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全球化是新生世代成長發展的重要背景,也是他們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基本認知框架。“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發現,新生世代對全球化議題具有不同的關注面向,其全球化認知包括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對多元文化交流的認知等多重維度。盡管新生世代處在一個“個體”被無限放大的時代,其在全球化以及全球交往相關議題中仍體現出較高的國家意識與國家認同水平。新生世代的全球化認知,遵循更為包容開放的價值觀、世界觀,推動全球對話交流,從而影響當下及未來的全球對話交往格局。
一、引言
長期以來,“全球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性進程,是理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一種重要理念和價值取向,在各學科中表現出超越民族國家、建立更廣泛的國際共同體的理論展望和實踐探索。然而,當前全球格局經歷復雜調整,“全球化”處于“關鍵歷史時期”。全球自由市場、傳統倫理文化與區域安全局勢正受到沖擊。應對相關挑戰,亟需加強全球對話,彰顯在地經驗,聯通全球視野,推進政治、經濟、文化深度交融。
全球化是90后、00后等新生世代成長發展的重要背景,也是他們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基本認知框架。與以往世代“仰視大國”的心態不同,中國的新生世代成長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社會環境。他們從小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和教育,是“平視的一代”。①改革開放為新生世代帶來相對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也使他們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發生重要轉變。他們具有大國心態和文化自信,擁有以溫和民族主義為代表的社會心態。②同時,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塑造,展現出積極參與全球對話的意愿和動力。除了組織化、制度化的對話機會,新生世代亦擁有更多非官方的國際交流機會,促使他們成為影響著全球對話交流格局與走向的重要新興力量。理解新生世代的全球化認知,有助于我們從深層把握中國青年處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行動邏輯。
本文基于“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相關調查結果,以出生于1990至2005年(含1990年和2005年)的活躍青年網民作為研究對象,嘗試梳理新生世代全球化認知的不同維度及其基本面貌。其中,“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09-2021)”在新浪微博通過分層抽樣抽取了4556個出生于1990年至2005年的,來自不同區域、年齡層和教育層級的活躍青年網民作為研究樣本。調查通過爬取其在2009年至2021年發布的貫穿其電子生命周期的所有博文近千萬條展開基于監督型機器學習(SVM)的大數據分析,并以2017年為界,將數據分為2017年以前(2009-2016)和2017年及以后(2017-2021)兩個時間段,借此推進我們對中國青年網民思想價值觀念變遷的理解。“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24)”基于B站、豆瓣、知乎、微博、小紅書、SoulApp等青年網民聚集的互聯網平臺2014年至2024年的海量數據,通過多模態大數據分析、大規模問卷調查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聚焦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需求、對外態度等關鍵指標,分析中國青年網民的認知變遷。在針對“青年網民國際議題討論與對外情感態度”的研究中,課題組從新浪微博2014至2024年間6億條隨機博文數據庫中收集了來自607.1萬青年網民的824.6萬條討論文本,以期展現青年網民價值觀變遷趨勢。
二、新生世代全球化議題的關注面向
過去數十年,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跨國組織數量與影響力擴大、全球貿易與移民規模增加,普通公民開始擁有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直觀感知。近年來,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思潮的碰撞,使相關議題和事件愈發滲透進日常生活,成為影響人們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因素。新生世代充分意識到逆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文化沖突等問題,對全球對話交流的方式與前景有著自己的思考。
(一)新生世代高度關注全球化與全球交往,討論和支持熱度不斷上升
新生世代關心國際法、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人權等國際議題,具有全球公民意識,表現出對全球化議題的高度關注。“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24)”數據顯示,2024年涉國際議題微博數量相比2014年增長 26.8% ,反映了青年網民對全球事務的敏感度和參與意愿,展現了他們在全球社會中愈發活躍的角色。“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09-2021)”數據顯示, 77.4% 的青年網民對全球化持支持態度。
青年網民對全球化的討論和支持熱度不斷上升。這一方面表現在,2017年以前從來沒有討論過全球化議題的青年網民中,有 62.8% 在2017年以后參與了全球化相關現象的討論;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全球化持支持觀點的青年網民數量十年間增加了 52.5% 。
(二)新生世代更加關注全球化議題的文化面向
青年網民之所以對全球化有如此高的關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文化交流的擴散。其在網絡上接觸更多元的文化,是感受民族國家差異的重要來源。“韓流”“美劇”“日漫”等典型文化產品是全球化相關的重要文化表現。
在2009至2016年間,僅有略超三成( 33.9% )的青年網民提及文化的全球交流,這一比例在2017至2021年間增長了約三分之一,達到 44.1% 。質性文本分析顯示,青年網民在關注外國文化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中國文化的向外輸出,認為“一個多元的、包容的民族,在全球化的進程當中,應該得到保有”(GLX-20150721,網民博文的編碼方式:網民ID首字母 + 發表時間),也會為自己的偶像能夠走向世界舞臺表達喜悅之情。相關現象展現出全球化議題中的文化交融與民族性的共生共融。
(三)新生世代對經濟、人口全球化持分化態度
相比于眾多青年網民關注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往,只有約 3.9% 的青年網民討論了國際貿易、跨國產業轉移等現象。有的網民認為,“經過這件事(指貿易戰),希望國家認識到一些制造業絕不可以寄希望于國外援助,依賴于國際貿易,相比高端芯片,糧食、醫療、健康這些基礎產業,更是卡脖子項目”(YLB20200128)。但同時,也有網民指出,“擴大的全球貿易是必然的”(YH-20200314),關注了貿易過程中產業特點的差異。盡管總體關注比例較低,但表達了態度的青年網民更支持經濟全球化。
相較于經濟、文化現象,人口的全球化流動特別是移民問題則更具爭議性。在對人口的全球化流動表達了態度與觀點的樣本中,有 89.1% 的青年網民持負面態度。
三、新生世代全球化認知的價值取向
現有研究指出,全球化認知不僅要避免單向的經濟思維,還應涵蓋思想觀念維度、社會文化維度及風險維度。③隨著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國際環境持續演進,全球化認知需要立足于新一輪的全球化或新時代的全球化進行考察,④既包含對國際分工和跨國流動等客觀事實的認識,對全球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對話交往現象的理解,也包括對全球性理念與世界發展趨勢的認同與反思,具有不同深度和面向的多元認知維度。基于海量博文分析,課題組勾勒出三個認知維度,包括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對多元文化交流的認知,三者共同構成了闡釋和分析新生世代全球化認知的分析框架。這種整體與部分相結合的認知結構,成為新生世代面對全球化問題的價值判斷基礎與行為傾向邏輯。
(一)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溫和民族主義成為主流,追求全球公共利益
新生世代成長于全球化進程深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新生世代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折射出其對全球化進程中權力重構與利益分配的思考,暗含他們對國際規則與國家利益的判斷,是理解新生世代全球化認知的關鍵切入點。
一方面,溫和民族主義成為新生世代的主流,青年網民呈現出普遍的民族主義傾向,并逐漸升溫。“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09-2021)”數據顯示,溫和民族主義者占比 63.28% ,強烈民族主義者占比 13.85% ,逆向民族主義者( 0.04% )和國際主義者 0% )在青年網民中占比極少。通過比較青年網民民族主義傾向在2009年至2016年以及2017年至2021年這兩個時段間的變化發現,青年網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顯著升溫,從 39.77% 上升為 65.27% ,上升幅度超過 60% 。其中強烈民族主義者的比例從 9.02% 下降至6.47% ,而溫和民族主義者的比例則從 30.75% 抬升至58.80% ,漲幅接近一倍。
另一方面,新生世代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范疇白趨擴展,從“美白俄韓英”關鍵五國擴展到更廣闊的國家視野中,“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24)”數據顯示,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英國是博文量、討論量最大的五個國家,占比分別為 23.5% (美國) 16.5% (日本) 5.1% (俄羅斯) 8.8% (韓國)和 6.3% (英國)。它們既是我國青年網民熱議的對象,也是外交事務中與我國關系密切、來往頻繁的關鍵國家。
近年來,新生世代更多關注中國與東南亞、中亞、東歐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系。十年中,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塞爾維亞等國家愈發成為關注焦點,新生世代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不局限于特定的大國雙邊關系,而是以更開闊、更廣泛的視野理解中國與不同國家的關系,以全球化認知框架,重新審視中國在南南合作、多邊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位置,以立體全面的視角構建起具有時代特征的全球化認知體系。與此同時,新生世代對發展中國家的好感度逐漸超過發達國家。2014年,網民對發達國家的正面態度高于發展中國家,但2024年,青年網民涉發展中國家博文持正面態度的比例較涉發達國家博文持正面態度的比例高出 7%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受到新生世代的更多關注,相關表達也更加穩定且正面。
新生世代對世界各國制度運作和意識形態的認知不斷豐富,基本形成了從大國心態出發、以溫和民族主義為主流、強調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更加廣泛的全球公共利益的認知框架和基本立場。
(二)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超越雙邊經濟關系,倡導全球經濟新秩序
經濟一體化作為全球化的核心維度,是國際政治、世界經濟等領域的重要議題。自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與全球化和全球化認知相關的研究大多圍繞對經濟議題的認知展開。新生世代成長于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時代,他們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既受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思想影響,也折射出全球化進程中新生力量的價值取向與現實關切。
新生世代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呈現出鮮明的現實關聯與動態演進特征。近年來,跨國產業轉移、中美貿易摩擦成為新生世代熱議的焦點。“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24)”數據顯示,經濟議題討論熱度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后大幅上升,議題由中美貿易問題向多國延伸。近五年貿易戰相關話題討論不局限于中美雙邊關系,更延伸至全球經濟格局。有關日本的博文討論中,熱度最高的話題同時包含“美國”“韓國”“經濟”等關鍵詞;有關中東國家的博文討論中,中國企業、美元等話題引發關注。相關議題的擴散表明,新生世代將經濟一體化視為多維度、多主體參與的復雜系統,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雙邊經濟關系認知。
盡管經濟議題討論常伴隨國際競爭的緊張氛圍,但新生世代對國際貿易的支持態度明確。當前,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新生世代的認知既體現出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充分認同,也包含對本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考量。這種雙重特性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尤為明顯。一方面,他們關注國際知名品牌、消費外國文化產品,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參與者;另一方面,“支持國貨”的口號反映出他們對本土產業的支持和對國家經濟主權的維護意識。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反映出新生世代在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力中尋求平衡自洽,體現他們對經濟一體化復雜性的理解。
新生世代對不同經濟體的認知存在變化趨勢。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于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劃分標準,近五年來,新生世代對發達經濟體的好感度減弱,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好感度上升且超過對發達經濟體的好感度。美國頻繁發起貿易戰、實施單邊制裁等破壞多邊貿易規則的行為,使新生世代清晰認識到部分發達經濟體利己主義的本質。相較之下,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務實合作。新生世代關注到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日益提升,支持南南合作與多邊共贏,組成了他們對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價值判斷。
總體而言,新生世代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不限于簡單的消費市場或貿易往來層面,而是形成了包含價值判斷、利益關切與國家認同在內的立體認知體系。他們既是經濟一體化的受益者與參與者,也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思考者與倡導者。這種認知特征背后折射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轉變,也為理解新生世代的全球對話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對多元文化交流的認知:兼具全球視野與文化自信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使新生世代形成了異質性程度較高的文化價值觀念,他們的全球化認知在文化維度上更加豐富和開放。“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 (2009-2021)”考察了青年網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態度取向。青年網民群體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碰撞中,表現出開放的文化心態與堅定的文化底色。
數據顯示,高達 97.6% 的青年網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正面態度;而對于西方文化,只有 4.6% 的青年網民持正面態度,近九成青年網民并未對西方文化進行明確的態度表達。在明確表達態度的樣本中,青年網民群體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以辯證居多,占 53.7% ;對西方文化持正面態度的青年網民也不少見,占比達到42.8% 。與此同時,課題組比較了青年網民群體的文化態度在2009年至2016年以及2017年至2021年這兩個時段的變化發現,青年網民對傳統文化的正面態度從56.1% 上升到 89.1% ,對西方文化持正面態度的比例也有小幅提升,從 2.0% 上升到 3.4% 。
成長于中國飛速崛起、文化軟實力日益增強的時代,青年網民群體的文化自信從萌芽走向成熟。數據顯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與全球化的支持者高度重合,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正面態度的青年網民中,高達 97.1% 支持全球化。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青年網民對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持有日趨積極的態度。
新生世代對多元文化交流的認知,受到全球交往日益頻繁便利的影響。旅行、留學、海外實習、社交媒體等親身實踐加深了新生世代對全球化的具象理解,強化了他們對多元文化求同存異的認同。得益于全球文化交流的擴散,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他們在線上接觸更豐富多元的文化產品。他們結識海外朋輩網友,拓展國際朋友圈,關注各國旅行博主、美食博主、時尚美妝博主等,通過社交平臺追蹤明星近況,購買周邊產品。他們享受外來文化帶來的新鮮體驗,對國外日常生活與節日慶典充滿好奇,也對特定國家的文化產品展現出高度熱情。
與此同時,新生世代也愈發重視民族文化的全球傳播。他們積極支持并親身參與漢服、民樂、民間技藝等傳統文化“走出去”,以民間文化使者的姿態成為推動全球文化交流的新興力量。他們熱愛本土原創優質內容,面對“國潮”興起等傳統文化復興現象表現出高度認同。部分新生世代積極利用社交平臺,創作和傳播歷史故事、非遺傳承、文化創新等視頻,與海外用戶進行雙向文化互動,嘗試構建平等、多元、互鑒的新型文化交流框架。
新生世代對多元文化交流的認知,既有全球視野,又不失文化自信,體現出文化主體性與開放性的融合。他們堅定支持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文化交流,既不固守本土文化的邊界,也不完全追隨外來文化潮流,而是以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實踐,試圖在文化碰撞中尋找共性、尊重差異,在文化對話中保持自信、促進理解。新生世代對多元文化持積極態度,辯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這種認知特征不僅重塑了新生世代的文化身份認同,更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對話與文明互鑒帶來新的思路與可能。
四、結論與討論:民族國家與全球化
新生世代的全球化認知圍繞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認知、對經濟一體化的認知、對多元文化交流的認知三個維度,彼此關聯、相互影響,從不同側面體現了新生世代面對全球化的認識與思考。
總體來看,新生世代的溫和民族主義持續上升,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關注范圍不斷擴大,除了傳統大國關系之外,他們開始關注中國與相關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以全球化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和作用。對于經濟一體化,新生世代的認知具有現實關聯與動態演進的特點,在支持國際貿易的同時,試圖平衡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認知關系。新生世代既對中華文化傳統保有深刻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又能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來自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他們通過親身實踐融入全球文化交流、強化多元文化認同,以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實踐構建新型文化交流模式,兼顧全球視野與文化自信。
以上表現的背后,是新生世代如何理解民族國家與全球化關系的底層邏輯。事實上,盡管青年群體處在一個“個體”被無限放大的時代,但在全球化以及全球交往的相關議題中,青年群體體現出了較高的國家意識與國家認同水平。基于國家視角探討全球化積極意義的青年網民認為,跨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于國家發展是有益的,要積極跟隨黨和國家主導的中國全球化發展進程。基于個人視角探討全球化積極意義的青年網民認為,全球化現象帶來了個人收入、機會的滿足。相比而言,持有國家視角的青年網民比例從2009至2016年的 58.2% 上升到2017至2021年的 96.3% ;而持有個人視角的青年群體比例從2009至2016年的 41.8% 下降到2017至2021年的 3.7% 。可以說,新生世代主要基于民族國家而非個人立場考慮全球化問題。
亨廷頓曾經基于美國的經驗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全球化與國家利益的矛盾沖突也愈加明顯。很多西方研究從個體置身于民族國家這個共同體的視角探討了政治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全球化的態度,認為具有更高的民族主義傾向的人更可能呈現出不支持全球化的態度。但是,在中國的情景中,全球化進程更多的是由國家推動,很有可能國家認同較高的群體同樣對全球化持有更加積極的觀點。調查數據顯示,對全球化的支持態度與對國家認同之間確實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國家認同較高的青年也更多的表現出了對全球化積極的態度,這也是為什么在支持全球化的人群中有非常高的比例是基于國家視角表達觀點與態度的。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全球化現象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個人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已經成為了學界以及主流意識形態的共識,更加強了傾向國家的價值觀泛化到對全球化的支持上。對于中國青年群體而言,越是傾向于民族國家的,恰恰越可能對全球化持支持的態度。
成長于全球大變革、大發展背景下的新生世代,正逐漸成為全球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和關鍵主體。新生世代的全球化認知結構,正在倡導和遵循更為包容和開放的價值觀、世界觀,推動全球對話交流,從而影響當下及未來的全球對話交往格局。理解新生世代參與全球對話的現實,一方面,要進一步理解和審視新生世代對于特定國際關系、全球議題的認知模式與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要重視新生世代對于中國對外開放和全球對話交流的渴望,特別是對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全球化的期待。他們天然具有國際視野,渴望參與全球事務,在多元文化交流合作中尋求個人發展、展現自我價值。未來,可以搭建更多面向新生世代的國際交流平臺,提供更多參與全球對話的機會,將新生世代的熱情轉化為推動全球化發展的實際動力。
本文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網絡視聽平臺算法監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2024YFC3307401)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字城市背景下的新型文化社區研究:新公眾、新內容、新場域”(22JJD860002)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鄭雯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超逸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季詩雨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 辛艷艷、桂勇、鄭雯:《國家發展動力與青年群體認知:基于“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2009—2021)”的研究》,《云南社會科學》2024年第5期,第18-26頁。
② 鄭雯、陳李偉、桂勇:《理解“自我”:90后、00后的價值觀念共性及其代際演進趨勢》,《社會科學輯刊》2025年第1期,第169-175頁。
③ 吳志成:《關于全球化認知的幾點思考》,《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第73-74頁。
④ 田海平:《全球化的再認知與價值重估一作為全球化的現象學與全球化斷層問題》,《天津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第4-10頁。
⑤ WilliamsonJ.G.Widerperspectivesonglobaldevelopment.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5,pp.136-174.
⑥ 楊晶:《傳統文化與青年文化關系的癥候、立場及路徑》,《當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第18-25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