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浦東新區正努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區,是上海乃至全國的經濟增長極,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對整個長三角乃至全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本文從浦東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入手,探討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發揮“擴音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關鍵詞】融媒體中心;新質生產力;新產業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他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發展,豐富和拓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新時代全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破方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浦東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
新質生產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2]浦東新區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已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2024年達到了4100億元,同比增長2.1%,占全市比重41.6%;人工智能產業規模1637.9億元,增長7%,占全市比重36.1%,且增長勢頭強勁,并持續涌現國內首創、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構建創新生態環境,同時積極布局前沿技術,加強產業空間供給,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浦東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浦東新區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然而,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浦東新區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技術創新與原創性不足
新質生產力的基石在于技術創新,尤其是那些具有原創性和顛覆性的科技革新。然而,當前浦東新區原創性技術成果較為稀缺。盡管浦東新區的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增長,但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原創科技成果仍然屈指可數。這反映出創新體系中的某些根本性弱點,如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不足、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有限等,需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3]
另一挑戰是企業對引進技術的過度依賴。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明顯短板。[4]不少企業為了迅速提升技術水平,傾向于直接引進國外成熟技術,而忽視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帶來效益,但長遠來看,卻削弱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缺乏自主研發和創新的能力,企業就難以在新質生產力的浪潮中站穩腳跟。
(二)新賽道、新領域的開拓不夠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開拓新的產業領域和增長點。然而,浦東新區在這方面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傳統產業的基礎深厚,一些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惰性,缺乏探索新領域、新賽道的勇氣和決心,這種保守態度限制了經濟的多樣性和活力。另一方面,盡管浦東新區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面有所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更前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如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領域涉足相對較少。這種局面反映了浦東新區在把握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方面的敏感性還有待提高。
(三)政策支持與市場環境有待完善
在政策層面,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的落地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需要強化的地方。例如,政策宣傳不到位、執行力度不夠、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都制約了政策效果。
同時,市場環境的變化也給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全球經濟的波動、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都要求企業具備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然而,目前浦東新區的一些企業在這方面的表現還有待提升。此外,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市場準入壁壘較高等問題也制約了新質生產力的健康發展。
三、融媒體中心在浦東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
(一)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
馬克思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5]習近平總書記在諸多場合均強調了新質生產力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他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著重強調了政府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重要論述不僅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的相關報道與評估政府相關政策落實情況提供了遵循。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指導下,結合浦東新區的實際情況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特點,可以制定針對性的宣傳策略。通過正面宣傳、重大主題報道、典型報道等方式,積極推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和經驗做法,為浦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二)明晰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的宣傳平臺與優勢
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擁有一系列豐富多樣的宣傳平臺。其中,傳統媒體包括浦東新區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浦東時報》,新媒體領域擁有“浦東觀察”App,“浦東發布”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和視頻號等,建立了全方位的社交媒體矩陣。這些新媒體平臺以短視頻、直播互動等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有效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和影響力。同時,“中國浦東”等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的開設,更讓新區的聲音傳向世界,提升了國際影響力。[6]
這些宣傳平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傳播體系。同時,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不斷探索創新傳播手段,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內容生產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信息傳播的精準度和效率。
(三)全面深入報道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理念與實踐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結合實際找到報道新質生產力的切入點、突破口,針對浦東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三大先導產業,以及“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六大硬核產業,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訪報道。
在人工智能領域,特別策劃《智匯浦東:AI引領未來》系列報道,分別從《研發創新之源》《應用場景的廣闊天地》《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未來已來,AI無處不在》四方面,通過實地探訪和專家訪談,深入解讀浦東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場景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優勢和成果。
在生物醫藥領域,推出了《首創藥探秘》專題系列報道,其中,《臨床試驗:浦東的嚴謹與創新》以某新型治療糖尿病藥物的臨床試驗為例,報道浦東的醫院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試驗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確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同時,他們還積極探索創新性的臨床試驗方法,提高了試驗的效率和安全性。通過《產業化之路:浦東生物醫藥的騰飛》《創新藥的市場前景與浦東的機遇》等報道,展示了浦東在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
針對未來產業,融媒體中心分別策劃了相應的專題報道。例如,《藍天夢起浦東》報道了浦東在航空航天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方面的最新動態;《駛向未來》系列報道則聚焦浦東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研發和市場應用方面的領先地位。
融媒體中心還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發布與硬核產業相關的短視頻、直播互動等內容,提高了信息的覆蓋率和傳播效率。
此外,融媒體中心積極組織線上線下活動,如科技展覽、創新論壇等,為公眾提供更多了解和體驗新質生產力的機會。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公眾對新質生產力的認知和興趣,還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四)解讀《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
隨著《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的發布,浦東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迎來了新契機。方案中指出:“將支持浦東新區推動基礎研究制度集成創新,探索面向全球的前沿技術攻關機制。”[7]
以實施方案為指引,深入解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理念。例如,《浦東新區: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解讀實施方案中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導向,邀請經濟學家、產業專家等解讀新質生產力對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系列報道《全球視野下的浦東新質生產力:開放合作,共創未來》,探討浦東新區如何借助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球經濟合作與交流,展現浦東新區的開放姿態和國際影響力。
(五)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在媒體環境日益復雜、受眾需求日趨多元化的今天,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充分認識到構建高效溝通橋梁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適應受眾分化和差異化傳播的新形勢,融媒中心致力于打造一個集信息交互、觀點碰撞、問題解決于一體的綜合溝通平臺。融媒中心首先創建了一個開放且包容的交流空間,通過定期組織各類對話、研討和交流活動,不僅為各方提供了一個展示觀點和想法的舞臺,更促進了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的深度探討。在這里,政府部門能夠了解企業和社會公眾的真實需求與關切,企業可以獲取政策支持和市場導向,而社會公眾則有機會直接參與到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實現真正的民主參與和多方共贏。
其次,積極捕捉并反饋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痛點和難點。例如,針對浦東在關鍵技術突破難、科技成果轉化慢、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合作較弱等方面,推出《突破技術壁壘》《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產業鏈協同,浦東打造新質生產力生態圈》等全媒體報道。這種積極的媒體介入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決策參考,進一步夯實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融媒體中心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饋和處理機制。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來自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發現并糾正政策執行和產業發展中的偏差,確保各項措施更加符合實際需求。這種高效的溝通與交流機制不僅促進了各方之間共識的形成,更激發了社會各界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情和創造力。
(六)監督和評估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情況
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對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情況進行及時且準確的監督。具體包括:策劃系列輿論監督報道《政策驅動:浦東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實地見證:浦東政策的落地影響》《監督在線:浦東政策的執行與反饋》《未來藍圖:浦東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展望》,深入淺出地展示浦東新區在新質生產力政策落實和執行中的情況;同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七)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果
運用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提升媒體傳播的精準度和個性化水平。
開展互動傳播:通過社交媒體在線問答等方式,增強傳播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打造融媒體產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制作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融媒體產品,提高信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
(八)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影響力
加強與國際媒體的合作,拓展浦東新區的國際傳播渠道。通過國際媒體的報道和宣傳,提升浦東新區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積極與上海市外辦、浦東新區外辦聯系合作,策劃推出《在浦東 共成長》10集系列短視頻,通過外籍人士的視角,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他們在浦東的真實生活、工作片段,分享他們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的故事,展示浦東新區在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成就,展現浦東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的活力,吸引更多國際人才關注浦東新區,推動其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舉辦國際論壇、研討會等活動,邀請國際知名經濟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來浦東新區交流訪問,促進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浦東新區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總之,這些有益的互動、活動,有助于政府和企業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和市場環境,提升新質生產力的社會認可度,還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四、結語
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在浦東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媒體加速了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創新成果的傳播,為其商業化和產業化提供了強大的后盾。同時,媒體還是政策解讀的窗口和輿論引導的燈塔,助力企業和公眾把握政策脈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此外,通過搭建產學研用交流平臺,媒體促進了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展望未來,融媒體中心將進一步融入發展新質生產力進程,以拓寬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渠道,為浦東引入更多國際創新資源。并且,為了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媒體將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成果的普及與教育,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注釋:
[1]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001)
[2]王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質生產力”[EB/OL].中工網,https://www.workercn.cn/c/2024-03-18/8189181.shtml,2024-03-18.
[3]促進國家級新區高質量建設行動計劃[EB/OL].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403/t20240315_1364984.html,2024
-03-15.
[4]俞榮建,趙一智,王雅萍.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的理論框架、戰略路徑與研發策略[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3(04):4-36.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6]鄭雯,施暢,丁超逸.以雙循環戰略融入國際傳播格局——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實踐[J].新聞戰線,2023(15):56-58.
[7]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EB/OL].https://www.gov.cn/gongbao/
2024/issue_11146/202402/content_6930544.html,2024-1-22.
(作者:上海市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主任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