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教師在課程思政創新與改革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本文運用系統分析的理念對高職教育課程思政進行分析,從頂層設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建設、實踐環節、評價和反饋、保障體系等環節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高職教育改革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各學科教師根據自身教學實際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目前課程思政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的課程思政素養不足。很多教師由于沒有學習過課程思政的內容,對課程思政教育的理解有限,難以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廣大教師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素養,缺乏系統的思政教育知識儲備,更不具備實踐經驗。
第二,思政內容融合不夠自然。由于思政案例缺乏與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導致學生感到突兀。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思政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或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第三,學生參與度低。學生對課程思政的了解不夠,興趣不高、參與度不足,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加之由于傳統教學方式單一,更加難以激發學生興趣,難以達到預期思政效果。
第四,評價體系不完善。由于課程思政是一項新的綜合性的課題,大家還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中,還未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模糊,缺乏量化指標,難以準確評估課程思政的效果。
第五,資源支持不足。部分學校對思政工作重視不夠,也缺乏相關工作經驗,對課程思政的資源投入不足或資源分配不均,影響了實施效果。
第六,缺乏長遠規劃。由于具體目標不明確,缺乏頂層設計,部分學校的課程思政缺乏系統規劃,實施過程中缺乏連貫性和必要的反饋與監督機制。
第七,跨學科協作不足。課程思政路徑不明確,很多課程思政主題僅局限于單一學科,學科間缺乏溝通,協作機制不完善,跨學科、跨部門協作較少。
第八,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由于傳統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個性化設計,課程思政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專業差異,難以自然融入適合的課程思政內容,未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
思政元素融入高職教育改革是一項具體而又復雜的工程,本文嘗試從系統分析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改進,從頂層設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建設、實踐環節、評價和反饋、保障體系等多維度協同推進,通過這些改進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職業技能培養與價值觀塑造的有機統一。
頂層設計與制度保障
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關鍵作用,確保其有效實施和長期發展。頂層設計不僅明確了發展方向,系統化推進,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各方利益;制度保障規范了實施過程,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規范了質量監控與評估,推動改革者在實踐中創新。
一、政策引導與機制創新
將“課程思政”納入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規劃,完善人社、財政獎勵機制,明確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的具體指標(如課程覆蓋率、實踐項目融合度)。設立跨部門的協同機制,整合教務處、學工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資源,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同時,依據規章制度解決協調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問題,保障課程思政“過程有標準、評價有指標、問題反饋改進有渠道”,共同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
完善評價體系,將思政育人效果納入教師考核、專業認證和學校評估標準,需要學校長期引導、扶持、有效的配套激勵機制和行動,同時做好數字化信息和數據的管理,有效提高學校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實時把控。
二、資源整合與平臺建設
建設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實現產教融合信息互通、企業和高職院校雙向奔赴,為區域發展注入活力,促成產教融合基礎形態框架,在實踐中解決具體問題,強化“職業價值觀”教育。
識點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一、情境化教學
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利用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利用線上、線下資源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二、項目驅動與行動學習
課程思政、項目驅動和行動學習的結合,是當前教育改革中一種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性、協作性和反思性學習,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程體系重構
“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重構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類課程的過程,旨在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以下從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公共基礎課改革
第一,思政課程優化。從“理論灌輸”轉向“問題導向”,結合高職學生特點設計實踐性教學模塊(如\"鄉村振興調研\"紅色工匠工作坊\"科研創新\"),鼓勵學生參與國家和省部各級的實踐項目,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第二,通識課程拓展。開設職業倫理、中華傳統文化等選修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力”;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引領”。
二、專業課程思政化
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契合點(如機械專業融入“大國工匠”案例,電子商務專業探討“數字經濟中的誠信問題”等),結合學生興趣設計選題,可以利用短視頻、AI等技術多元形式對應知識點,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升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師資隊伍能力提升
一、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培養
教師從“知識點傳授者”轉為“價值引導者”需具備跨學科視野和思政敏感度,開展“雙師雙能”培訓,幫助專業課教師掌握思政教育方法論(如課程思政設計工具、價值觀引導技巧);建立“思政導師 + 專業導師”結對機制,促進跨學科教研合作。
二、激勵機制建設
在課程思政全面推進的背景下,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師課程思政獎勵機制,可以設立“課程思政示范課”專項獎勵,將課程思政實施情況作為教師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的優先條件(并非“一票否決”),突出育人導向。
實踐育人
課程思政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旨在通過實踐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實踐活動深度融合,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協同發展。
一、思政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專業課程的滲透,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設計實踐案例(如案例分析、項目調研);實踐課程開發,依托實驗室、創新創業基地、志愿服務團隊等,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可以聯合企業、社區、紅色教育基地,形成長期合作機制;還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拓展實踐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和學習。
教學方法創新
“課程思政”打破傳統教學內容結構,要不斷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科學合理將其與專業知
二、第二課堂協同
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校園文化建設,如青年馬克思主義社團、黨史競賽、紅色誦讀、優秀校友事跡分享等形式;鼓勵學生圍繞鄉村振興、科技報國等主題開展創新實踐和各種競賽;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傳播正能量、傳播“技能報國”故事,增強學生職業認同感,強化社會責任感。
評價與反饋機制
課程思政的多元化評價與反饋機制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關鍵環節,可以結合多主體參與、多維度評價以及動態改進來完善課程思政體系。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構建包含學生、教師、同行專家、家長及社會力量的多主體評價機制,形成多維度的反饋網絡。學生通過反思學習、同伴互評,增強學生主體意識;教師結合教學實踐、課堂互動、課程設計等指標,定期由同行或專家進行課堂觀察并結合教學成果評估;同時引入家長和社會機構對思政教育的滿意度調查,增強課程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二、評價方法多樣化
采用過程評價、表現評價、量化和質性結合。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實踐及思想政治素養的變化,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記錄、小組討論參與度、案例分析報告跟蹤來評價;表現評價可以通過設計角色扮演、辯論賽、社會實踐等任務,觀察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量化與質性結合,可以通過問卷調查(量化數據)與深度訪談(質性分析),全面反映教學效果,關注學生價值觀、職業態度的動態變化。
三、動態反饋與改進機制
由教師、學生、管理部門共同分析評估教學,制訂改進計劃;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整合學習過程中各階段學生成績、課堂互動記錄、社會實踐成果等多源數據,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動態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
保障體系
課程思政要長期順利發展,必要的保障體系是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教學中有效實施而建立的一系列機制和措施,以下從組織保障、制度保障、資源保障、監督保障、文化保障、協同保障幾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組織保障
組織保障主要由領導機制和責任分工構成。領導機制,成立由校領導、教務處、學工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組成的課程思政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責任分工,明確各部門和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職責和任務分工。
二、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由政策支持、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構成。政策支持包括相關文件的制定,明確課程思政的目標與內容要求;評價機制是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考核和教學評估;獎勵機制指對表現突出的教師與團隊給予獎勵、激發積極性。
三、資源保障
資源保障包括教學設置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培訓、經費支持等保障。教學設置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適合的學習環境,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教材建設是指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避免生硬灌輸;定期組織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水平;提供專項資金,保障思政課程各環節的順利實施;還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更加合理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以期達到理想的課程思政效果。
思政元素融入高職教育改革需要突破思政與專業“兩張皮”的困境,通過系統化設計實現“如鹽入水”的融合效果。關鍵在于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合適的方式和切入點融合,從頂層設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評價體系、資源保障、校企合作、監督反饋和協同育人等多方面系統推進,將國家戰略、行業需求與個人成長相結合,通過這些對策,可以有效提升高職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兼具高技能和高素養的“新時代工匠”,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未來可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場景,增強教育的時代感與吸引力。
作者簡介:
楊雪梅,1974年生,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課程實踐研究;丁九敏,教師;朱春江,教師;郭家勇,教師。作者單位: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