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音樂教學出發(fā),探討核心素養(yǎng)下音樂課堂融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有效措施。以人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森林狂想曲》為例展開探索,在音樂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和創(chuàng)意實踐四大核心目標,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并以聽賞、律動、繪畫、創(chuàng)編等各種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獲得音樂情感體驗,激發(fā)起對音樂的想象,充分表達樂曲所表現(xiàn)的意境和情感。同時探索使用平板電腦運用課件自主學習、創(chuàng)編、錄制視頻、音頻剪輯,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班級群分享評價等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平板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深度體驗,使枯燥的課堂活躍起來,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欣賞音樂的感染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平板電腦;中小學智慧平臺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070-03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五育融合成為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境的目標,音樂教育也在尋找著合適的教學方式,轉變原有的枯燥傳統(tǒng)模式,在當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社會上,融合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工具,滲透核心素養(yǎng)培育,摸索著如何掌握有效的課堂體驗方式,讓學生深度體驗,有效自主學習。然而,藝術學科新課程標準下,藝術課堂多圍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一主線展開有效教學,音樂課堂上如何創(chuàng)新性地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呢?我們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及工具,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深度體驗并創(chuàng)新性評價。現(xiàn)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依托信息技術促進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設想
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下的小學音樂課堂,具有趣味性、自主性、感染性。要在音樂課堂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興趣培育的教學,就要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激發(fā)學生興趣,融合信息技術,不斷探索和實踐,通過融合帶來課堂主體的改變,讓學生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翁,在教師引領下,開展項目式學習,自主探究,培養(yǎng)藝術表現(xiàn)、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和創(chuàng)意實踐四大核心素養(yǎng)。從而讓音樂學科教學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被賦予全新的生命力,讓教學方式得到根本上的轉變,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音樂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發(fā)展分析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本著基礎教學技術,伴奏、指揮等引導學生學唱歌曲,這樣枯燥又呆板的課堂環(huán)境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現(xiàn)在的小學音樂課堂不僅有著信息技術應用工具,如電子鋼琴、希沃白板等教學工具的引領,還多了網(wǎng)絡上的交互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讓本是枯燥的傳統(tǒng)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
現(xiàn)在學生學習音樂觀看的曲譜都是教材上的靜態(tài)曲譜,很容易失去觀看興趣,降低學習效率,現(xiàn)在的音樂課堂發(fā)展為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合,能夠讓曲譜通過信息軟件動起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于是教師開始利用信息技術當中的音頻剪輯軟件、視頻剪輯軟件,制作微課資源等,在課件中讓曲譜能夠以動態(tài)化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理解曲譜。這樣的方式使課堂生動、好玩,甚至富有一定的感染力。提升學生的音樂情操、音樂審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歌唱愛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音樂課堂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能夠運用多種體驗方式深度理解樂曲,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在音樂教師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下,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在音樂課堂上還能實現(xiàn)學生信息技術的提高。比如現(xiàn)在的平板運用軟件,如音頻、視頻剪輯軟件,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的資源分享等,這些軟件如果放到音樂課堂上,讓學生選擇性學習的話,是否能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是否能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呢?
三、依托信息技術促進《森林狂想曲》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課件制作
課件由希沃白板制作完成,呈現(xiàn)精美的森林景象,創(chuàng)造森林音樂會的情境,課件中錄制鋼琴彈唱視頻,讓學生類似卡拉OK式自主學唱視唱主題旋律;以律動繪畫圖形譜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音樂體驗方式,另外拓展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成為森林藝術家,運用道具深度體驗樂曲。
本課件以學生自主聽賞為主,適合學生自學,或者期末復習。導航功能強,交互性強,直觀性強,簡單易用。
(二)運用平板電腦,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從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班級群中獲取課件,讓學生深度體驗樂段,反復聆聽,沉浸式自主學唱旋律,加深對音樂片段的記憶,利用畫線律動感知樂曲樂段的音樂要素變化;運用道具創(chuàng)編每個樂段不同律動體驗;利用平板電腦,互相拍下學生自主舞動表演的過程,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回旋曲式結構的特點;在熟悉三個不同主題旋律的基礎上,小組在課件上重組樂段,創(chuàng)編情境律動,成為新的回旋曲,并實現(xiàn)現(xiàn)場小組合作,排練、錄制成為舞臺劇。
(三)從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獲取資源,深度體驗達到互相欣賞評價
互相拍下學生自主舞動表演過程,創(chuàng)造性重組樂段后,小組錄制成舞臺劇,最后將新作品發(fā)送到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上進行展示,互相欣賞,互相評價。
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自主學習提供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形成音樂課上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此學習中對音樂的審美及評價都有所提高。
四、《森林狂想曲》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四年級音樂下冊第六單元“風景如畫”中的欣賞內容。這首樂曲由大自然的真實音響與美妙的樂音交織而成。那些森林里可愛的小精靈——小鳥、貓頭鷹、兔子、青蛙、蛐蛐等與笛子、提琴、吉他等樂器一起奏響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樂曲的旋律簡潔質樸,輕快流暢,采用自然小調式,富有東方情調。樂曲由A,B,C三個樂段輪番演奏,A段是樂曲的主部,B,C段是插部,演奏順序為A—B—A—B—C—A,這是個回旋曲式。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器樂音色聽辨能力和聽辨樂段能力,在熟悉三個不同樂段的基礎上,能夠使用平板軟件,自主選擇樂段進行欣賞、創(chuàng)編,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平板軟件進行深度體驗,利用自己的審美感知,為樂曲做創(chuàng)意實踐。
(三)教學意圖
本課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深度體驗樂段,反復聆聽,沉浸式自主學唱旋律,加深對音樂片段的記憶,利用畫線律動感知樂曲樂段的音樂要素變化;運用道具創(chuàng)編每個樂段不同律動體驗;利用平板,拍下學生自主舞動表演的過程,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回旋曲式結構的特點,在熟悉三個不同主題旋律的基礎上,小組在課件上重組樂段,創(chuàng)編情境律動,成為新的回旋曲,并實現(xiàn)現(xiàn)場小組合作,排練、錄制成舞臺劇,將新作品發(fā)送到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上進行展示、評價。
(四)教學目標
學生能從《森林狂想曲》欣賞中,感受到對森林這一美好景象的熱愛,能有自己的主張,能感悟到森林小動物們的友愛之情,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原來靠的是我們愛勞動精神和勤勞的創(chuàng)造生活精神,激勵學生保護大自然。(文化理解)
學生能聽記各段主題旋律,能聽辨旋律變化、情緒變化、樂器使用變化等。(審美感知)
學生能運用平板沉浸式自主學唱旋律,深度體驗主題旋律特點,用道具創(chuàng)編律動表現(xiàn),記錄拍攝表演過程。(藝術表現(xiàn)、審美感知)
學生小組探究,在課件上重組樂段,有自己的新主張,創(chuàng)編情境故事,成為新的回旋曲,并實現(xiàn)現(xiàn)場小組合作,展示故事情節(jié)。將課上所呈現(xiàn)的自主拍攝視頻上傳到國家中小學智慧云平臺班級群中,線上展示分享和評價。(創(chuàng)意實踐)
(五)教學重點
能聽記各段主題旋律,能聽辨旋律變化、情緒變化、樂器使用變化等。
(六)教學難點
學生能運用平板沉浸式自主學唱旋律,深度體驗主題旋律,用道具創(chuàng)編律動表現(xiàn),記錄拍攝表演過程。(藝術表現(xiàn)、審美感知)
學生小組探究,在課件上重組樂段,有自己的新主張,創(chuàng)編情境故事,成為新的回旋曲,并實現(xiàn)現(xiàn)場小組合作,展示故事情節(jié)。
(七)教學過程
1.聆聽音樂,走進森林音樂會(1分鐘)
閉上眼睛仔細聆聽。
提問學生:你聽到了什么?(師一體機拖出小動物圖標)
這會是哪兒?(師拖動圖片,標題文字,結合小動物組合成森林音樂會場景)
2.初步感受樂曲,提出學習方向(3分鐘)
聆聽樂曲第一部分(2分鐘)。
提問學生:聽樂曲,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說的?
引導出:維度(節(jié)奏、情緒、樂器、角色、情節(jié))及相應描述。
(樂曲是否如同學們所說,讓我們一起學習)。
3.細學A主題,提煉學習方法(10分鐘)
初聽視頻A主題旋律,填寫活動單。
平板獲取課件,自主視唱主題,小組討論樂句、旋律特點。
師帶唱主題,解釋知識點(長短音,變化重復)。
師生用空中線條表達A主題。
選擇道具,全體表演A主題律動;小組互拍律動形成視頻A。
上傳視頻到平臺班級群,同學觀看欣賞。
傳屏展示個別視頻,學習借鑒并評價。
4.方法沿用,自主學習BC主題(10分鐘)
自主學習B主題和C主題(任務單)(5分鐘)。
根據(jù)學習任務自主學習BC主題;展示交流問題。
梳理三個主題不同的音樂要素(2分鐘)。
5.完整聆聽,全曲律動(8分鐘)
完整聆聽全曲聽記排列樂段,理解曲式結構,認識回旋曲式(4分鐘)。
認識創(chuàng)作背景,認識《森林狂想曲》。
學生選主題分組,全曲播放,根據(jù)主題,分別進入表演區(qū)律動表演,分主題角色選擇道具律動表演整場音樂會(4分鐘)。
6.遷移創(chuàng)編,快樂表演(5分鐘)
分小組將樂段重新排序,組合成新的回旋曲;討論創(chuàng)編新的回旋曲及情境故事(任務單)(2分鐘)(平板提供主題音樂,學生創(chuàng)編、表演、錄像)。
展示學生一組作品(3分鐘)。
課后各組將舞臺劇故事上傳至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班級群展示分享、評價。
7.總結與延伸(1分鐘)
今天的音樂課堂你學到了什么?大膽表達:音樂知識方法、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通過大自然感受律動、狂想、美好的音樂魅力。
五、結語
小學音樂課堂作為美育課堂的關鍵,在信息化社會發(fā)展下,音樂教師不斷探索新知。五育融合的教學模式下,音樂教師要立足美育課堂,融合藝術姊妹學科,如美術、戲劇、攝影、舞蹈等,在音樂課堂上一一體現(xiàn)。牽動著姊妹藝術學科,幫助學生深度體驗音樂之美。
作為新時代的藝術教育者,我們走在時代前沿,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帶動學生審美的發(fā)展,促進中小學美育教學的改革,是一項創(chuàng)新的舉措。
【本文系廈門市思明區(qū)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課題“新課標引領下小學音樂課堂的‘跨界’之旅——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與探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mjk24174】
參考文獻
[1]杜宏斌.立足素養(yǎng),以樂育人(上):《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音樂”學科標準解讀[J].中國音樂教育,2022(5):5-9.
[2]王彤.試論鋼琴演奏中分句法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09(22):35.
[3]謝曉靜.淺談小學中低年級音樂教學[J].科學咨詢:下旬,2012(8):2.
[4]易洪湖,陳子欽.學前兒童學習鋼琴的現(xiàn)狀研究:以萍鄉(xiāng)市為例[J].大眾文藝,2014(19):233-234.
[5]劉學梁,劉靜詩.淺談音樂與美術課程在小學藝術課堂中的融合[J].大眾文藝,2014(19):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