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詩禮家風歷經兩千余載,依舊啟迪著今人,潤澤著后世。
在眾多中國傳統家風家教故事中,有一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字伯魚)的典故。
一天,孔子的弟子陳亢問伯魚:“你從父親那里受到過什么特別的教導嗎?”伯魚回答:“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有一天,父親獨自站著,我小步走過庭院。父親問我學《詩》了嗎,我答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便退而學《詩》。又一天,仍是我們二人在庭院。父親問我學《禮》了嗎,我答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便退而學《禮》。也就受了這樣兩次教導。”陳亢后來興奮地說:“我問了一個問題卻收獲了三個教導。既聞了《詩》,也聞了《禮》,還聞了君子和他的孩子應保持距離的道理。”
不難看出,儒家先師一向看重“詩禮家風”。其實,和父親孔子的盛名相比,伯魚的一生平平無奇。他的名字孔鯉源自魯昭公的賀禮—一條大鯉魚;童年時,他遭遇父母離異,對父親像他的學生一樣恭敬;長大后,他沒有做官,而是默默替父親操持家務,幫父親籌集周游列國的經費……
后來,孔鯉的兒子孔伋(字子思)出生,孔子也結束了周游列國,回到家中。伯魚笑著對父親說:“您其實沒比我強,畢竟您兒子比不上我兒子。”他又對小子思說:“你也沒我強,你父親沒有我父親厲害。”
誠如伯魚所言,子思后來對儒家發展貢獻巨大,被后世尊為“沂水侯”“沂國述圣公”“述圣”,而伯魚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縱觀孔氏家族綿延至今2000余年不衰,其一脈相承的詩禮家風顯然起了重要作用。
以伯魚為例,一個人不一定要出人頭地,也不一定要家資億萬,只要在平常生活中安分守己、不改其樂、不失其志,便可以成為幸福的君子、大丈夫。
《詩經》言志,《禮記》立志,都在強調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是初心,也是目標,不會輕易因環境變化而改變,也能成為家族、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斷傳承。
對照今天的家庭教育,言志與立志仍可作為詩禮家風的精神發揚光大。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標便是讓孩子成為有志之士。有志者事竟成,任何處境都可以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美麗風景。
家庭如此,國家亦然。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話中提到:“‘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人類歷史告訴我們,越是困難時刻,越要堅定信心。”在新時代,不斷重溫經典,讓詩禮家風成為風尚,無疑對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