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玉瑩(1991一),女,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第二十二初級中學。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情感教育旨在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受到教師、家長、同伴、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心理波動比較大,如果不能正確應對來自各方的影響,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發展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行為表現。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初中班主任需充分考慮青春期學生情緒多變的影響因素,將情感教育與德育工作有效融合,在保證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
一、情感教育對初中生成長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初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初中生正處于情緒相對敏感的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產生情緒波動。在情感教育中,班主任可教授學生識別、表達和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情緒管理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可以有效應對來自生活或學習的壓力和挫折。情感教育還鼓勵學生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使情緒能得到釋放,同時獲得正面的反饋和認可,進而增強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有助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二)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情感教育還可以促進學生社會性情感的健康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情感教育不僅教授學生識別自身情緒,還幫助學生識別他人的情緒。班主任可組織學生參與團隊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動活動,提升學生的情緒識別能力和同理心。在學生形成了人與人之間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認知后,班主任可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促使他們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班主任還要教授學生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與同伴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沖突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三)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情感教育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包括正確的道德認知、理性愛國等,其不僅能塑造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還能指引學生的行為舉止。在情感教育中,班主任通過為學生講述道德故事,組織學生討論道德問題,可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讓他們理解并踐行各種道德原則,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情感教育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班主任通過向學生介紹國家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激發學生的家國認同感,促使他們積極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
二、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理念滯后
當前,部分班主任仍采用說教的德育方式,忽視了初中生的性格特點。初中生正處于情緒相對敏感的時期,說教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同時,說教這種單向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德育過程枯燥乏味,難以促使學生自我思考和內化德育內容,使德育效果不佳。部分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也未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同理心。
在社會快速發展和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也在發生變化。部分班主任設計的德育內容仍以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傳統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為主,未及時更新。滯后的德育內容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踐行。
(二)德育方法單一
在德育中,部分班主任采用單一的講授方式,較少組織多樣化的互動和實踐活動,導致德育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將道德知識視為硬性要求,僅在一段時間內約束自身行為,而沒有將道德知識內化于心,無法形成持久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2]。班主任需要負責課堂教學以及組織班級活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工作內容較多,部分班主任精力有限,只將學生成績、班級紀律和衛生等作為管理重點,僅利用有限的班會時間開展德育,忽視情感教育和心理輔導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德育變為說教,激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德育效果不理想[3]。
(三)學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獲取海量的信息,接觸多種多樣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初中生還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較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如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的影響。部分初中生因為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學業和品德修養;因攀比心理而過分注重外表和物質條件,忽視內在修養和道德品質;因社會中的消極情緒而降低學習積極性;等等。面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班主任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初中班主任將情感教育與德育工作融合的策略
(一)壯大積極的班級輿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班級輿論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積極的班級輿論能夠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消極的班級輿論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發展。班級輿論對學生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當班級中普遍認同某種行為或態度時,學生為了融入集體可能會將其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4]。因此,班主任可以通過壯大積極的班級輿論,間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們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某次學校運動會中,一名學生報名參加了長跑比賽,在比賽過程中,該生鞋帶沒有系緊,鞋子在跑步中途意外脫落,部分同班學生對這一情境發出了嘲笑聲,該生信心受挫,跑步速度下降。該班班主任發現了班級中存在消極的輿論氛圍,同班學生的嘲笑不但使參賽學生感到沮喪,也會加劇班級內部的分裂,而參賽學生也存在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同學的看法上的問題,這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班主任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后,及時制止了部分同班學生的不良行為,并引導學生思考:“在這次運動會中,積極報名參加比賽的同學是在為我們班級而戰,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獲得大家的尊重,但現在得到的卻是嘲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們是參賽同學,當出現這一狀況時,期望你的同學們給予什么樣的反應?”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認識到了當出現突發狀況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同學的鼓勵和支持,應共同為參賽同學加油,鼓勵他馬上調整狀態,繼續比賽。在這一事件中,該班主任不是單純說教,而是讓學生換位思考,深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從心里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知道應該如何凝聚班級力量,團結互助。
(二)設置樹洞紙條或情感信箱,提供情緒釋放平臺
班主任可以設置樹洞紙條或情感信箱,為學生提供表達困惑或釋放情緒的渠道。樹洞紙條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私密的訴說渠道,讓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在道德抉擇、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等方面的困惑或感受,避免學生擔心受到同伴的議論而將情緒和困惑積壓在心里。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困擾寫在樹洞紙條上,與日常作業一同提交上來,班主任則在仔細閱讀后,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和鼓勵性的建議,并同樣以紙條的形式回復學生,使整個交流過程在私密的情況下完成,以維護學生敏感的情緒。對于訴說自身困難的學生,班主任應給予持續關注,便于及時提供支持和引導。情感信箱則是一個更為隱秘的平臺,可以為那些更加敏感或難以面對面表達的學生提供傾訴困擾的空間。班主任需定期查看信箱,并據學生的問題確定下一次德育的主題,同時以舉例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法,在幫助個別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對其他學生開展德育。
以如下情境為例: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小明發現好朋友小李作,小明陷入了維護友情和遵守誠信原則的道德抉擇中。于是,小明以匿名的形式說明了自己因保持沉默而產生的自責,以及對誠實舉報后可能面臨友情破裂的擔憂。在通過情感信箱了解了小明的心理困擾后,班主任可以將下一次德育主題確定為“如何面對道德沖突”,在德育班會上舉多個例子和學生展開分析,如看到同學遭受欺凌時感到同情和憤怒,但因害怕被報復而保持沉默;看到同學考試作弊,因擔心友情受影響而保持沉默等例子。對于這些例子,班主任要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如:及時告訴距離事情發生地點最近的老師,讓老師去制止校園欺凌行為;進行朋友之間的談話,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既能為存在相同心理困擾的學生提供解決方法,又能提高其他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決策能力,使學生可以應對更多的道德沖突。樹洞紙條和情感信箱都能為學生提供釋放情緒的安全出口,避免學生因將情緒積壓在心底而產生心理問題,能增強學生面對挑戰的心理韌性,也便于班主任及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三)鼓勵學生創編道德劇本,增強道德學習主體意識
為了增強學生在道德學習中的主體性,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行創編道德劇本。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以生活中的道德故事或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場景為原型,創作或改編道德劇本,將抽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相應的情景劇,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原則的內涵。例如,小組可以選擇關于誠實守信的故事,通過劇情設計,呈現對待同一事件的兩種相反行為,直觀展示誠實的重要性以及違背誠實守信原則可能產生的后果。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可以進一步體驗不同的道德選擇造成的相應結果,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深刻理解踐行道德原則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角色扮演這種直觀的方式可以激起學生的同理心和共鳴,增強道德規范的傳播效果。在學生表演結束后,班主任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促使學生內化情景劇中的道德元素,將在表演和觀看中的體驗、感悟轉化為個人的道德認知和行為準則。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如“在這個情景劇中,哪些行為是符合道德原則的?哪些是不符合的?為什么?”“如果你是這個角色,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等。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展開討論,有助于學生內化道德原則,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相關道德準則。
(四)設置德育激勵機制,提高準則踐行積極性
班主任還需設置德育激勵和正向反饋機制,為學生提供持續踐行道德準則的動力,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踐行道德準則的積極性[5]。班主任可將學生按學號、成績排名等方式進行排序,為每個學生分配行為觀察對象,如讓排名第二位的學生觀察排名第一位的學生的行為,以此類推,排名第一位的學生則觀察排名最后一位的學生,使觀察活動的人員分配形成一個閉環。學生需要注意被觀察對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踐行了道德準則的行為,并將其記錄下來。班主任每周收回學生的記錄本,將其中踐行道德準則次數最多的學生評為“道德規范之星”,而對應的觀察者則評為“道德觀察之星”。班主任還可以根據記錄將每周“道德規范之星”的行為編成黑板報或發布到學校公眾號上,同時梳理和匯總“道德觀察之星”觀察到的踐行道德準則的行為,將其作為本周的重點德育內容。這樣的德育激勵和正向反饋機制,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踐行道德準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還能深化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道德準則的認識。
結語
在初中德育中融入情感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還能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了促進初中情感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班主任應壯大積極的班級輿論、設置樹洞紙條或情感信箱、鼓勵學生創編道德劇本以及設置德育激勵機制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提供釋放情緒的平臺,增強學生的道德學習主體意識,有效提高學生的準則踐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趙明云,情感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J].好家長,2024(59):66-68.
[2]李娟.讓陽光灑滿學生的心扉: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分析[C]//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2未來教育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七).北京: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2:1425-1430.
[3]王凡,陳浩.情感教育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5):131-132.
[4]吳樹文.班級管理,德育為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討[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20):187-189.
[5]陳雯.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激勵理論的融合策略研究[J].教師,2024(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