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買房,父母部分出資,離婚時這筆錢怎么算?房子的產權又該如何分割?一起來學法律新規。
典型案例
婚后不久,石勇和喻珊珊看中了北京市潘家園附近的一套房產,但手頭只有80多萬元,離405萬元的總價相去甚遠。無奈之下,石勇想到了啃老。父母不忍兒子一直北漂,隨即拿出了前些年賣房所得的255萬元。礙于面子,老兩口沒有明說這錢是借款還是贈與。隨后,石勇和喻珊珊又貸款70萬元,最終買下了心儀的房子,登記在石勇一人名下。
雖然買了房,但喻珊珊對于石勇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日漸不滿。吵架時,她會口不擇言地挖苦石勇:“工資少得連個名牌包都買不起,你還好意思吵架?”石勇也毫不示弱,覺得喻珊珊愛慕虛榮,反擊道:“你有本事自己買,指望男人算什么?”
頻繁的爭吵嚴重消耗著夫妻間的感情。2023年年底,一次大吵后,喻珊珊回了娘家,與石勇正式分居。2024年1月,石勇起訴至法院要求離婚,喻珊珊明確表示同意離婚。然而,雙方就潘家園房產的價格未能達成一致。后來,經石勇一方申請,法院委托評估公司進行評估,此房產估價為493萬元,有67萬元銀行貸款未還。
石勇要求確認父母出的255萬元是對自己個人的贈與,潘家園房產歸其所有,可以考慮給喻珊珊折價款。喻珊珊同意潘家園房產歸石勇所有,但針對石勇父母出資的255萬元,她認為是對雙方的贈與,不應將其作為石勇的個人財產從房產價值中扣除。
律師分析
一、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法釋〔2025〕1號正式施行前,父母為子女婚后購房部分出資一般如何處理
先說石勇父母為夫妻倆婚后購買房產出資的255萬元。一方父母為子女婚后購房部分出資,過去對于這種出資情況,在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司法實務中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62條、1063條、1065條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但是,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男女雙方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有約定依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1062條、第1063條的規定。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29條規定,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個人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后,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依照約定處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民法典第1062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原則處理。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父母只為子女購買不動產支付了部分價款,該不動產買賣合同簽訂在子女結婚后,那么該不動產應該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如果該出資無任何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應該將該出資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相應的,婚后以子女一方或雙方名義簽訂的不動產買賣合同,并以該出資作為首付款所購買的不動產,不管登記在子女一方還是雙方名下,都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案例中,石勇在婚后購買潘家園房產時,石勇父母支付255萬元時并沒有明確約定是贈與石勇個人還是夫妻雙方,而小兩口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也未簽訂任何夫妻財產協議,該房屋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依法分割。
最高人民法院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理解與適用》中的觀點是要看“房產登記”情況。如果登記在己方子女名下,父母出資的部分可以視為只對自己一方子女的贈與。如果登記在雙方或者對方子女名下,則被視為對雙方的贈與。按此觀點,本案中,潘家園房產登記在石勇名下,石勇父母出資的255萬元在沒有特別約定的情況下,應視為對自己子女的贈與,屬于石勇的個人財產。因此,在離婚時,石勇父母出資的255萬元屬于石勇個人所有。離婚分割房產時,如果房屋有增值,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很常見,即雙方父母(非一方父母)均為婚后小兩口買房部分出資。針對這種情況,在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實施之前,根據《婚姻法解釋(三)》(現已廢止)第7條的規定,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在民法典實施之后至2025年2月1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實施之前,對于雙方父母均為婚后小兩口部分出資買房的,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實務問答》(2021年7月出版),通常情況下,在當事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者雙方父母為當事人雙方購置房屋的出資,除父母明確表示該出資是贈與自己子女購置房屋款項的情況之外,根據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的原則規定,都應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
二、《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法釋〔2025〕1號正式施行后,父母為子女婚后購房部分出資應該怎么處分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二)》法釋〔2025〕1號正式施行后,按照第8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購置房屋由一方父母部分出資或者雙方父母出資,如果贈與合同明確約定相應出資只贈與自己子女一方的,按照約定處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訴訟請求,以出資來源及比例為基礎,綜合考慮共同生活及孕育共同子女情況、離婚過錯、對家庭的貢獻大小以及離婚時房屋市場價格等因素,判決房屋歸其中一方所有,并由獲得房屋一方對另一方予以合理補償。
本案中,石勇父母出資255萬元,若明確約定了該部分出資只贈與石勇,那么,按照該約定,這255萬元應歸石勇個人所有。但實際上,石勇父母并沒有約定,所以,該部分款項應視為對雙方的贈與。法院充分考慮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綜合考量多種現實因素,最終判決潘家園房產歸石勇所有,剩余銀行貸款由石勇歸還,石勇補償喻珊珊6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