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進偉(1978一),男,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教師進修學校。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難免遇到學習困難,出現解題錯誤。這些錯題不僅是學生知識結構缺陷與思維方式局限的體現,還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應挖掘錯題價值,深入剖析學生的思維過程,分析其中的亮點與不足,全面歸納錯誤類型與成因,從而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一、數學解題錯誤原因分析
(一)基礎知識不牢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過程,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某些基礎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不夠透徹,就會導致后續學習困難重重。例如,在學習分數乘法時,若對分數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晰,學生便無法真正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和應用場景。薄弱的基礎知識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的整體認知,削弱其解題信心。
(二)計算能力較弱
數學學習需要大量計算,扎實的計算功底依賴于長期積累。部分學生因缺乏系統訓練,在口算、筆算、估算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表現為計算速度慢、準確率低。這些不足會直接影響解題的各個環節。例如,在解答應用題時,即便正確列出算式,計算失誤仍會導致答案錯誤;在多步計算中,任何一步出錯均可能造成最終結果的偏差。
(三)粗心大意
粗心大意是小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尤其在已掌握基礎知識和方法的情況下,一時疏忽往往會導致解題失誤。例如,抄寫題目時遺漏關鍵條件,列算式時誤用運算符號,讀題時忽略特殊要求等等,均為粗心所致的典型錯誤,甚至有的學生雖然在草稿上計算正確,但在譽寫答案時因筆誤寫錯數字或忘記添加單位。
(四)思維方式單一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正處于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過渡的關鍵階段,很多學生尚未熟練掌握多元化的問題分析方法[]。在數學解題過程中,他們容易受固有思維的束縛,缺乏靈活性與創新性。例如,在解答變式應用題時,部分學生可能會機械套用慣用的解題模板,未能深入分析題目條件的變化,導致解題方向出現偏差。又如,當一道題目存在多種解法時,思維不夠開闊的學生往往只會用其中一種方法,不愿嘗試其他途徑,一旦遇到障礙便束手無策。
二、收集和整理錯題的策略
由于錯題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錯題的收集與整理,培養其及時鞏固復習的良好習慣。例如,整理錯題集,將錯題按類別、考點等分類整理,并詳細記錄錯誤原因、正確解法和易混淆的概念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書寫和回顧,能夠加深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強化解題方法的運用,從而查漏補缺,夯實基礎。
第一,歸類相似情境但存在細微差異的錯題。將此類錯題集中對比分析,能更直觀地呈現不同題目的錯誤點,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相互討論,并通過思維辨析改正錯誤。
第二,歸類相似情境但難度遞進的錯題。對于同一情境下的變式問題串,學生可基于熟悉的情境直接聚焦解題思路的變化,無須重復理解新背景。以商品售價問題為例:
有兩件原價均為100元的衣服。第一件衣服國慶節降價10, 節后提價 ,求現售價;第二件衣服國慶節前提價
,節日期間降價
,求現售價。對比兩種價格變動結果,你能發現什么?由此明白了什么規律?
第三,歸類可逆變形的相似情境問題,組成變式問題串。將相關聯的數學題按正逆問題編組,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對照、分析、歸納,總結錯誤出現的普遍規律,并探索解決方法,能提升學生數學解題能力。
三、利用錯題資源開展數學學習的路徑
(一)自查原因,分析方法
當小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自查和分析來找出錯誤原因,改進學習方法。比如,學生完成題目后,應從頭到尾仔細檢查解題過程,重點關注三個關鍵環節:是否準確理解題意、列式是否正確、計算步驟有無錯誤。這種系統性自查能幫助學生快速定位問題所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錯誤解法與標準答案進行對比,理清解題思路。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吸取教訓,提高解題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總結解題經驗,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再次釋疑,突破局限
在自查錯因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重新解答錯題,以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這一過程要求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和原有的解題習慣,大膽質疑,嘗試從新的角度分析問題。例如:對于復雜的應用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多種解題策略,如列方程、畫示意圖、分步求解等,比較不同解題路徑的優劣,從而選擇最優方案;對于靈活性較強的計算題,則可以指導學生綜合運用運算定律和簡便方法,如結合律、分配律等,以提高運算效率和準確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新的困惑,此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建立系統的解題框架。通過再次釋疑,學生可以優化解題方法,增強邏輯推理能力,學會用創新的眼光分析問題,形成開放的學習態度,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例題講解,積累經驗
錯題反映了學生在知識和方法上的薄弱環節,教師應抓住這一教學契機開展有針對性的例題講解,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在講解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選取典型例題,引導學生分析題型特征,掌握基本解題思路。以和差問題為例,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確“全體”“部分1”“部分2”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建立“部分-部分=差,部分+部分=全體”的數學模型。其次,通過變式訓練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與運用。教師可以適當改變題目條件、數據等,設計與原題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新題目,讓學生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最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解題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歸納,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和規范的解題步驟,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以“倍”的應用題為例:紅球12顆,正好是黃球的3倍,有多少顆黃球?學生解答時需正確理解題意,明確“倍”表示數量關系。解題時應當先用除法求出一倍數,再進行結果驗證。具體解題步驟如下。 ① 分析題意:紅球12顆,是黃球的3倍,說明“黃球數量 ×3=12 ”。 ② 列式計算: 12÷3=4 (顆),得出黃球有4顆。 ③ 驗證結果: 4×3=12 (顆),確認紅球確實是黃球的3倍。教師還可進行變式訓練,例如:如果紅球24顆,是黃球的4倍,黃球有幾顆?變式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相同方法解題,列出算式 24÷4=6 (顆),并通過算式逆推進行驗證。通過例題講解,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關鍵的數學概念與原理,掌握典型題型的解題思路與技巧。當遇到相似問題時,學生可以觸類旁通,提高解題效率。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探索多種解題方法,拓展思維路徑,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從而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四)復習錯誤,反思鞏固
教師應定期督促學生進行錯題復習,通過專題學習、綜合演練等形式,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綜合性的知識體系。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可自主查閱錯題集,歸納總結各類題型的特點、考點和解題方法;通過比較分析相似題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針對薄弱環節查漏補缺,夯實基礎。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錯題研討活動,鼓勵學生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組織學生展示優秀錯題筆記、交流學習心得,營造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通過系統整理和及時復習,學生能夠充分吸取錯題經驗,掃清解題障礙,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促進數學學習能力的持續提升。
四、利用錯題資源培養數學學習方法的策略
(一)利用錯題區分概念
錯題分析有助于學生區分易混淆的概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也能借學生的錯題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并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此外,錯題分析還能為教師制訂個性化教學計劃提供依據,使輔導更具針對性。
例如,在學習“分一分與除法”的內容時,學生容易混淆“倍數”“多倍數”和“一倍數”的概念。對此,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錯題集,通過歸類總結、比較辨析,明確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比如讓學生根據語境判斷: ① 24里有3個8,8是24的;② 小華的年齡是爸爸的 ,那么爸爸的年齡是小華的。
由對比分析可知:第1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一”,用除法計算,得出8是24的;第2題是已知“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求“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幾倍”,用乘法計算,可得爸爸的年齡是小華的4倍。在錯題分析和復習中,學生能準確把握關于“倍”的不同表述方式,深化概念理解,提高解題能力。
(二)改編錯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比較法是數學中的基本思維方法,在概念教學和應用題教學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錯題改編與對比分析,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例如,學生在分數乘法應用中常混淆“分率”與“具體量”的概念,以下兩組例題集中體現了這一難點[2]:
【例1】兩根相同長度的繩子均被剪去一段,第一根剪去全長的 ,第二根剪去
米。剩余部分哪根更長?
A.第一根 B.第二根C.同樣長 D.無法確定
【例2】一盤水果,小明吃了總量的 ,小紅把剩余的
千克全部吃完。誰吃得更多?
A.小明吃得多 B.小紅吃得多C.兩人吃得一樣多D.無法確定
這兩道題目看似沒有直接關聯,但如果將例1的情境轉換為例2的情境進行比較分析,就能發現它們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如例3。
【例3】一根繩子,第一次用去全長的 ,第二次用去剩下的
米。哪一次用去的部分更長?
A.第一次 B.第二次C.兩次一樣長 D.無法確定
相同點:兩道題都涉及分數的應用,都需要區分“分率”和“具體量”的概念。不同點:例1比較的是“減去全長的 ”和“減去
米”的區別,例3比較的是“用去全長的
”和“用去剩下的
來”的區別。這兩類題目都涉及分數與具體數值的概念辨析,學生經過認真整理和深入比較,下次再遇到情境變化但本質相同的題目時,就能夠準確識別并避免錯誤了。
(三)讓學生擔任小老師,促進學生成長
數學教師可以將每次測試出現的典型錯題收集整理,作為數學訓練作業,讓學生擔任小老師的角色進行批改,并在批改完成后組織交流總結活動。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防錯改錯”能力,是一項值得嘗試的教學舉措。
借助數學錯題資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過程。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錯題分析和反思;同時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解題方法和思路,以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結語
綜上所述,錯題資源作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在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成效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有助于學生精準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能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未來,我們應繼續深化此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精準、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幫助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詹霄霄.利用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精準掌握學習方法[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7):50-52.
[2]商蓮蓮.淺談利用小學數學錯題資源提升學習效率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5):106-108.
[3」賴秀英.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J].華夏教師,2023(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