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為健康、公平、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已成為教育服務國家人才戰略、回應民生關切的根本要求。在此目標導向下,“雙減”政策直指育人本質問題,通過系統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為教育回歸“立德樹人”本源開辟道路,本質上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直接回應。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持續鞏固“雙減”成果,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將“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列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任務。這標志著“減負”與“提質”已從局部改革升級為國家戰略,成為構建高質量育人生態的關鍵變革。鑒于“雙減”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落實這項工作必須秉持“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攻堅精神。那么,應如何辯證把握“減負”與“提質”的深層協同關系?當前實踐面臨哪些困境?如何構建有效路徑實現二者統籌推進?
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政策內涵
鞏固“雙減”成果,減輕不合理負擔是前提。“雙減”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其核心在于將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學業壓力中解放出來,為其潛能發展釋放空間。對此,一方面,相關部門要持續規范校外培訓,嚴格控制學科類培訓,規范非學科類培訓,防止資本過度涌入,杜絕虛假宣傳、超前超綱教學等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校外培訓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另一方面,教育主體要繼續優化校內作業設計與管理,壓減重復性、低效能的作業,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確保作業難度和數量符合課程標準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剝離這些異化教育本質的附加物,解放學生被侵占的時間、透支的精力和壓抑的好奇心,以打破全民教育焦慮的惡性循環,扭轉“內卷”困局,使教育回歸育人本真,聚焦學生全面發展。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價值歸宿與根本目標。“雙減”絕非為減而減,其終極目標指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這意味著要大力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實質性發展,實現育人質量的整體提升。這要求從根本上轉變育人模式,將減負釋放的時間精力轉化為高質量教育供給。對此,教師要更新課堂教學觀念,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素養培育為本位的新型教育生態,通過轉變教育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發展。
“統籌推進”是關鍵方法。“雙減”與“提質”并非孤立的兩個方面,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雙減”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創造空間和條件,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則是鞏固“雙減”成果、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根本保障。減負的剛性約束,倒逼教學方式從灌輸走向探究、作業設計從粗放走向精準、評價體系從單一走向多元、育人模式從應試走向全面發展的系統性改革。唯有通過課堂增效、作業賦能、服務提質、評價轉型的協同推進,才能打通負擔“真減”與質量“實增”的轉化通道。
統籌推進“雙減”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現實挑戰
“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教育改革,在實踐過程中無疑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政策認知與執行層面存在較大偏差。部分地區和學校對“雙減”政策的理解停留于表層,僅機械地完成取締校外培訓、壓縮作業時長與作業量等顯性任務,卻尚未同步推進教學方式與課程結構的深層次改革,導致“減負”流于形式化操作。當學校未能通過高質量教育填補減負后的育人空間,而優質教育資源依然稀缺、升學競爭依然激烈時,部分家長則會陷入“減負焦慮”的新困境。他們既擔憂孩子“掉隊”,又缺乏科學施教的能力與資源,最終可能會選擇通過各種隱性方式給孩子“加碼”。
教學質量提升存在實踐瓶頸。課堂教學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其效率不高的問題尤為突出。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仍占主導地位,分層教學與個性化指導相對缺失,難以真正在縮減課時的背景下實現“減負增效”目標。作業管理同樣陷入功能弱化困局,作業設計粗放,分層不足、實踐性作業缺失,加之批改反饋機制薄弱,使作業的診斷學情、促進反思作用難以發揮。課后服務雖覆蓋面擴大,但內容高度同質化,基本以基礎托管和作業輔導為主,學校非學科育人資源匱乏,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
評價體系改革滯后構成根本性制約。中高考的“指揮棒”作用以及社會對分數的過度關注,使“唯分數論”的評價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要真正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綜合評價,需教育系統內部和社會觀念的深刻變革,這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此外,綜合素質評價也因缺乏完善的機制、標準模糊,導致評價結果應用乏力,難以落地。
教師群體支撐體系薄弱。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要求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這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對現有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當前教師評價體系仍以升學率為主要導向,同時缺乏系統性培訓支持,使教師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被動局面。
統籌推進“雙減”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路徑
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深化課程改革。當前,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繼續強化課程標準對教學實踐的引領作用,精準把握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優化教學目標設計以回應素養培育需求。同時,教師要不斷深化教學方式的變革,實現從傳統講授向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及項目化學習的轉型。當然,這一轉型有賴于他們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技術融合、差異化施教等專業能力的全面提升。對此,可以聚焦“雙減”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核心主題,開展專題式、常態化、高質量的教研活動,以“教研”促“鉆研”,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為教學改革提供人才支撐。
優化作業設計與管理,激活診斷反饋功能。學校在嚴控作業總量與時長的基礎上,建立年級統籌、學科協調的動態管理機制。更為核心的是要提升作業設計質量,確保作業目標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并積極探索單元整體作業、長周期探究及跨學科融合等新形式。作業價值的實現有賴于反饋機制的健全,教師可以通過精細化批改、學情分析、精準講評與個性化輔導,充分發揮作業在鞏固知識基礎、診斷學習問題、優化教學策略方面的功能,使作業成為育人工具。為此,也應將作業設計研究納入教研核心議題,建設區域共享的優秀作業資源庫。
豐富拓展課后服務,滿足多元發展需求。在保障基礎托管與學業輔導的前提下,亟須強化課后服務的素質類課程供給。既要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場地和師資優勢,也要積極引進校外教育資源,豐富育人手段。對此,可以建立包含校內教師、校外機構、社會志愿者等在內的多元師資庫,鼓勵校內教師利用時間、空間上的天然優勢,結合自身專業背景、教學特長,針對具體學情為學生統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課后服務課程。同時,也支持具有資質的校外教師、志愿者等靈活創設個性化的課后服務內容,發揮輔助作用。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樹立科學育人導向。改進中高考等結果評價,強化能力立意與素養導向相結合的命題改革。強化過程評價,依托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現。探索增值評價,關注學生個體進步,科學衡量學校育人成效。健全綜合評價,完善涵蓋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索其在招生錄取中的實質應用。優化學校評價標準,將“雙減”落實成效、學生全面發展水平及辦學特色納入評估體系,引導學校回歸育人本源。
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凝聚提質減負合力。發揮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力量,是營造健康教育生態的重要前提。首先,強化家校溝通效能至關重要,需要建立常態化良性互動機制,借助家庭教育指導等形式緩解家長焦慮。其次,整合社會教育資源是拓展育人邊界的必然選擇,可利用圖書館、科技館、實踐基地等公共場館,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更重要的是,加強輿論對科學教育理念的引導,樹立科學的育人觀、成才觀,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共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