師應選取貼近生活的內容設計習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思考課堂重點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實驗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物理學習的樂趣。
(二)分層設計:設置梯度化習題,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新教材課后練習應采取分層設計教學策略,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梯度化習題。這種設計既能確保各層次學生學有所獲,又能幫助其樹立信心并實現能力提升。
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設計一些簡單、直觀的基礎性習題。例如,可設置如下選擇題:
[題1]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可以發光,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

針對學優生,可設計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的習題,以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例如設置以下習題:
[題2]如圖3所示,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
(1)實驗中用半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鏡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是因為半透明玻璃板既能看到蠟燭A的像,又能看到另一側的物體,便于確定 ;

(2)將點燃的蠟燭A豎直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在玻璃板后面移動 (“點燃”或“未點燃”)的蠟燭B,人眼一直在玻璃板 (“蠟燭A”或“蠟燭B\")這一側觀察蠟燭B與蠟燭A的像能否完全重合。為了便于觀察,實驗應選在
(“較亮”或“較暗”的環境中進行。
通過分層設計習題,教師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層面上得到提升。
(三)多元評價: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難以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新教材習題評價中,教師應突破傳統單一評價模式,構建涵蓋過程、結果和綜合表現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體實施可包括:
1.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解題思維方法和解題策略,及時發現并糾正他們的錯誤,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2.結果性評價:關注學生解題的最終結果,以此檢驗他們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3.綜合性評價:綜合考慮學習態度、作業完成情況、實驗操作能力等多維度表現,進行整體評價。通過多元評價,教師能夠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為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支持。
綜上,通過“三讀\"法,我們系統分析了新教材習題的特點和變化,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新教材習題充分體現學科育人要求,注重跨學科實踐,符合課改評價導向,具有開放性、情境化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這些特點,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分層設計、多元評價等策略,提升習題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讀\"新教材是教師深入理解教材、明確教學方向的重要方法。通過“三讀”新教材的習題,教師能夠設計出更具操作性的習題教學方案,從而有效提高習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勤勇.以古詩詞為情境的初中物理教學探究:以蘇科版物理教材八(上)“光現象”單元復習課為例[J].初中生世界,2024(4):67-69.
[2]羅宇航.跨學科實踐中探索物理實驗的改良與創新:以蘇科版八年級聲現象綜合實踐活動為例[J.物理通報,2024(1):131-135.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