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下,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著高中學段的教育生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廣大教師要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英語學習和運用渠道,為學生提供豐富、個性化的學習資源。作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拓寬學生國際視野的重要課程,高中英語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越發難以迎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發展需求。而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入不僅能進一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還能憑借其所具有的交互性、可視化、智能化等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務必要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抓手,構建高質量的英語課堂,讓教學活動的生本賦能得到顯著強化。
一、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意義
(一)優化教學資源,拓展學習邊界
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同步整合海量的英語學習資源,幫助教師、學生進一步打破常規教材的局限性,為學生提供更真實、多元且富有代入感的英語學習素材,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原汁原味的英語語言文化,并從中汲取有利于自身英語素質提升的“養分”,從而讓課堂的生本學習邊界實現實質性的拓展。
(二)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
傳統的英語課堂基本上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模式來構建,學生無法掌握真正的主動權。隨著信息技術的有效引入,教師能利用動畫、視頻、互動游戲等多維形式來將原本較為抽象的語言知識轉化為生動、直觀的視聽體驗,以此激發、釋放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學習活動的熱情、潛能,徹底改變以往“啞巴英語”“應試英語”的生本學習困境。
(三)促進個性化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所具有的智能分析功能是其得以成為核心教學工具的關鍵所在,它能幫助教師更精準地診斷出每個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并以之為參考為其推送個性化的學習任務。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靈活地根據自身的水平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內容和方式,逐步養成“自主規劃——自我監督”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當前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之前的調查中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對于信息化高中英語課堂的構建還存在著一些誤解,導致課堂教學出現一些問題。
首先,技術的應用形式大于內容。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課件,片面追求資源、技術所展現出的炫酷效果,將課堂變成了“視頻播放會”,反而忽略了英語語言知識的深度講解與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訓練,致使課堂教學活動浮于表面。
其次,信息教學資源質量參差不齊。目前網絡中的英語學習資源十分豐富,但不少教師在選擇相關資源時缺乏成熟的篩選機制,導致部分資源內容的難度與教材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甚至在語法表達方面還有一些知識性的錯誤,非常容易讓學生陷入學習誤區。
再次,技術應用形式過于單一。很多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課程應用只局限在“電子板書”或“在線作業”層面,未能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在互動性、智能性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本質上仍然采用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框架,難以實現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
最后,忽視了語言交際的本質展示。一些教師過度依賴通過虛擬場景和人機對話的方式來組織英語課堂練習,在客觀上削弱了真實語境下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活動開展效果,無法增強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意識,更難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
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升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創設沉浸式語言學習場景
英語是誕生、發展于日常交際場景的活性語言,因此對于學習場景的創設、應用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教師要積極利用虛擬仿真技術(VR/AR)來完成3D建模、場景還原等課堂優化工作,并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等要素,為學生構建更具沉浸感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同時,環境創設要注重體現教材中涉及的異國文化、歷史事件和抽象概念等成分,帶領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去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與跨文化交際意識。
以外研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4 《Meeting the muse》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為例,本單元的課程主題為“藝術與靈感”,其中的語篇集中介紹了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及其代表作《睡蓮》。據此,教師便可以在教學中運用VR技術來進行場景再現,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吉維尼小鎮的莫奈花園,并借助網絡裸眼3D資源和常規播放設備來為學生展現出“睡蓮”的動態影像,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出發來觀察睡蓮池的光影變化并深入感受印象派畫作中對應的創作場景。之后,教師還可利用線上音頻來為學生同步播放英文講解語音,幫助學生嘗試用英語進行如“The water lilies float gently on the pond, reflecting the soft sunlight”等畫面細節的描述性表達練習。而后,教師可以按照“強弱結合”的原則組織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討論印象派繪畫風格與英語文學中的意象表達之間的聯系,并可以重點突出“如何用英語描繪色彩與光影帶來的情感沖擊”等話題。這種沉浸式學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有效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二)借助智能學習平臺,實現動態化學習路徑規劃
高中生是相對成熟的群體,在課程學習活動中具有比較突出的個性化屬性。和常規的教育分析載體相比,智能學習平臺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學生的詞匯掌握情況、語法錯誤類型、答題速度等學習數據展開實時分析,并以此為依據為每個學生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相關平臺的反饋內容來及時、精準地調整自身的課堂教學策略,為學生推送更具針對性的英語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實現查漏補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和質量。
以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2 《Exploring English》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為例,在準備教學“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這一板塊的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利用“一起作業”或“百詞斬校園版”等智能學習平臺為學生發布對應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平臺上完成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方面的測試以及基礎詞匯的闖關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平臺會自動記錄、分析每個學生的答題數據,從中發現部分學生存在對“習語搭配”和“英式/美式英語差異”掌握薄弱等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調整課堂教學的重點,在講解課文前利用平臺來為學生推送《10組易混淆的英美習語》等有關的微課視頻,并設置一些簡單的線上互動練習,幫助學生通過“判斷句子中習語使用的地域特征”等項目來強化薄弱項目。在課程教學完成后,教師則可以利用平臺,為不同的學生推送靶向性的拓展閱讀材料。針對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閱讀一些配有注釋的簡易版英文短文;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閱讀諸如《經濟學人》等刊物中關于“英語全球化”主題的評論文章——通過動態化學習路徑規劃,教師便能實現精準教學與因材施教。
(三)運用微課與翻轉課堂,促進知識的深度內化
高中英語的教學內容較為多元,但其中仍然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核心項目。相較于常規教學模式而言,微課憑借短視頻的形式集中體現某一知識點或技能的關鍵內容,具有短小精悍、主題明確等突出特點。而翻轉課堂則追求將知識傳授的環節前置,以此讓學生通過微課平臺來開展優質的自主學習,讓課堂時間被更多地用于深度討論、實踐應用和疑難解答。因此,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將兩者相結合,積極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并拓展他們的知識內化維度。
以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3 《The world of science》這一部分中“Complex sentence structures”版塊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在備課環節制作一系列的微課視頻,分別從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以及狀語從句的用法角度來做講解,同時利用動畫為學生具體演示句子成分的拆分與組合過程、規律。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觀看微課,從中獲取核心要素來完成“劃出句子中的從句并分析其類型”等基礎練習題。在講解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等設備向學生展示其在預習作業中所表現出的典型錯誤,而后組織學生結成小組開展糾錯討論。隨后,教師則可以結合課文中“Success is where preparation and opportunity meet”等科學家的名言來引導學生開展模仿造句的練習,同時通過“句子接龍”等游戲形式來進一步提升學生應用復雜句的能力——這種模式將原本較為枯燥的語法學習轉化為更具趣味性的綜合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四)開發互動型數字資源,增強課堂參與協作學習
信息技術的出現為人們之間的互動開辟了全新路徑,還為教育活動的個體交互帶來了活力。借助信息技術的在線投票、實時彈幕、協作編輯文檔等互動型數字資源可以進一步打破傳統課堂的“單向灌輸”框架,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開展多元、豐富的互動活動。因此,教師要設計、組織更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互動性課堂任務,引導學生在合作模式中運用英語來分析、解決更多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以外研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5 《A delicate world》這一部分中“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的話題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利用ClassIn在線教學平臺來組織學生開展“全球氣候變化模擬談判”的主題性活動,并根據意愿和能力等要素將學生劃分為政府代表、環保組織、企業代表以及科研團隊等不同的角色團體,提前通過平臺來組織學生共享IPCC報告摘要、各國碳排放數據等相關的背景資料。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使用平臺的“分組討論室”功能來進行小組范圍內的策略制定,而后利用“在線辯論”模塊來展開模擬談判;在模擬談判的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用英語來陳述自己的立場或反駁對方的觀點,同時將核心內容實時記錄在自己的筆記中。這期間,教師還可以通過平臺的后臺端口來監控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并適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語言、技法層面的支持。在模擬談判活動結束后,教師則可以通過平臺的“在線投票”功能發起投票,通過民主的方式評選出若干個“最佳談判團隊”和若干段“最具說服力發言”,并依托數據報告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反思活動。這種互動模式將語言學習融入真實問題的分析、解決,從而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與思辨能力。
(五)整合多模態語料庫,拓寬思維視野
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知識、技能,還要對標西方語言、社會文化來做同步講解。多模態語料庫有效融合了文本、音頻、視頻、圖像等多種形式的語言素材,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維度出發來接觸、內化英語國家的文化、社會與思維方式。因此,教師需要集中利用語料庫資源來設計相應的對比分析任務,引導、幫助學生共同探究蘊含在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邏輯,以此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以外研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4
《Amazing art》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從COCA或BNC等資源庫中結合關鍵詞條為學生篩選出與“the history about Western art”主題相關的新聞報道、學術論文或者公眾評論資料,并同步引入BBC所拍攝的紀錄片《The Track of Civilization》中的核心片段,以此幫助學生構建多模態的學習資源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優先為學生展示《富春山居圖》與《貝葉掛毯》這兩幅基本誕生于同一時期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用英語來對比、闡述兩者的視覺效果、內容表達、創作手法方面的差異。隨后,教師可以提供語料庫中的英文文本,帶領學生分析西方媒體對“藝術商業化”的不同觀點,并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整理目標文本中的關鍵詞、觀點句和論證邏輯,從而制作出一份完備的思維導圖并開展英文匯報。教師還可以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藝術遺產公約》的英文條款,安排學生圍繞“Should art be prioritized over economic development?”的主題做英語辯論。通過這種多模態的語料深度分析,學生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英語閱讀與表達能力,還養成了辯證地看待文化問題的思維習慣。
四、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為高中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廣大教師要積極、合理地運用虛擬仿真、智能平臺、微課、互動資源和多模態語料庫等技術手段,來突破當前傳統教學的局限,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提升他們的語言綜合素養。教師還應以“技術賦能教學”為理念,探索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讓數字技術真正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推動英語教學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