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不僅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更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途徑。與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合作,秉持“質量立校、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以新課標為綱領,系統構建了“國家課程引領、校本課程深化、課后服務拓展”的三維藝術教育體系。學校通過開發戲曲、民樂、古琴、美術等特色課程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助力學生塑造陽光自信的品格,初步構建起家校社協同的藝術教育創新模式。
明確目標定位,打造課程體系。學校以“藝術教育點亮幸福人生”為核心理念,確立了三大目標:以美育人,依托藝術課程培育學生的審美感知力與創造力;傳承文化,以戲曲、民樂為載體,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全面發展,通過多元藝術實踐提升學生的自律、協作與抗挫能力。學校構建了“基礎 + 特色 + 拓展”的立體化課程體系。國家課程層面,開足開齊美育課程,創新實施學科融合教學策略,如音樂課引入戲曲元素,美術課融入非遺手工。校本課程層面,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開發特色課程。如依托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的“高參小”項目,開發覆蓋一至六年級的戲曲必修課程,以《紅燈記》《穆桂英掛師》等經典劇目為藍本開展教學,并開設5個精品社團。此外,民樂團設有二胡、古箏、笙、打擊樂等14個演奏門類,采用“單技課 ?+ 合奏課”雙軌教學模式;古琴社團組織學生參與校級藝術節展演;美術社團結合節日與戲曲主題開發“冬奧戲曲繪畫”“端午黏土手工”等課程,學生作品累計獲“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金、銀獎20余項。課后服務方面,學校開設了合唱、舞蹈等16門藝術課程,以此拓寬學生的藝術興趣發展空間。
多元賦能,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努力推動教師從“專業型”向“科研型”的跨越式發展。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學校邀請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高校專家為教師提供專業指導;組織教師參與市、區級教學競賽,以比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近一年來累計獲獎12項;鼓勵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此外,學校組織學科教研組定期開展跨學科研討,通過教研組集體磨課,優化教學設計。如美術教師將STEAM理念融入課堂,設計了“戲曲臉譜3D打印”“古琴聲波可視化”等項目。音樂教師聯合語文教師,開發出“古詩中的民樂意境”課程。
發揮藝術浸潤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藝術素養培育方面,學生在戲曲課中排演了《紅娘》《智斗》等15部經典劇目,掌握了“唱、念、做、打”4項基本功;在民樂課中熟練演奏《木馬少年》《八月桂花》等曲目,節奏穩定性與聲部協作能力顯著提升;在美術課中創作戲曲主題繪畫200余幅,其中《京劇與冬奧》系列作品被豐臺區少年宮收藏。在品格塑造與心理健康方面,民樂團采用每日打卡等機制,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在合奏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傾聽他人、調整自我,經過臺前展示的鍛煉,他們逐漸變得自信起來。此外,教師通過鼓勵式教學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失敗,提升了他們的抗挫能力。在文化傳承方面,學生了解了京劇行當與歷史典故,身著漢服演奏《陽關三疊》等曲目,參與梅蘭芳大劇院的公益演出,收獲了“用音樂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的高度評價。
家校社協同,共筑美育共同體。學校積極通過專題家長會系統闡釋藝術教育的價值。目前90%的家長認同藝術學習能夠讓孩子更快樂、更自信,并支持孩子參與藝術社團。學校還打造了“家長藝術工作坊”“親子書畫展”等家校互動平臺,累計吸引500余位家長參與。此外,學校聯合豐臺區少年宮、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場館,舉辦學生作品展覽。民樂團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公益演出,提升了學校美育品牌的影響力。
未來,學校將繼續深耕藝術教育沃王,不斷優化課程、拓展資源,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助力師生在傳承與創新中書寫更絢爛的美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