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24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啟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以來,文旅短劇掀起一片打卡熱潮。“文旅+短劇”的創作形式,不僅給影視創作帶來新的風潮,也給各地文旅帶來了正向價值呈現。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通過解析“打卡”的意義,分析“文旅+短劇”的形式所帶來的社會價值,以及在視聽文旅融合、地域品牌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等方面呈現的獨特價值,為各地如何把握短劇流量以賦能文旅持續發展提出己見。
【關鍵詞】文旅+短劇;打卡文化;價值分析;中國故事
網絡微短劇是影視和短視頻深度融合的產物,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將其定義為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視聽節目。[1]2024年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啟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引導各地結合當地文化和旅游資源,按照“好故事拍精品”的要求創作微短劇。“文旅+短劇”相結合的形式,引發了許多線下的實地打卡,這是互聯網環境下文旅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體現,也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體現。因此,分析“文旅+短劇”的價值,加強微短劇創作引導和題材、體裁創新,對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跟著短劇去旅行:“打卡”文化的新型樣態
打卡原本是一種記錄工作考勤的方式,如上下班的簽到或簽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詞匯的演變,“打卡”一詞被賦予更多的意義。新媒體時代,“打卡熱”成為新興的網紅文化樣態,是短視頻順應網紅文化浪潮衍生出的一種獨特的媒介景觀。[2]
(一)網絡打卡,符號建構的消費意義
在網紅經濟出現之前,旅游目的地本身只是物理上的一個空間,因擁有特定的旅游資源具備吸引力,因此成為一個吸引游客進行旅游活動的特定區域。而在社交媒體、微短劇等推動下,去旅游地打卡不僅是進行旅游活動,還對主體的行為賦予了更多的符號意義。索緒爾把符號看作是能指和所指的結合,能指是表示者,所指是被表示者。[3]如送人花朵的形象是能指,而其代表的愛是所指,二者構建起表達愛意的鮮花符號。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相較于產品本身的實用價值,人們更多地是對其所代表符號的象征意義的消費。
當下網絡空間為用戶接觸社會和塑造自我提供了多樣的場域,五花八門的網絡符號構建了形式各異的價值意義,打卡文化中獨特的景觀影響著用戶認知與實踐。互聯網中出現的不能錯過的打卡點,也影響著用戶的價值觀念。高顏值的景點、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奇特的服飾等能帶給用戶獨特的精神體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也被賦予了符號意義。
(二)同頻表現,本我渴望他者認同
對日常生活的記錄是許多人熱衷參與的行為,在社交平臺發布與某些群體所認同話題的行為,可以理解成網絡空間的打卡。打卡的方式可以是圖文、音頻、定位或者實時直播等,內容包括學習、美景、美食或游玩等。社交媒體全面融入人們生活后,線上的交流分享在各群體中占據愈發重要的位置。跟風打卡由某部短劇或社交平臺帶火的流行元素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與其他人同頻的相似打卡,即與有相似動機的人群做相同之事。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認為,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參與社交媒體的打卡,本我在個體與他者的符號互動中,通常把其過程曬到私人化的媒介空間,以獲取他者投射的目光以及認同。這也像一面鏡子,不斷映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互動,在與他者持續不斷地交互過程中來認識和發現自我的價值所在。打卡本身就是多人對一個共同話題的連接,在熱點追逐下能夠具身化釋放作為本我的在場感受。在身體參與式的在場實踐中,參與者通過數字日記的方式記錄著個體的片段和情感,從而構建個人身份與社會認同。
(三)平民視角,大眾入場的文化參與
英國傳播學家費瑟斯通曾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命題,指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最主要的就是“力求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4]隨著微短劇中各種物象的“出圈”,加之社交平臺相關話題的擴散,屏幕中美食、美景的流行也被帶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原本劇中明星或網絡大咖的一些行為,被普通用戶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將原本明星化的行為轉向平民化。一方面,用戶將劇中相似的美食美景根據自我需求進行體驗式打卡。劇中角色的體驗與自我日常生活的邊界逐漸消弭,用戶參與到社會文化的建構之中,通過打卡的方式再造媒介景觀,與劇中人物聯結強化身份認同感。網民在積極表達與自我呈現下迎合當下網絡的流行趨勢,體驗沉浸在共同場景中的文化參與。另一方面,打卡作為一種紀實方式,用戶積極將線下空間的影像移至網絡場域進行展演、呈現并記錄。尤其是在一些公開的社交平臺打卡,還能提升賬號內容的曝光度,有助于個人贏得社交貨幣,在網絡中積累一定的資源,以記錄生活的方式在賽博空間留下在場印記。打卡成為當下社交平臺中一道常見的景觀,體現了發布者對打卡內容的向往,同時能與趣緣群體形成垂直內容的共同話語體系。
二、美美與共:“文旅+短劇”,視聽文化賦能文旅新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5]微短劇投入成本低、創作空間大,在賦能文旅融合發展中大有可為。100部“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創作計劃成功推動“文旅+短劇打卡”的“出圈”,一大批實地取景的短劇帶動了當地旅游打卡的火熱,營造出跟著微短劇去游玩的新風尚。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經常觀看微短劇的用戶占比達39.9%,僅次于電視劇/網絡劇和電影/網絡電影。[6]由此可見微短劇發展的巨大潛力。
(一)文化美:塑造并傳播地域文化與品牌形象
文旅打卡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塑造與傳播過程,微短劇所帶來的線下打卡已逐漸發展成講好地方故事、文旅IP賦能消費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傳播形式,微短劇具有一定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可以有效推介地域文化的傳播、提升文旅IP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部微短劇鎖定一座城,營造一方味,用視聽語言把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非遺魅力呈現在大眾面前。利用微短劇的流量優勢并結合文旅體驗宣傳,能夠有效展現地域文化形象,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了解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領略傳統手藝與特色的風土人情。抖音熱播的《我的歸途有風》是熱播劇《去有風的地方》的衍生微短劇,講述了主角們在溫暖治愈中感受四川美食文化的故事,弘揚了傳統美食文化,不僅延伸影視IP的生命,還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活力,帶火了四川美食打卡,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這正是短劇賦能地域文化的探索性實踐。
短劇塑造的地域文化與旅游品牌形象,也往往通過劇中的主題與精神內核呈現出來。觀眾在觀劇的同時能增加出行的欲望,提升投入的情感深度。由于低成本高回報的特點,許多城市管理部門已經看到微短劇這個巨大的潛力賽道,為了彰顯地域特色與城市形象,開始將特色地域文化融入短劇創作,探索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新模式。
(二)旅途美:實景拍攝,打卡祖國大好河山
文旅資源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與資源豐富的大好河山形成了豐富的文旅資源。景色的美麗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知。相較于一些綠幕構建的虛擬場景,取景于大自然的實景短劇帶來了驚喜。取景新疆阿勒泰的《我的阿勒泰》開播以后,飛往阿勒泰旅游的機票預訂量一周內增長率高達50%,社交平臺上關于阿勒泰區域游玩的社交打卡視頻也迅速增長。微短劇以其短小精悍、情節緊湊的特點在短時間內可以吸引觀眾,當劇中的拍攝地點等成為觀眾的焦點時,無疑會激發觀眾對實地探訪和嘗試的興趣,帶動線下旅游的熱潮。如《你的島嶼已抵達》中浪漫的生活,飛舞的螢火蟲、寧靜的田園風光、治愈的湖邊漫步等,這些場景給忙碌于都市生活的觀眾一股清新的治愈感,仿佛跟隨鏡頭與角色進入了一場美景旅途。
蒼茫的戈壁、生機的牧場、人與人之間的質樸情感,這些在文旅短劇中呈現的“詩和遠方”,正是觀眾心之所向。在快節奏的今天,人們向往去大自然中放慢腳步、放松自我,文旅短劇或許正是助推當下人們邁出關鍵步伐的力量,引導著觀眾去線下親身感受劇中的美景和文化氛圍。借助短劇快速抵達用戶這一能力,文旅IP可以借力短劇探索對當地景色的宣傳,如與短劇中的角色、臺詞以及情節等形成連接,從而快速創立新的IP,利用流量效應宣傳祖國大好河山。
(三)價值美:微言大義,優質內容講好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微短劇項目也需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將內容創作得有聲有色。[7]“微小不弱小,短小不淺薄”是“短劇+文旅”模式的創作要求,更是精品化短劇最基本的特征,讓內容和精力都集中在講好故事上。
文旅短劇,注重講好“過去”的中國故事。古典、傳統、習俗,這些底蘊彰顯的是民族的傳承與文化。如蘇州廣電集團以非遺傳承和古城保護為主題創作的文旅短劇,融入了蘇繡、宋錦、昆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讓觀眾領略了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非遺,不僅呈現了自然風光和文化遺跡,還結合現代元素的故事情節,在推廣文旅和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實實在在講好中國故事。文旅短劇也強調講好“現在”的中國故事。所謂現在,即當下社會的熱點。一部好劇,是能夠剖析社會的價值點,并以此為基礎創作出能引發社會共鳴的作品。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和旅游推廣手段,文旅短劇在助力鄉村振興之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生動的視聽語言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文旅短劇吸引觀眾到鄉村打卡,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別打擾我種田》是一部以田園為背景、將焦點放在農業生產上的文旅短劇,講述了主角在農村發展事業的故事,既讓觀眾對農業生產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反映了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文旅短劇秉承“微而不小”的宗旨,緊密銜接當下的社會熱點,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不僅展示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還倡導生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發展的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轉型。通過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和成長經歷,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對鄉村振興的積極態度和貢獻。許多觀眾在觀看劇集后,產生了前往鄉村地區旅游的想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
文旅短劇向上向善的內容延伸的是社會的價值鏈條,在深入剖析社會熱點的同時注重講好中國故事,激發文旅短劇的巨大潛能。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對農業生產的關注,文旅短劇有助于提升公眾對品質都市和美麗鄉村的認識,探索出融媒時代網絡視聽產品的創新方式。
三、把握短劇流量,增添文旅“留量”
文旅短劇帶動地方旅游,影視文化催生流量打卡,接住潑天的流量后,如何長期留住游客,將網絡流量轉換為文旅“留量”,是當地文旅需要思考的問題。[8]
一方面,短劇帶動文旅發展的落地,頂層設計必不可少。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區域的文旅資源各有千秋,規模也不盡相同。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根據當地旅游資源與經濟能力制定可行政策,將短劇宣傳與流量優勢融入本地的旅游實踐中,打造特色旅游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宣傳主體不能僅停留在政府部門層面,積極引導民間主體參與創作也是促進短劇文旅生根的重要方式。鼓勵民眾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互動宣傳,獎勵式地讓民眾分享自己觀看短視頻的體驗和文旅經歷,或者通過線上打卡和故事分享等形式吸引民眾的關注與參與。
除了主體的延伸,回歸文旅本身也是思考方向。文旅市場最先被推出的是內容,因此“內容為王”便成為指引,旅游宣傳要有豐富的產品和業態,需將內容組合推陳出新。在綜合提升內容的基礎上,更要保證服務。如人工智能服務、線下基礎設施、環境優化處置等綜合服務要素的升級。在這兩點的基礎之上,如何助力當地文旅破圈升級,短劇的IP則是不可浪費的資源。因文旅短劇前來打卡的游客會因短劇IP的衍生而發出共鳴,單純游玩的旅客則會因劇中IP而發現爆款,多維的轉換共同促進文旅流量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微短劇與文旅的結合,促生了線下實地打卡的火熱,這也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微短劇作品IP以其豐富的情節和迷人的風光,成為城市宣傳的新名片,激活了取景地的文旅潛力,并開拓了更廣泛的受眾市場。未來,“短劇+文旅”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推動文化傳承,讓生動的影視作品深入人心,成為全民熱議和參與的焦點,塑造出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注釋:
[1]范志忠.網絡微短劇何以成為風口[J].人民論壇,2024(05):106-109.
[2]唐凌宇. 媒介景觀視角下短視頻“網紅打卡地”生成研究[D].河南大學,2024.
[3]徐靜,李建華.淺析符號的能指與所指[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2(Z1):126+128.
[4]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 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00:90-95.
[5]人民日報.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語)[EB/OL].(2024-01-2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wap/html/2024-
01/23/nw.D110000renmrb_20240123_3-12.htm.
[6]推動“微短劇+文旅”融合發展,筑牢主流價值傳播陣地[J].新聞戰線,2024(09):14.
[7]歐陽斐斐.用“山西造”講好中國故事——山西省微短劇項目推介[J].現代視聽,2023(08):128.
[8]余冰玥. “爆火”的城市文旅是如何煉成的[N]. 中國青年報,2024-06-21(008).
(作者: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2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