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59.27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12.001
Abstract:Thisarticletakesthelogisticsindustryof11citiesinHebeiProvinceastheresearchojects,andusesthreemain analysismethods:locationGinicoefcient,locationentropy,andMoran'sItostudytheevolutiontrendandspatialdistribution paternoflogisticsindustryaggomerationinHebeiProvincefrom2010to2O20.Thestudyfindsthatfist,thedistributioof logisticsindustryinachciyintheprovinceisrelativelybalanced,thedegreeoflogisticsindustryagglomerationisothigh andthereareobviousdiferencesindevelopmentlevels.ThedevelopmentleveloflogisticsindustryinCangzhou City,Tangshan City,andQinhuagdaoCityisfarighertanatofterregionsintheprovinceandtecordinateddevelopmentoflogistics industryintheregionhasnotyetbeenachieved;second,thedevelopmentleveloflogisticsindustryinHebeiProvincehas significantspatialdiferences,withonlyShijiazuangandCangzhouhavinghigherlevelsofindustrialaglomerationThelgistics industryaglomerationlevelsamongotherregionsarelowandunevenindevelopment.Tereissillsignficantroomforimprovement in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logisticsidustryaglomerationinHebeiProvince.Basedontheresearchresultsitis proposedtostrengthnregioalcolaborativedevelopentptiizeindustrialstructure,andstrengthnteifoatizatiocostuctio of logistics platforms among diffrent regions.
Keywords:logisticsindustryagglomeration;tmpralandspatialpatters;spatialdisparity;Ginicoeicientofloation
0引言
發展現代物流業、完善物流網絡結構、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體系是省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2023年3月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省加快建設物流強省行動方案的通知,強調做好物流網絡布局優化工程。將以支持保定、廊坊融人京津現代產業體系、承接北京地區物流設施轉移為抓手,實現環首都物流圈的優化。2023年省物流業增加值3051.7億元,貨物運輸總量26.2億噸,實現了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合理增長,但是與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2。產業分工的細化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區域經濟逐步出現向經濟中心集聚的特點,物流是生產要素流動的基礎和保證,為了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流動效率,物流產業亦呈現出集聚的特征[3]。
物流對于相關行業具有較強的驅動作用,可以加速區域間的資源流動和促進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貿易合作[4。區域空間的相關性使得物流產業集聚現象發生。近年來,物流業的區域空間關系愈發密切,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不斷擴大。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即解決京津冀三地的產業趨同、發展空間受阻、缺少協同合作的問題,此政策的推行不僅優化了區域內產業空間布局,還直接推動了三地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質增效5]。區域經濟的集聚和發展依賴于物流的空間效應和時間效應,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不同的產業特征,為區域經濟提供服務的物流業會因區域產業結構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物流空間業態,這為區域物流的合作提供了條件。第二,地區間的物流需求存在明顯差異。區域間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不能完全由本地供應,必須由區域以外的物流供應,因此形成了區域間的物流差異與聯系。第三,充裕的物流資源亟須進一步的規劃與調整。鐵路、公路、港口和運輸樞紐往往是跨區域進行規劃和布局的,因此需要將不同地區的物流發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連接起來。這樣既能突破物流的區域限制,又能提高物流設施的利用率。研究物流業空間相關性的意義在于,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區域均傾向于從本區域的角度考慮物流業的發展,通過對物流業的空間相關性研究,各區域可以在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區域合作,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文獻綜述
自從Marshall提出產業空間集聚理論以及Castells引入區域物流空間概念以來,區域物流產業的空間布局研究已成為學術領域內備受關注的熱點議題8]。國外學者主要從物流活動空間、企業角度對空間布局展開相關研究。Dablanc et al.9指出大城市的物流設施和配送中心呈現無序擴張的空間格局,而物流活動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地區。Bowent通過調查1998—2005年期間美國倉庫的地理變化,指出產品數量和種類的增加能夠顯著提高倉儲活動的重要性。Hesse et al1認為,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創新使得物流的“供應、倉儲、生產和配送功能”已經重塑了貨運系統。然而國內學者主要從國家或者省域等宏觀層面對區域物流網絡構建、區域物流空間網絡結構、區域物流空間聯系展開研究。趙芮等12通過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和GIS空間分析法,深人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的網絡空間結構特征,這一研究為中原地區的物流網絡的空間優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依據。何美玲等[13]采用引力模型和物流隸屬度構建了江蘇省軸輻式的物流空間網絡。謝聰等4基于空間聯系視角,在深入探究福建省縣域物流聯系時,借助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詳細研究了其網絡密度、中心性特征以及存在的凝聚子群,從而全面揭示了這些物流聯系在強度、方向以及空間布局上的具體表現。
對比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現有的文獻主要從產業功能角度和企業層面來關注物流空間聯系以及物流的空間布局。雖然已有的一些研究從區域的角度分析了物流的空間關系特征,但大多數學者均是從物流和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從物流產業本身的角度對空間特征進行綜合分析。本文借鑒上述研究成果,以省區域物流產業為研究對象,運用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和莫蘭指數三種方法,分析2010—2020年省區域物流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和時空演化趨勢,旨在為省區域物流的空間集聚和資源整合提供參考。
2省物流產業集聚空間格局分析
2.1 研究方法
采用區域基尼系數[15]、區位熵和空間莫蘭指數為基本分析方法,通過計算省各市的區位基尼系數分析省物流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通過區位熵比較省11個市的物流集聚程度,通過全局莫蘭指數研究省的物流產業集聚整體特征,利用局部莫蘭指數散點圖分析省各地區的物流產業在空間分布上的異質性]。
2.2 數據來源
我國對物流產業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學術界對于物流產業沒有明顯的區分和界定,結合朱文娟[8和李艷偉等[]的研究以及數據在獲取過程中的可得性,選取2010—2020年省11個地級市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產業增加值來表征城市物流業產值,通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業增加值、地區生產總值計算各地的區位基尼系數和區位熵。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2020年的各地級市的統計年鑒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缺失數據采用均值法補齊。
2.3物流產業集聚結果分析
2.3.1物流產業空間基尼系數分析
圖1展示了省物流業在2010—2020年間的區位基尼系數變化。在這11年中,基尼系數在 0.373~0.471 的范圍內波動,顯示出省物流產業分布的整體均衡性和適中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通過觀察圖1,基尼系數的變化呈現出一個明顯的U型格局。具體而言,2010—2014年,物流區位基尼系數顯著下降,反映出當時的物流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相對薄弱。然而,從2014年起,區位基尼系數開始逐步上升,物流產業的空間集聚現象明顯增強。這一轉變主要歸因于我國政府推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及一系列在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加物流基礎設施投入方面的政策措施。總體來看,省近11年的物流產業空間布局呈現出明顯的U型格局,并且近幾年的趨勢在不斷加強,但產業聚集程度并不高。

2.3.2 省物流產業空間發展水平的區位熵分析
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出省物流產業的集聚程度及其動態演變過程,選取2010年、2014年、2017年和2020年這4年的區位熵數據,利用Arcgis軟件繪制省內11個地級市的空間分布圖,進而深入探索物流產業區位熵指數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特征。在圖2中,顏色越深,代表該地區的物流產業區位熵指數越高,表現出更高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顏色越淺,則代表該地區的物流產業區位熵指數較低,物流產業集聚程度也相對較低。
從圖2中可以看出廊坊市、衡水市和保定市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承德市的物流產業的集聚水平整體上處于下降的狀態,屬于一般集中的狀態。石家莊市和邯鄲市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較為穩定,處于比較集中的狀態,因石家莊市作為省的省會城市,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近年來不斷加大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推動了物流產業的發展。邯鄲市則充分結合其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不斷加快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化升級,借助其高端制造業、鋼材等主導產業的優勢,充分發揮了物流在流通和運輸過程中的重要職能。唐山市、滄州市、秦皇島市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在近11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尤其是2017年之后三市的物流產業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物流產業區位熵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整體分析可以看出,在國家政策以及政府的調控下,近11年來各城市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得到了明顯的發展,也因此使得省內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物流產業差距逐漸拉大,物流產業的兩極分化水平也愈發明顯,物流產業高聚集地區主要集中在以唐山市、滄州市為首的環渤海地區,因兩地具有便利的港口條件

和特色產業,充分帶動了當地物流經濟的發展。而物流產業較為落后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省北部的張家口地區,因其受到周圍保定市和唐山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物流產業集聚程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2.3.3省物流產業集聚空間差異分析
如表1所示,2010—2012年全局莫蘭指數呈現出負值,意味著空間相關性為負,說明了省的物流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空間孤立的特征,空間依賴性較低,說明省物流產業發展水平在空間上的差異性比較顯著,區域間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較低。其中大部分年份的莫蘭指數為正值且系數比較小,物流集聚水平比較相近的城市逐漸向集中的態勢過渡,從2013年開始莫蘭指數為正值且緩慢增加,說明經濟體制的改革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此階段,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為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活力,城市間物流產業集聚水平的空間差異逐漸縮小,物流產業勢頭向好發展。

為了更加精確地揭示省各城市物流產業在局部空間層面的演化趨勢,通過采用局部莫蘭指數并且針對2010年、2015年、2017年和2020年這4個關鍵年份繪制了相應的局部莫蘭指數散點圖。圖3直觀地展示出省物流產業在局部空間上的變化特征。
從4年的局部莫蘭指數散點圖中可以判斷出省物流產業的空間模式主要分為4種:高-高集聚(HH)、高-低集聚(HL)、低-高集聚(LH)和低-低集聚(LL)(見表2)。綜合分析省各個城市的表現,可以觀察到位于莫蘭指數散點圖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城市數量在逐漸增加,反映出省區域物流產業逐漸趨向于集聚化。在某種程度上區域間呈現出兩級分化的態勢,這一變化不僅體現出物流產業在空間布局上的逐漸優化,也暗示著未來省的物流產業可能呈現出不平衡發展的趨勢。
2020年中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城市一共有7個,但是高-高集聚的城市只有石家莊和滄州,其余為低-低集聚,說明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物流空間集聚效應較低,周邊經濟較強的城市未對其形成較強的經濟輻射和區域協同作用。另一方面,盡管省內擁有較多的特色與優勢產業,但區域間產業分布較為分散,不能形成良好的產業互動和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因此可以得出省區域物流產業集聚一體化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表22010年、2015年、2017年、2020年省物流產業空間相關模式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通過對省物流產業集聚的空間演化格局、空間差異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從空間基尼系數中可以看出省的物流產業在空間分布上較不均衡。近年來,省的物流產業雖然表現出由分散狀態逐步向集中狀態發展的演化趨勢,但從整體上看,物流產業集聚水平仍處于一般水平。在省的不同區域之間,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這體現了物流產業布局和發展上的不均衡。
省各地區物流產業集聚存在空間正相關,表明省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在整體水平上不斷提升。通過深人的局部自相關分析,省各區域的物流局部空間格局并未發生顯著變化,表明省的物流產業集聚態勢正在逐步趨于穩定,呈現出一種相對平穩的發展趨勢,但是屬于高-高集聚(HH)和低-低集聚(LL)的地區較少,說明省的物流產業集聚水平仍然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3.2建議
3.2.1促進區域間的協同發展,發揮主要城市的輻射作用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制定統一的物流產業集聚發展政策至關重要。積極發揮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物流產業改革和振興,提升省物流產業的綜合發展水平。當前,省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制造業和重工業,使得其整體產業結構分布顯得較為失衡。
但是省內也擁有較多的特色優勢產業,缺乏與物流產業的互補性和連通性。如張家口市具有發展農業的比較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因此可以借助主要核心城市的物流運輸和流通功能,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各種渠道將該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銷往省外各地。唐山市和滄州市煤炭業和化工業相對發達,可以借助當地獨特的港口區位條件,充分發揮港口物流的貿易作用,將各類重型產品運往全國和世界各地,進一步促進省的貿易和物流產業的增長。
3.2.2促進區域間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層次
合理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省第三產業發展。因目前我省乃至全國持續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其中服務業的發展。物流作為發展服務業的重要一環,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挖掘現階段省的產業結構,將冗余和發展較為滯后的產業進行整合優化,發揮我省優勢產業的良性帶動作用,促進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積極鼓勵唐山市、滄州市等擁有優勢產業的城市尋求與省內其他城市的經濟合作,以強化彼此間的經濟聯系,以物流產業為樞紐促進省內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差異化協調發展,推動物流產業鏈的形成。
3.2.3加快物流產業的信息化發展,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的網絡效應
一體化的信息平臺建設有助于實現物流領域的信息共享,是物流產業設備共享、資源共享的前提條件,借助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省物流產業一體化信息平臺,能夠實現省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因物流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既承接著上游的供應商,又承接著下游的消費者或者其他企業,物流具有促進產業間渠道共享和流動的優勢。借助大數據平臺對獲取的大量數據進行處理,可以進一步分析出物流產業的現狀和劣勢,實現物流信息平臺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效銜接,確保物流過程中的信息可追溯、數據可監控,并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增加對物流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城市的資金投人和信息建設,不斷提升區域間物流產業的競合能力與發展水平,促進物流產業給當地經濟帶來更多的溢出效應。
參考文獻:
[1]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省加快建設物流強省行動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EB/OL].(2023-03-03)[2024-04-21].http://hebfb.apps.hebei.com.cn/hebfb/index.php/home/essay/read/id/6068.html.
[2]省統計局.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0L].(2024-03-01)[2024-04-21].htps://ww.hebei.gov.cn/columns/3bbf017c-0e27-4cac-88c0-c5cac90ecd73/202403/06/c5cd8698-2ec9-40d5-9a4b-5f4128266b0d.html.
[3]LIUSijing,HENannan,CAOXindan,etal.Logisticsclusteranditsfuturedevelopment:Acomprehensiveresearchreview[J/OL].TransporationResearchPartE:LogisticsandTansportationReview0,168.22-0-05].hps:/oi.og/10016/j.tre.2022.102974.
[4]RIVERAL,HEFFIY,WELSCHR.LogisticsaglomerationintheUS[J].TansortationResearchPartA:Policyandactice,2014,59:222-38.
[5]耿立艷,趙璿,張占福.京津冀物流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關系研究[J].物流技術,2023,42(3):34-37,122.
[6]王健,林雙嬌,物流產業集聚對碳排放跨區域轉移的作用機制[J].中國環境科學,2021,41(7):3441-3452.
[7]楊博,王征兵.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甘肅省農產品物流網絡構建研究——基于物流引力模型解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5(6):92-100.
[8]張可云,楊孟禹.國外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回顧、進展與述評[J].產經評論,2016,7(1):5-21.
[9]DABLANC L,RAKOTONARIVO D.The impactsof logistics sprawl:Howdoesthe location of parcel transport terminalsaffecttheenergyeffciencyofgoods’movementsinParisandwhatcanwedoaboutit?[J].ProcediaSocialBehavioralScience,2010(3):6087-6096.
[10]BOWENJTJr.Movingplaces:ThegeographyofwarehousingintheU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8,16:379-387.
[11]HESSEMODRIGUEJ-P.hetransportgeographyoflogisticsandfreightdistribution[J].JournalofTransportGeogaphy2004,12(3):171-184.
[12]趙芮,丁志偉.基于流空間視角的中原城市群物流網絡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41(4):71-77.
[13]何美玲,蒲俊,安勇峰.江蘇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構建[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2(6):678-684.
[14]謝聰,張靜文,王強.基于引力模型的區域物流空間聯系及其網絡結構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3):77-85.
[15]戴平生.區位基尼系數的計算、性質及其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32(7):149-161.
[16]于強.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制造業的產業轉移——基于區位熵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1):70-78.
[17]王迪,仲格吉,張影,等.空間自相關性對冬小麥種植面積空間抽樣效率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21,37(3):188-197.
[18]朱文娟.福建省物流產業集聚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3,45(3):1-5.
[19]李艷偉,陳容.京津冀物流產業集聚演化及空間差異分析[J].鐵道運輸與經濟,2022,44(12):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