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技進步推動著教育變革,數字化浪潮加速了課堂教學形態的重構,科學實驗教學在技術賦能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實驗教學存在資源受限、過程抽象、數據不直觀等問題,難以滿足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深度需求。本文聚焦數字化背景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新樣態,圍繞情境創設、資源融合、實踐操作與項目化探究展開論述。通過數字化工具的創新應用,推動科學實驗從傳授知識向構建思維轉變,探索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數字化轉型;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076-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手段,如數字化實驗等,讓學生比較直觀便捷地學習相關知識。這一要求契合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深刻回應了科學教學實踐對技術賦能的需求。隨著數字化工具的廣泛應用,虛擬仿真、數據可視化與交互式實驗等技術手段構建了更具真實性的課堂情境,更直觀地呈現科學現象,使教學資源更加立體,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一、情境導入啟興趣,問題驅動助推探究
情境導入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起到“激發興趣、建構認知、喚醒經驗”的核心作用,數字化工具借助虛擬仿真、動畫模擬等手段,打破傳統課堂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為學生創造了直觀、沉浸的學習情境。借助動態情境,學生能夠快速聚焦科學問題,激發好奇心,形成探究驅動力。在實踐中,教師可依托數字化平臺進行多模態情境設計,結合虛擬實驗工具與多媒體資源,呈現具有真實性、動態性、情境化的科學現象。而問題驅動的關鍵在于設計逐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分析現象、探究規律、歸納總結。
以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月球——地球的衛星》一課為例,教師借助“愛阿仿真實驗平臺”,利用其3D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呈現月球的動態影像。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展示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3D動畫,平臺呈現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3D動態影像,月相從新月、上弦月到滿月的變化依次展示。教師借助畫面導向思考:“月球正面與背面會是一樣的嗎?月球表面的環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月球未知領域的探究興趣,將注意力集中于科學問題的深入探析。隨后,教師利用平臺的虛擬實驗功能,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制造環形山”的探究實驗。平臺精準設置托盤、細沙和不同大小的虛擬球體等實驗材料,學生在交互界面上選擇球體的尺寸、下落高度和撞擊力度,模擬“隕石”撞擊月球表面時的情境。在球體撞擊沙盤的瞬間,環形山形成的動態過程清晰可見,大小不同、重重疊疊的環形山依次呈現。實驗過程中,平臺實時反饋環形山的直徑、深度及分布規律,教師帶動學生結合觀察到的現象,分析撞擊力與環形山大小的關系,并提出假設:“月球上大量環形山的出現可能與長期的隕石撞擊有關?!?/p>
在虛擬實驗完成后,教師應用平臺內置的數據記錄與可視化工具,將學生實驗中的數據結果轉化為直觀的圖表,呈現不同球體在撞擊過程中形成環形山的直徑與深度對比。教師帶領學生結合平臺資料庫中的“月球小檔案”,了解月球直徑3500千米、年齡約45億年、與地球的平均距離38萬千米等基本參數,并引導學生思考月球無大氣層的特點導致隕石撞擊直接形成環形山。教師再次提出探究性問題:“月球的環境是否適合人類居???哪些因素限制了人類在月球上生活?”學生基于實驗和資料中的數據,討論月球表面缺乏大氣、水源與氧氣的現象,進一步深化對月球環境特征的認知。
二、多元資源助體驗,虛實結合強調實效
多元資源在數字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具有“拓展認知、深化體驗、激活思維”的獨特作用,通過數字化工具與實體資源的融合,實現教學資源的豐富性、立體性、動態性。數字化資源包括虛擬實驗平臺、三維仿真模擬、交互式數據采集系統,實體資源涵蓋實驗器材、自然實物與生活素材,兩者在教學中形成“虛實共生”的有機結合,既滿足學生實驗操作的體驗需求,又彌補了單一資源在教學中的局限性。課堂互動依托多屏聯動技術,構建“教師主導、學生探究、資源輔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深層思考,優化實驗體驗,推動科學實驗教學向“高效、立體、實證”的新樣態邁進。
在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簡易電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借助“NOBOOK虛擬實驗平臺”的交互式電路仿真實驗功能,將抽象的電路概念轉化為可視化的操作體驗,構建虛實結合的多維實驗教學場景,推動學生在真實操作與數字化仿真中進行深度探究。課堂教學伊始,教師通過平臺資源展示動態場景:一盞家用電燈被點亮,隨即出現電流流動路徑的動畫軌跡,清晰呈現電流在閉合電路中的運行過程,直觀地喚起學生對電路現象的認知興趣。在此情境下,教師提出核心問題:“電流是如何流動的?怎樣才能讓電路中的小燈泡亮起來?”教師帶領學生依托平臺的虛擬實驗功能,進入“簡易電路搭建”模塊,逐步開展電路的虛擬組裝實驗(如圖1所示)。學生在3D仿真環境中,自主選擇電池盒、導線、小燈泡、燈座等元件,利用平臺提供的拖拽功能將各元件連接成回路。連接完成后,平臺實時反饋小燈泡是否點亮的結果,并在虛擬電路圖中動態顯示電流路徑,利用箭頭標示出電流的流動方向。對于連接錯誤的情況,平臺提供“錯誤定位”提示,幫助學生快速調整連接方法。教師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帶動學生思考,啟發其進一步探究:“電流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持續流動?電路中哪些元件是必備的?”
在虛擬電路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帶入實體操作階段,借助電池盒、導線、小燈泡與開關等實體材料,引導學生將虛擬電路轉化為真實電路的搭建過程。學生按照虛擬實驗中總結的連接方法,分步完成電路組裝,觀察小燈泡亮起的現象,驗證虛擬實驗的準確性。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加入開關元件,帶動學生動手將開關安裝到電路中,控制小燈泡的亮滅。在開關的開合過程中,學生清晰地觀察到電流在通斷狀態下小燈泡發光與熄滅的變化,初步理解了電路中“閉合”與“斷開”的概念。
三、科學實踐重動手,設計外顯思維過程
科學實踐重動手,在數字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具有“體驗深化、技能培養、思維驅動”的核心作用,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實現對科學現象的感知和理解。在實踐中,實驗設計作為“科學思維的外顯過程”,具有建構邏輯和解決問題的雙重價值。數字化工具賦予實驗設計新的深度,借助虛擬平臺與數據采集技術,學生能夠精準控制實驗變量、可視化呈現現象以及量化分析數據。動手操作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推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形成“提出假設—構建步驟—結果驗證”的完整探究鏈條。
比如,在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不簡單的杠桿》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了“PhET互動仿真實驗平臺”的“平衡探究實驗”模塊。課堂教學伊始,平臺呈現高清動態圖像,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工具——撬棍、剪刀、蹺蹺板等的實際使用場景,畫面中動態標示力的作用點與支點位置,讓學生初步感知杠桿在改變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功能(如圖2所示)。教師帶動學生觀察現象后提出核心問題:“如何調整物體的位置和重量,使杠桿達到平衡?”問題直指探究核心,逐步構建科學實驗設計的思維路徑。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平衡探究實驗”模塊,平臺提供可交互的虛擬實驗環境,學生利用鼠標選擇如1kg,2kg,5kg的砝碼,并將其拖拽到杠桿的不同位置。平臺界面實時反饋物體距離支點的力臂長度、物體重量數值及力矩大小等實驗數據,幫助學生精準控制變量,探究力臂與力矩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平臺自動生成杠桿的動態平衡狀態,實時展示力矩變化,借助箭頭標示力的作用方向與大小,使杠桿平衡原理的抽象概念逐步具象化。在不斷調整物體質量與位置的過程中,學生進行假設驗證,嘗試不同的擺放組合,記錄杠桿達到平衡時的關鍵數據。平臺內置的數據采集分析功能將實驗過程中記錄的數據量化整理,生成直觀的折線圖與柱狀圖,展現力矩與距離之間的關系,推動學生歸納總結杠桿平衡的規律。
教師在虛擬實驗的基礎上帶動學生進行實體操作,借助木板、三角支點和不同質量的砝碼,復現虛擬實驗中的操作步驟,驗證實驗結論的可靠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測量砝碼與支點的距離,記錄實際的力臂與力矩數據,將實驗現象與虛擬實驗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探究虛擬與現實實驗的異同點。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手繪與數字化繪圖工具,精確繪制實驗裝置圖,標注支點、用力點及力臂長度,幫助學生建立杠桿系統的清晰邏輯關系。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一步驗證“力臂長度與力矩大小成正比”的規律,逐步形成科學結論。
四、項目學習探方法,真實任務促進創新
探究項目學習方法在數字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具有“方法建構、任務驅動、創新培育”的深層作用。項目學習以任務導向為核心,將科學知識與實驗實踐有機結合,借助數字化技術拓展項目情境的真實性,形成動態探究的學習路徑。教師在項目學習設計中,依托任務驅動設定具體而復雜的項目情境。在任務實施過程中,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再現實驗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篩選資源,形成問題鏈與方法鏈系統。在數據采集與實驗操作環節,運用動態反饋工具記錄與分析實驗數據,引導學生基于“變量控制”與“對比分析”優化探究路徑,形成科學解決方案。在呈現成果階段,運用智慧平臺實現數據可視化展示,引導學生對項目結果進行證據論證,推動實驗設計的迭代。
在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水的蒸發和凝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央館虛擬實驗”平臺,設計了一個以“探究水的蒸發和凝結過程”為主題的項目學習活動。該平臺融合了AI,3D,VR等前沿技術,能夠高度還原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學科的實驗現象。教師首先帶動學生回顧生活中常見的水蒸發和凝結現象,隨后在平臺上發布項目任務,要求學生設計并完成一個實驗,探究溫度對水蒸發速度的影響。學生通過虛擬實驗功能,選擇不同的水樣和溫度,并在平臺上實時調整實驗參數,如水量、溫度和環境條件,觀察不同設置下水蒸發現象的變化。平臺提供的實時數據采集和反饋功能,使學生能夠清晰地分析實驗數據,理解溫度與水蒸發速度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可視化圖表實時查看數據變化,并借助平臺內置的虛擬分析工具,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實驗完成后,學生利用平臺的報告生成工具撰寫實驗報告,總結實驗過程中的觀察,并通過平臺與同伴共享成果。教師借助平臺的實時任務發布與資源管理功能,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解答疑問,引導學生更好地完善實驗設計。最終,借助平臺內的虛擬實驗室,學生能夠模擬復雜的實驗情境,在數字化環境中充分進行自主探索,深化對水蒸發和凝結現象的理解。
數字化轉型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課堂結構與教學模式不斷優化。從情境創設到問題驅動,從虛實結合到項目化探究,數字化工具拓展了科學實驗的廣度,使教學資源更豐富,實驗過程更精準,探究路徑更系統。
參考文獻
[1]牛世保.虛擬實驗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9):32-33.
[2]趙慧聰.聚焦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4(10):35-37.
[3]謝惠敏.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24(13):78-80.
[4]徐小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實施合作探究策略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9):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