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母題呈現
(人教版數學教材九年級下冊P59第12題1)如圖1,為了求出海島上的山峰 A B 的高度,在 D 處和 F 處立標桿 C D 和 E F ,標桿的高都是3丈, D , F 兩處相隔1000步(1丈 = 1 0 尺,1步 尺),并且 A B C D 和 E F 在同一平面內.從標桿 C D 后退123步的 G 處,可以看到頂峰A和標桿頂端 c 在一條直線上;從標桿 E F 后退127步的 H 處,可以看到頂峰A和標桿頂端 E 在一條直線上.求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和標桿 C D 的水平距離 B D 各是多少步?(提示:連接E C 并延長交 A B 于點 K ,用含 A K 的式子表示 K C 和K E . )
(本題原出自我國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所著《重差》,后作為唐代的《海島算經》中的第一題: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與前表參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參合,從后表卻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參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唐代的1尺約等于現在的 )
二、教材母題的教學實踐
(一)設問引思,挖掘內在關聯
問題1:仔細研讀題目并結合圖形,你能提煉出哪些已知條件?
問題2:回顧所學知識,有哪些求線段長度的有效方法?
教學說明:通過組織學生對兩個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使他們了解求解線段長的常用方法,包括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解直角三角形,這些方法均基于幾何圖形的性質與關系,并從不同角度(如直角關系、角與邊的比例、圖形變換等)揭示了線段長度的求解策略,體現了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的思想.其中,相似三角形作為橋梁尤為重要,這些方法的內在關聯共同構建了幾何求解的豐富體系.具體步驟如下:首先,觀察題目條件,識別圖中的相似三角形.這需要確認對應角相等和邊長比例關系,找出已知信息(如角度、邊長).確定相似性后,即可利用相似比求解未知量.其次,通過設置比例方程,將已知信息轉化為解題關鍵數據.在某些問題中,平行線和截線會形成更多的相似三角形,增加解題可能性.構造輔助線也有助于揭示新的相似關系或簡化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方法,可顯著提升學生解決與相似三角形相關的問題的能力,
(二)聚焦核心素養,探尋一題多解
以教材母題引導學生開展一題多解訓練,是深化知識理解、提升解題能力的有效策略.以相似三角形為例,求解線段長度可采用線段直接比例計算、運用三角形相似性質、構造輔助線或借助勾股定理等多種數學方法.一題多解訓練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相似三角形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更重要的是,一題多解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基于此,筆者聚焦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探尋此教材母題的多種解法,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提升其解題能力[2].
視角1:由平行尋找相似.
思路:因 C D , E F 均與 A B 平行,可借助 A B 進行等量代換,找出相似成比例的線段.具體操作是先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用三角形表示),再尋找比例線段.
解法1:如圖 2 , ∵ A B ⊥ B H ,CD⊥BH,EF⊥BH,:.AB//CD//EEF,:.△CDG∽△ABG,△EFH∽B D GF A△ABH,
圖2,
,
步, D G = 1 2 3 步, F H = 127步
0
業 ∴ B D = 3 0 7 5 0 步,:由
可得
解得A B = 1 2 5 5 步,: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和標桿 C D 的水平距離 B D 各是1255步和30750步.
解法總結:解法1避免了傳統幾何證明中煩瑣的作輔助線步驟,為學生提供了不依賴輔助線的解題新視角,有助于拓展解題思路.同時,它簡化了問題,使解題過程更直觀簡潔.這種方法需學生具備較強的代數運算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技巧.此外,在一些情況下,不借助輔助線能更快找到解題途徑,提高解題效率.
視角2:構造平行線找比例線段
解法2:如圖3,連接 E C 并延長交 于點 K , ∵ C D ⊥ B H E F ⊥ B H , ∴ C D / / E F , ∵ C D = E F :四邊形CDFE為平行四邊形,∴ E K / / B H , ∴ Δ A K C Δ A B G , Δ A K E Δ A B H
: B D = 中
步, D F = 1 0 0 0 步, F H = 1 2 7 步,∴ B G = B D + D G = K C + 1 2 3 , B H = B D + D F +
,:由
可知
解得 K C = 3 0 7 5 0 步,∴ B D = K C = 3 0 7 5 0 步, ∴ B K = C D = 5 步, ∴ A K = A B - B K = A B - C D = A B - 5 , B G = B D + D G = K C + 1 2 3 = 3 0 7 5 0 + 1 2 3 = 3 0 8 7 3 ,:由
可知
解得 A B = 1 2 5 5 ,: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和標桿 C D 的水平距離 B D 各是1255步和30750步.
解法3:如圖4,連接 E C 并延長交 A B 于點 K , ? s C D ⊥ B H E F ,:四邊形CDFE為平行四
邊形,:EK//BH, C E = D F = 1 0 0 0 : F
: B K = C D = 5 步, F H = 0 ,
127步, D G = 1 2 3 步, ∴ A K = A B - B K = A B - C D =
AB-5, G H = D F - D G + F H = 1 0 0 0 - 1 2 3 + 1 2 7 =
1004,:由 可知
解得 A B =
(202
: C D = 5 步, D G = 1 2 3 步, A B = 1 2 5 5 步, ∴ B G =
D G + B D = 1 2 3 + B D ,:由 可知
解得 B D = 3 0 7 5 0 , . .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A
和標桿 C D 的水平距離 B D 各是1255步和30750步.
解法總結:在圖形中找平行線或者構造平行線,是因為輔助線能揭示圖形中隱藏的幾何關系,進而簡化問題的解決過程.通過作輔助線,可將復雜的幾何圖形轉化為基本的幾何圖形,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題目.此外,在作輔助線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在腦海中構建和操作幾何圖形,這有助于培養并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使他們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
視角3:利用基本圖形的幾何性質尋找等量關系,運用方程思想.
解法4:如圖5,連接 并 延長交 A B 于點 K , ∵ C D ⊥ B H K E E F ⊥ B H , ∴ C D / / E F , ∵ C D = E F , B DG F H :四邊形CDFE為平行四邊形, 圖5 ∴ E K / / B H ,:△AKC∽△CDG,△ABH∽△EFH,
(204
( : B K = C D = 5 步, D F = , 1000步, F H = 1 2 7 步, ∴ A B = A K + B K = A K + 5 B H = B D + D F + F H = B D + 1 1 2 7 ,設 B D = K C = x , A K = y 則 A B = y + 5 , B H = x + 1 0 0 0 + 1 2 7 ,:由
( (204號
得
聯 , 立解得
A K + 5 = 1 2 5 5 ,: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和標桿 C D 的 水平距離 B D 各是1255步和30750步.
解法總結:運用代數方法解方程,可揭示符號背后的幾何真相.將代數結果轉化為幾何語言,能驗證其在原幾何圖形中的合理性,并從幾何角度闡釋解答.解法4不僅簡化了解題過程,還幫助學生在幾何與代數的結合中探索清晰的解題路徑,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相似三角形可用于求解線段長度.當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時,對應邊成比例可通過對應角的三角函數值轉換,常能解決線段未知問題.
方程思想可將復雜幾何關系轉化為簡單代數方程,通過解方程得出答案,降低解題難度.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普適性,能清晰反映已知量和未知量的關系,使解題邏輯性更強,便于分析驗證,且在建立方程時,學生需進行抽象思考,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和數學建模能力.
視角4:運用銳角三角函數
思路:銳角三角函數可用于度量角與邊的關系,且與解直角三角形緊密相關.借助銳角三角函數,可依據定角所對直角邊成比例的性質求解線段長度.
解法5:如圖6,連接 E C 并延長交 A B 于點
E F ,:四邊形CDFE為平行四
邊 (2
1
2 1
), K E = K C + C E = B D + D F = B D + 1 0 0 0 , B H = B D + D F + F H = B D + 1 1 2 7 ,:由
可知
解得 B D = 3 0 7 5 0 , ∴ K E = B D + 1 0 0 0 =
1 1 2 7 = 3 1 8 7 7 , ∵ B K = C D = 5 步,: A K = A B - B K = A B - 5 , :由
可知
0 解得 A B = 1 2 5 5 ,: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和標桿 C D 的水平距離 B D 各是1255步和30750步.
解法總結:三角函數是解直角三角形問題的核心.三角函數通過定義直角三角形中邊與角的比例關系(如正弦、余弦、正切等),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力工具,揭示了角度與邊長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可依據已知角度和一邊長,運用三角函數求解其他邊長,尤其適用于解決涉及斜邊和直角邊的問題.
視角5: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解法6:如圖7,以BH所在直線為 x 軸, C D 所在直線為 y 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點 G ( 1 2 3 , 0 ) ,點 C ( 0 , 5 )
設直線 A G 的方程為
,則把 G ( 1 2 3 , 0 ) 和 C ( 0 , 5 ) 代人得
解得
:直線 A G 的方程為 123χ +5,:EF=5步,DF= 1000步,FH=127步,:點 E 的坐標為(1000,5),點 H 的坐標為(1127,0),
設直線 A H 的方程為 ,則把 E ( 1 0 0 0 , 5 ) 和 H ( 1 1 2 7 , 0 ) 代人得(1000k+b=5,
解得1127k+b=0,:直線 A H 的方程為
:聯立
解得
:點 A 的坐標(-30750,1255), ∴ A B = 1 2 5 5 步,B D = 3 0 7 5 0 ,:山峰的高度 A B 及它和標桿 C D 的水平距離 B D 各是1255步和30750步.
解法總結:建系(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法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廣泛.當圖形中直角較多時,可引導學生發現建系的優勢.建系時,應盡量讓更多點落在坐標軸上,以簡化運算.建系法具有諸多優勢,通過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能夠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從而降低問題復雜度,使解題過程更加直觀和簡潔.不過,它也存在一定弊端.例如,在本題中運用建系法計算量較大、過程煩瑣,對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較高.同時,建系法涉及函數相關知識,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也較高.
(三)歸納方法技巧,把握解題規律
上述解法各具特點:解法一簡潔明了,無須作輔助線,學生普遍采用,適用于已知兩個相似三角形對應邊長的情況;解法2借助教材母題提示,用含 A K 的式子分別表示 K C 和 K E ,通過兩次相似求解;解法3最為簡便,利用相似比等于對應高之比,展現出獨特的解題思路;解法4運用方程思想,用未知量表示已知量,實現幾何問題向代數問題的轉化,使問題的分析和求解清晰明了;解法5運用三角函數,需分析圖形結構和比例關系;解法6通過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既簡化了問題的表達和求解過程,又能實現函數可視化.
運用相似三角形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1)證明相似:通過兩個三角形的對應角相等或對應邊成比例來證明.
(2)求未知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如對應邊成比例),將已知邊長或角度信息代人方程,進而求出未知幾何量.
三、教學反思
求解幾何問題關鍵在于精準捕捉未知量,尤其是隱藏在復雜圖形中的角度和邊長.解題方法多樣,既可通過直觀的圖形觀察,也可運用抽象的代數運算;既可借助巧妙的輔助線設計,也能依靠嚴密的邏輯推理.這些方法形式各異,但都基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與定理展開.
相似三角形原理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它揭示了幾何圖形間的內在聯系,幫助我們在不同解法中發現共性.這種思維方式同樣適用于生活一一通過分析復雜現象,把握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從而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內化為數學素養.這正是數學魅力的體現,也是“三會”核心素養的表征.
一題多解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和維度思考問題,進而培養其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解題過程中,運用不同解題方法作用顯著.一方面,能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多角度思考,提升解題能力[];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各種解法,能更好地厘清數學知識脈絡,從而從容應對復雜問題.這些解題方法的學習和實踐,不僅能提高學生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在數學世界中探索規律、構建多樣性與統一性聯系的思維習慣,這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下冊[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曾昭黨.“一題多解”與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3):48-50.
[3]陳俊吉.一題多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一道幾何壓軸題為例[J].初中數學教與學,2023(24):29-31.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