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魯能巴蜀中學校創辦于2007年,2021年轉制為由重慶市江北區教委主管的公辦高級完全中學。如今,學校擁有在崗教職工750人,其中教師660人。在“民轉公”的背景下,學校探索出一條教師隊伍平穩過渡與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化筑基:打造“家”文化,凝聚教師力量。學校積極倡導“人和政通”的理念,致力于打造獨具特色的魯巴“家”文化。在人文關懷方面,學校努力激發并保持教師“愛生活、愛學校、愛教育”的熱情,通過營造溫馨和諧的工作氛圍,讓教師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學校。在團隊建設方面,學校以學科組、年級組兩條線為依托,推動教師團隊的組建及貫通式培養。尤為獨特的是,學校評價機制首先關注的是團隊,而非教師個體。班級教師團隊、學科教研團隊、年級教師團隊成為評價的重點對象。這種評價方式增強了教師們的集體榮譽感,促使他們相互協作、共同進步,帶動整個教師隊伍熱情的延續和專業的成長。
制度護航:建立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內驅力。學校堅持制度立校,建章立制工作的核心是調動教師的內在積極性,促使他們將個人價值與學校發展緊密聯結起來,以“領”“導”代替傳統的“管理”。《魯能巴蜀中學教師發展激勵機制》是學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制度。該制度旨在讓教師明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怎樣成長為學生需要的老師”“成為一名合格或優秀的老師可以收獲哪些價值認同”。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教師不坐班、不打卡,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限制,這種靈活的制度給予了教師更多的自主空間。教師們的工作沒有絲毫懈怠,許多班主任每天早上7:30到校,晚上10:30離校,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更自由、高效地投入工作。
平臺賦能:確立兩級培養機制,適應教師發展需求。在學校層面,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和教育科研處兩大專業機構。教師發展中心負責教師專業成長規劃的頂層設計和研訓工作,教育科研處則負責整合資源、指導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并運用于日常教育科研,形成了“日日有師帶,周周有組領,月月有提升”的常態化培養模式。在年級組層面,學校推行年級目標責任制。這里的年級目標指的不是單一的學生成績,而是包括學生的綜合素養、階段性評價和教師全面發展在內的“三維一體”目標體系。這種綜合考量保證了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同頻共振。
分層培養:推出“發光計劃”,照亮教師成長之路。在培養層級上,包含三個遞進階段:“向光而行”階段著重調動教師成長內驅力。在新教師培訓中,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元化的研訓方法,全面提升新教師的職業素養。“沐光致遠”階段旨在激發全體中青年教師的發展潛力。學校遴選優秀青年教師組建“卓越班”,并構建4 3+C+S′′ 課程體系(3代表3類課程結構,C代表必修課,S代表選修課),助推骨干教師專業成長。“弘道追光”階段則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專家型教師。經過努力,學校青年教師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骨干教師占比大幅提升,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市級骨干教師數量倍增。
梯度發展:實施“星師計劃”,構建教師成長矩陣。學校按照教師成長階段,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教師培養矩陣。“青藍星計劃”旨在構筑“繁星”矩陣,大膽起用年輕教師,讓他們在重點班級教學、年級育人團隊、學校中層管理團隊中嶄露頭角,成長效果顯著。“卓越星計劃”意在成就“明星”骨干,以“卓越班”為載體,以教育教學實戰展示和改革評價為工具,加速青年教師成長。“領航星計劃”旨在打造“巨星”名師,以“名師工作室”為載體,實施“兩線、三階、十訓”的發展模式,為名師的成長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教師們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學校發展的道路,也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