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不斷產(chǎn)生,語言在時代的浪潮中更新迭代。基于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的制約,逐步形成了一些不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非常規(guī)搭配,例如:吃食堂、吃大碗、喝小瓶、跑醫(yī)院、走后門、睡沙發(fā)等,這類非常規(guī)搭配因其高頻使用和語言高度凝練等優(yōu)勢而逐步為大眾所接受并形成廣泛規(guī)約。但與此同時,這類詞匯因其語義復雜性和歷史文化性,成為二語學習和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之一“走\"字作為2500個漢語常用字之一,對二語學習者的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有關“走 +N′′ 這類非常規(guī)動賓搭配至今還未受到教材編寫者和漢語國際教師的廣泛重視,從而導致二語學習者對“走 +N′′ 這一非常規(guī)動賓搭配知之甚少,且時常產(chǎn)生偏誤。偏誤分析處于二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有關“走 +N? ”構式的偏誤研究卻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對“走 +Ni ”進行偏誤研究,通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對二語學習者“走 +N′′ 的偏誤類型及成因進行分析,從而預測二語學習者在習得“走 +N′′ 構式時所面臨的困難,確定教學重難點并為相關教學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走+N”偏誤類型
本文首先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按字符串一般檢索“走”字得到767條真實語例;然后,手動篩選得出90條有關“走 +N′′ 非常規(guī)動賓搭配的語例;最后,對包含“走 +N′ 結構的分句從漢字、詞匯、語法角度進行偏誤分析,得出40條存在偏誤的語例,其中搭配錯誤有14條、成分多余有13條、成分殘缺有9條、錯別字有4條。詞匯搭配方面的偏誤所占比重最大,為 35% ;其次是成分多余方面的偏誤,占 32% ;成分殘缺偏誤所占比重僅次于成分多余,占 23% ;最少的偏誤類型是錯別字,占 10% 。
一、搭配錯誤
本文對“走 +N′′ 的偏誤分析是以HSK語料庫中的偏誤標注為基礎的,HSK語料庫中對錯別字、成分殘缺和成分多余類型的偏誤皆有標注,但對詞語搭配錯誤卻并未進行標注,因此筆者對詞匯搭配偏誤進行了手動篩查,發(fā)現(xiàn)該類偏誤占總偏誤的35% ,且偏誤集中表現(xiàn)為否定詞使用錯誤、動賓搭配錯誤及賓語定中搭配錯誤。如例 1~5 所示。
例1:多虧你我才不走邪路。
(偏誤判定:該句為復句,從句“我才不走邪路”并沒有偏誤,但是因“多虧你”這一條件狀語,使得句子的語義由主觀意愿“我才不走邪路”變成了既定事實“多虧你我才沒走邪路”。由于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客觀事實,只能用“沒”進行否定,因此需將“走”前否定詞“不”改為“沒”。)
例2:我只是忙著走成人的路。
(偏誤判定:“成人”作定語時通常用于修飾其他名詞,以表示與成年人相關或適用于成年人的事物、活動或狀態(tài),例如:“成人禮”“成人世界”“成人教育”“成人書籍”等,這些詞受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較大且具有區(qū)別意義。但是“成人的路”既沒有受社會歷史文化影響又不具備區(qū)別意義,不合乎語義且違背了語言的社會規(guī)約性,因此該例句屬于賓語定中搭配錯誤,“走成人的路”可改為“走人生路”。)
例3: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重新出發(fā)人生的路。
(偏誤判定:“出發(fā)人生的路”這個短語在語法上并沒有嚴格的偏誤,但它可能不是最自然或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更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踏上人生的旅程”“開啟人生的新篇章”或“走上人生的道路”等。這些表達方式更加符合漢語的習慣和語境,能夠更準確地傳達出開始新的人生階段或經(jīng)歷新的生活歷程的意思。)
例4:我卻走自己認為隨便的方向。
(偏誤判定:“走自己認為隨便的方向”在語法上沒有明顯的偏誤,但在表達上可能會不夠精確,甚至產(chǎn)生歧義。更常見且清晰的表達為“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或“沿著/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走”。)
例5:那段日子,我得每天早起晚歸,走一段很長遠的路再搭公共汽車。
(偏誤判定:“長”是一個多義詞,可以表示時間長度、距離長短和人的長處等,而“長遠”專指對未來的長期考慮和規(guī)劃,根據(jù)語境可以看出,該句想要表達的語義為距離的長短,因此,“長遠”應改為“長”,該句屬于賓語定中搭配錯誤。)
二、成分多余
成分多余又叫誤加,這一偏誤類型占 32% ,是除詞匯搭配錯誤之外最高頻的偏誤類型,該類偏誤具體表現(xiàn)為:動態(tài)助詞“的”“著”“了”多余、(數(shù))量詞多余及趨向動詞多余。如例 6~12 所示。
例6這不孝的女兒,老是不聽話,老是走歪(的)路,使你們失望地流眼淚。(動態(tài)助詞“的”多余)
例7:我們家里三口人一起通宵走(著)曲曲彎彎的羊腸山路的事,當時我的年紀五歲左右,父親三十出頭兒。(動態(tài)助詞“著”多余)
例amp;三個和尚走(了)自己的路。動態(tài)助詞\"了”多余)
例9:走(了)兩三步,他就要休息兩三分鐘,而且一直不斷地咳嗽。(動態(tài)助詞“了”多余)
例1Q父母把孩子教對了,孩子才不會走錯(條)路。(量詞“條”多余)
例11:在人的一輩子里,能認識到好多人,其中有些人對自己決定怎樣走以后的(一條)路,起很重要的作用。(數(shù)量詞“一條”多余)
例12:為了買明天早上吃的面包,要走(去)十分鐘。(趨向動詞“去”多余)
三、成分殘缺
根據(jù)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走 +N′′ 語例中成分殘缺的偏誤類型出現(xiàn)頻率低于成分多余,占 23% ,其中成分殘缺偏誤主要表現(xiàn)為:主語殘缺、謂語殘缺和趨向動詞殘缺。具體如例 13~16 所示。
例13:父母反對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學習的時候常常聽流行歌曲,導致〈成績gt;越來越走下坡路。(主語“成績”殘缺)
例14:有了代溝以后,相互都會減少說話次數(shù),漸漸各自〈走gt;各自的路。(謂語動詞“走”殘缺)
例15:盡管世界已進入高科技時代及〈走gt;全球化之路線,有關男女混合式教育問題始終成為社會各階層爭論不休的問題,父母對于此事更是關注。(謂語動詞“走”殘缺)
例16:那么,吸煙為什么導致人們走lt;向gt;死亡的路呢? (趨向動詞“向”殘缺)
四、錯別字
漢字偏誤主要表現(xiàn)為錯別字。通過對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的“走 +N′′ 相關分句進行分析,得到4條有關“走 +N′′ 錯別字的偏誤語例,占偏誤總量的 10% 。如例 17~20 所示:([C已]代表錯字為“已”;[B行]代表別字為“行”)
例17—錯字:讓我走自己[C已]最理想的路。
例18——別字:從北京坐火車去上海,大概走[B行]十五個小時。
例19—別字:子女應該明白父母只是不想讓他們走[B行]不正確的路,并不是有心跟他們對抗的。
例20—別字:目前社會要求很高,許多人為了走捷[B倢]徑,不惜去依靠人、電腦,甚至以欺騙的方式來謀生。
“走+N”偏誤成因
一、目的語過度泛化
目的語過度泛化(即目的語負遷移)是引起二語學習者偏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習者由于對某方面知識了解不全面,把其他形式、語義或語用規(guī)則相似的詞匯進行類推使用,從而造成目的語過度泛化。
本文對“走+N”偏誤語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詞匯搭配錯誤源于目的語過度泛化。如例1中否定詞“不”和“沒”的使用錯誤,究其根本原因是對否定詞“不、沒”語用規(guī)則的模糊而引起目的語過度泛化。“不”更多地用于否定主觀意愿、性質(zhì)或習慣,例如:“我不去”(表意愿)、“這個蘋果不紅”(表性質(zhì))、“我不喝酒”(表習慣)。“沒”主要用于否定客觀事實或行為動作的發(fā)生。例如:“我沒去”(否定客觀事實)、“他沒來”(否定行為的發(fā)生)。例1中“多虧你我才沒走邪路”中的否定詞“沒”被用來否定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意愿,因此不能用“不”對該句進行否定。再如“走”作為不及物動詞可以加賓語,這是由“走”這個詞的語義在實際使用中泛化所導致的,然而這一語用規(guī)則不適用于所有的不及物動詞,我們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判斷某個不及物動詞是否可以加賓語。
動態(tài)助詞“的”“著”“了”以及(數(shù))量詞的成分多余是目的語過度泛化所導致。漢語中的動態(tài)助詞“的”“著”“了”使用條件較為復雜,學生在使用時可能會因為語用規(guī)則泛化而在不應該使用時誤加,如例6~9所示。“走 +N′′ 結構中最常搭配的N名詞性賓語為道路/路線類,道路/路線類詞匯在使用時經(jīng)常與(數(shù))量詞一同出現(xiàn),例如:這(一)條路、那幾條路等,“(數(shù))量詞 + 道路”可以用來表示特指,然而“走 + 道路/路線”多表泛指,因此其間不可以加(數(shù))量詞作修飾語,如例10和例11所示。
錯別字的偏誤是由目的語過度泛化所導致。根據(jù)例17和例20,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者對“己”和“已”、“捷”和“倢”容易混淆使用,此類偏誤是由語言形式的相似(即漢字字形的相似)而引起目的語過度泛化所導致的。根據(jù)例18和例19,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者對“走”和“行”語義混淆形成別字類型的偏誤。
二、交際策略的影響
回避和簡化交際策略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在語言表達上產(chǎn)生偏誤。回避指的是學習者在面對不太熟悉或不確定的語言內(nèi)容時,采取其他自己較為熟悉的語言點來代替,避免直接面對語言困難的一種交際策略。如例13中主語殘缺以及例14、15中謂語動詞“走”的殘缺就是回避這一交際策略導致的;簡化指的是學習者在遇到難以表達或理解的內(nèi)容時,選擇更簡單、更基礎的詞匯或語法結構,以保證交際順利進行,如例16中趨向動詞的殘缺就是由簡化這一交際策略所導致的。
三、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
學習環(huán)境是造成偏誤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是編排方面。根據(jù)搜索分析發(fā)現(xiàn)有關“走+N”非常規(guī)動賓結構的教材內(nèi)容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以“走”的基本語義教學為主,從而導致很多二語學習者無法從課堂上習得該結構。二是教學方面。目前有關“走+N”非常規(guī)動賓結構的教學未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不明確的教學內(nèi)容和不恰當?shù)慕虒W方法都是導致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三是學習資源的豐富程度方面。交際中遇到的“走+N”結構大多為慣用語類型,學習者很難理解并習得,“走+N”相關多媒體學習資源的短缺也使得學習者難以接觸并習得此類語言結構。
本文基于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對“走+N”的偏誤進行統(tǒng)計篩選,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二語學習者對該結構易產(chǎn)生的偏誤類型由高到低依次為:詞匯搭配錯誤、成分多余、成分殘缺和錯別字。筆者對各偏誤類型進行探究后認為“走 +N′′ 的偏誤主要由三種原因所導致:目的語過度泛化、交際策略的影響以及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
偏誤分析可以通過分析學習者學習的難易點來預測教學的重難點,從而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根據(jù)上文分析所得結論,筆者認為在開展“走 +N′′ 非常規(guī)動賓結構教學時,應遵循以下幾點:第一,補充完善對外漢語教材中的相關內(nèi)容,提高學習資源的豐富程度,利用影視片段等多媒體信息對“走+N”相關內(nèi)容進行拓展學習;第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將“走”與“走”的語義相近的詞(如“行”“跑”“出發(fā)”等)進行集中講解,以減少目的語過度泛化所造成的偏誤;第三,教學中也應對動態(tài)助詞“的”“著”“了”、量詞及趨向動詞的語用規(guī)則進行復習和鞏固,運用真實語例進行教學,避免誤加而產(chǎn)生的成分多余;第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交際策略,減少因交際策略使用不當而形成語言偏誤的情況。
作者簡介:
趙娟娟,1998年生,女,漢族,山西晉城人,碩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構式語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