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學習生活,服務教育事業,新課標下的數學教材相較于之前出現了許多創新點,在教學理念和方式上也進行了改革。相應地,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發展,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創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某個人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時,做起來也會得心應手;相反,如果一個人興致缺缺,在做事時往往效率不高,結果也不盡如人意。甚至對于感興趣的事物,人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深刻,生活和學習都是如此。因此,教師需要努力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一、巧妙引入,構建數學意義
學習活動的有效性與具體的學習環境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從故事、生活、游戲等多個角度制造懸念,巧妙地引入數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二年級下冊《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一課為例,在講解集合概念時,教師可以嘗試這樣引入:“同學們,老師發現大家最喜歡上的課就是體育課了,問大家一個問題,體育老師最常對大家說的詞是什么?”有些學生立刻回答:“集合!”教師又問:“那么,體育老師說的集合與數學老師說的集合到底有什么不一樣,我們要學的集合又有什么特點,同學們可以用五分鐘的時間結合教材來討論一下。”很快,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就總結出了“集合”的三個要素,在輕松的氛圍中攻克了本課內容的重難點。
在小學課堂上,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是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可以使用趣味引入的方法來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不僅能有效減輕學生對數學的抵觸和不安情緒,還能帶領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狀態,更有利于教師打造高效率課堂。
二、貼近生活,感受數學魅力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出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為此,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場景、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案例、運用可操作的日常用品或材料等來作為學生的研究對象和內容,讓原本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簡易化、日常化,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數學的實用性,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一課為例。購物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購物過程中需要進行貨幣計算,這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數學應用的機會。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模擬購物場景和活動,先列出一個購物清單,讓學生根據清單上的商品和對應的價格來計算商品總價。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模擬實際的購物體驗,“同學們想象一下,自己正在和爸爸媽媽一起來超市買東西,現在老師就是超市里的收銀員,同學們都想要買什么呢?”學生回答:“糖果、冰激凌、薯片、玩具等。”教師繼續提問:“假如現在爸爸買了一袋糖果和兩包薯片一共消費了多少錢呢?”讓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價格表計算實際需要支付的金額,并提醒學生注意商品的價格和數量,在實際生活中計算總價時還需要考慮到打折優惠等其他因素。學生計算出總共消費45元。這時,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不同面額的人民幣圖片,并詢問學生應交給老師哪一張或哪幾張人民幣。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科一般較為抽象和枯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同時給予學生在生活中實際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把數學學習中的問題轉化成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更深刻、準確地理解和鞏固數學知識。
三、創建情境,營造趣味氛圍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通常較為稚嫩,難以接受單純直白的理論講述,而寓言或故事化的情境往往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以引發學生的思考。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四年級下冊《排列組合》一課為例,教師可以結合金庸先生的著名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的一段故事,加以改編來設計情境。例如:“話說這天,郭靖與黃蓉被裘千仞一路追殺到了黑龍潭,二人想要躲進瑛姑家中,瑛姑給郭靖夫婦出了一道題,答對了才能放他們進來。瑛姑說:‘五行學說中講,世間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其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果要將五種不同的屬性排成一列,相克的屬性不能排在一起,總共有幾種排法?’瑛姑說完,郭靖與黃蓉都被難住了,同學們有什么辦法能解開瑛姑的謎題嗎?”如果真的讓學生按照“五行相克”來排列解決問題,實際上難度很大,教師可以在學生猶豫不決時提出簡便辦法:“其實,我們可以把這道題簡化為1、2、3、4、5五個數字排序,且相鄰的兩個數字在排列時不相鄰,這樣想是不是就簡單多了?”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快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接受教學內容,并對課堂學習進行活躍思考。因此,教師應注重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營造活潑有趣的教學氛圍,以自身的情緒情感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游戲的外在形式尤其感興趣,因此將數學學習與游戲相結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富有激勵性、競爭性的游戲,快速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穩定、持久,從而以高漲的學習熱情參與課堂學習。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一年級上冊《1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數字消除游戲來幫助學生掌握數字的概念和數值的大小關系。游戲規則非常簡單,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數字,并準備一組寫有數字的卡片依次向學生展示,如果卡片上的數字大于黑板上的數字,則用卡片上的數字取代黑板上的數字;若小于,則數字卡片被成功“消除”。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數字的大小,進行快速判斷和決策,通過這種趣味性游戲的方式,學生能以游戲的形式迅速理解數值的大小關系,進而提高數學能力。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形象具體的內容和活潑生動的形式更為敏感。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直觀形象原則,將游戲性、趣味性融入數學教學活動,豐富、深化學生的感知。
五、化靜為動,培養學生思維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與時俱進,積極接納、探索和學習新技術。許多在傳統板書教學中難以呈現的抽象知識,如今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已經能輕松表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圖表、動畫來對課堂知識進行解釋和總結歸納,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忱,又能使學生更好地吸收所學知識。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為例,教師向學生出示一個正方體,隨后提出問題:“這是一個什么圖形?看到它,同學們能想到有關它的哪些知識?”在簡單復習正方體的相關知識后,再運用多媒體軟件功能給正方體涂上顏色,然后把每條棱平均分成兩部分,利用動畫演示將正方體分割開,讓學生進行觀察。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一共分成了多少個小正方體?分割后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面被涂上了顏色?三面涂色、兩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各有多少個?它們分別在大正方體的哪個位置?”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并匯報結果。在學生觀察猜想后,運用拖拽功能將每個小正方體移開驗證學生的猜想,讓學生清晰直觀地觀察到變化的結果,將原本抽象復雜的空間幾何轉化為課時的動態幾何。
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增大了教學容量,減輕了教師與學生的負擔,還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原本抽象的數學邏輯變得更直觀,更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六、加強互動,建立師生伙伴關系
學習的過程應是一個充滿趣味、充滿智慧與創造的過程,這需要教師改變部分陳舊觀念,將單純的師生關系轉變為一種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和諧新關系。學生的心理安全感主要來自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伙伴之間的關系等。其中,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尤其重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重要前提。
例如,某學生熱愛勞動,與班級中大部分學生人際關系都較為良好,但是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教師經常能發現該名學生情緒低落。因此,教師在班級中舉辦了一次《說說他/她的優點》主題班會,事先準備每個學生的學號,然后隨機抽出一名學生,讓大家來說出他/她的優點。在班會進行過程中,教師偷偷抽出這名學生的學號,學生紛紛發言說出了該名學生的眾多優點,班會氣氛非常活躍,此后,該學生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更融洽,情緒也逐漸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教學活動應是一項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的活動,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表達的各項信息,積極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需要及時予以鼓勵和啟發,逐步培養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七、建立獎勵機制,豐富評價體系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具有“向師性”,教師的教育方法將會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涯。因此,在教育中采取正確合理的教學評價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給予學生更多正向積極的評價,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不斷進步。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一課為例,在教學乘法表后,教師為了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掌握和理解情況,在黑板上寫出五道口算題并選出一名學生上臺作答,學生在黑板上寫下:
“3×6=18,5×9=45,2×7=14,4×8=32,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許多學生都大聲糾正道:“老師,他寫錯了,最后一道題寫錯了,應該是63!”這個時候,教師在糾正學生計算錯誤之前應先耐心對學生進行安撫和鼓勵,“這位同學的最后一道題確實寫錯了,可是同學們為什么只急于指出他寫錯的這道題,而不是夸獎他前面四道題都寫對了呢?可見,我們是多么容易因為發現了別人的短處而忽視了別人的長處。以后,在同學們遇到一個人時,應先去看他的優點,寬容地對待別人。”
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評價對學生學習現狀、行為習慣等進行指導,教學活動的主體始終是學生。當學生表現優異時,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當學生表現存在問題時,教師需要及時作出有意義的評價性指導,褒貶結合,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努力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八、滲透藝術教育,拓寬學生視野
教學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具備教學藝術的教師,能有效地將藝術教育滲透于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部分教師認為藝術教育在數學學科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實際上,將藝術教育融入數學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追求真知的熱情。同時,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藝術教育也有助于減輕學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
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五四制四年級下冊《對稱、平移與旋轉》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對稱相關知識點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古今中外具有對稱美的建筑,如北京故宮、天壇祈年殿、埃菲爾鐵塔、泰姬陵等。再讓學生指出圖上建筑的對稱軸,并向學生講解數學是建筑設計的基礎,建筑的結構設計離不開數學的發展與運用。
教育不能只偏重于知識的灌輸,還要重視學生的體驗。藝術是人類情感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每個學科都與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為數學增添藝術美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愛。
九、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提高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傳統應試教育已然發生了重大改革。面臨這種趨勢,教師需要尋找更適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目前小學教師的重要探索方向。在數學教學中實施趣味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索欲、培養學生認知力、感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應從培養學生的興趣開始,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有不同提升興趣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愈加完善的教學方法會不斷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