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12.033
Abstract:Taking thefreshagricultural productsuplychainunderthefront warehousemodelastheresearchobject,thisstudy identifiesriskfactorsafectingthesupplychainandestablishesariskassessmentindexsystem,whichincudes5primarydicators and14secondaryindicators.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isappliedtodeterminetheweightsofeachriskfactorandafuzy 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isemployedtoasss theoverallsupplychainrisk.Corespondingriskpreventionrecomedatios areproposed.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overallrisklevelofthfreshagriculturalproductsuplychainunderthefrontwareouse modeltendstoerelativelyhighwithdtributionskrankingtheighest,folowedbystoragerisksupplyisftersaesserice risk,and operational risk.
Key words:freshagriculturalproduct supplychain;front warehousemode;fuzzcomprehensiveevaluation;supplychainrisk;risk assessment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傳統飲食產品已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新鮮且健康的生鮮農產品逐漸成為消費者的青睞。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性、季節性等特征,且受供需關系、物流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使得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面臨眾多挑戰,因而,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徐娟等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突發風險進行了分類,基于貝葉斯網絡構建了突發風險評估模型。孫海雯等運用ISM模型研究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各因素間的關系及對供應鏈風險的影響程度,指出生鮮農產品貨損成本、生鮮農產品配送路徑和市場競爭是主要風險因素。Yan et al3、何靜等、楊懷珍等5分別研究了物聯網環境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周繼祥等針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環節中的采購風險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需求風險影響最大。宋聰7分析了社區團購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基于SCOR模型對社區團購背景下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風險進行了識別,提出了風險控制策略。鄒筱等[8提出了改進的SCOR模型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模型,識別了19個風險源,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風險進行了評估。Abadi et al.9提出了一個降低易腐食品供應鏈風險的模型,使用模糊最佳-最壞方法對確定的策略進行了優先排序。徐仰杰![0]以DC企業前置倉模式為研究對象,基于SCOR模型對風險進行識別,運用灰色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生鮮電商企業供應鏈風險進行了評估。
目前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主要是從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探討,多數文獻針對傳統物流模式,而對前置倉這一新型物流配送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的研究極少。因此,本文基于前置倉模式視角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進行研究,對風險因素進行識別,構建風險評估模型,以期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控提供參考,提高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1前置倉模式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1.1前置倉模式定義
生鮮農產品主要包括瓜果蔬菜、禽蛋魚肉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消費者對這類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多,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和時效性要求非常高,需在一定時間內送至消費者手中,否則生鮮農產品價值將會大受影響,消費者體驗也會降低。因此,為滿足消費者對物流時效的需求,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前置倉模式在近些年來逐漸興起,成為生鮮電商的一種物流倉配模式,在生鮮電商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前置倉模式是在城市遠郊物流中心的基礎上,設立眾多小型分布式倉庫,商品通過小型分布式倉庫進行倉儲、配送,實現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響應[-]。這種模式不僅縮短了配送時間,提高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而且通過精準的需求預測和庫存管理,有效降低了生鮮農產品的損耗率。
1.2風險因素識別
在相關文獻研究和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從供應風險、倉儲風險、運營風險、配送風險和售后服務風險等方面,對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進行識別和分析。
1.2.1 供應風險
在生鮮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農藥等措施會運用到農產品的種植加工當中,給生鮮農產品的安全性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生鮮農產品受地域因素、季節因素、自然災害因素等影響,市場波動較大,很難對生鮮農產品需求進行準確預測。這些風險因素都會影響到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的穩定性,風險指標主要包含如下。第一,需求預測風險。前置倉模式下市場需求預測主要來自平臺端對市場消費數據的收集,以及生鮮農產品種植戶和合作商的穩定性,生鮮農產品易受自然災害、經濟環境、消費者需求的影響,需求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可能導致供應鏈供應出現較大問題。第二,供應商合作風險。供應商是否合適、合作關系好壞、頻繁更換,對生鮮農產品供應產生重要影響。第三,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生鮮農產品在種植生產過程中為防治病蟲、提高產量,往往使用大量農藥、激素等,農藥表面殘留超標等對人身體健康造成很大損害,對農產品市場穩定構成威脅。
1.2.2 倉儲風險
消費者對于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安全性要求較高,因而在倉儲環節需要保證溫度、濕度等適宜,合理進行庫存管理,以降低生鮮農產品的損耗,保障其良好的品質。前置倉模式作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一種新的物流配送模式,其響應速度在滿足消費者期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風險指標主要包含如下。第一,冷鏈技術風險。生鮮農產品對環境要求較高,適宜的溫度、濕度能保障其新鮮度和良好的品質,倘若在運輸存儲過程中冷鏈技術不能保障,則會影響生鮮農產品的品質,降低其存儲時長。第二,產品損耗風險。生鮮農產品易腐爛、不易保存,產品損耗將提高企業經營成本。第三,前置倉響應風險。前置倉內部商品備貨是否充足、訂單分揀速度快慢,對前置倉的響應速度產生直接影響,前置倉響應延遲將使生鮮農產品新鮮度降低,降低客戶的消費體驗。
1.2.3運營風險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對倉儲、配送等環節要求相比于一般產品而言要求更加嚴格,因而對人員的素質要求、管理能力以及生鮮電商平臺有了更高的要求。風險指標主要包含如下。第一,人員管理風險。人員素質能力、管理理念陳舊、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容易造成產品損耗率提升。第二,平臺穩定風險。生鮮電商平臺作為前置倉模式下消費者下單的主要途徑,其系統的穩定性尤其重要,倘若短時間內訂單激增,可能造成平臺系統堵塞、響應不及時,甚至導致平臺系統癱瘓,企業無法及時處理訂單。第三,市場競爭風險。生鮮農產品作為提升消費者生活品質的必需品,市場競爭激烈,受價格競爭、市場需求影響較大。
1.2.4配送風險
完善的配送流程能夠保證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使生鮮農產品能及時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同時也能降低生鮮農產品在倉儲運輸環節造成的損壞變質,減少農產品損耗和企業經濟損失。風險指標主要包含如下。第一,交貨延遲風險。交貨延遲可能由于外界惡劣天氣、交通狀況和商品供應不足等因素影響,導致配送不及時,降低消費者體驗感,造成供應鏈經濟損失。第二,前置倉規劃合理性風險。前置倉服務覆蓋范圍有限,需要綜合考慮消費者需求、覆蓋的人群數量、交通路線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合理規劃前置倉分布,以提升產品配送效率。第三,惡化損壞風險。生鮮農產品從采購基地配送到各個倉儲中心及前置倉各個節點中,受溫度、濕度、途中顛簸等外界因素影響,會使得鮮活度下降、品質降低,甚至發生腐爛等,使得產品損耗率較高,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1.2.5 售后服務風險
售后服務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措施,生鮮農產品因其自身特點,退貨問題也一直存在。售后服務處理不當,可能造成一定的輿論風險,從而降低消費者對于企業產品的信任程度,致使企業信譽受損、產品銷量出現下滑。風險指標主要包含如下。第一,退貨產品處理風險。生鮮農產品本身“易腐敗、不易保存”,在退貨后經物流反復運輸,其產品損耗會大幅提高,造成企業經營成本提升。第二,負面評價風險。消費者在退貨過程中可能會表達不滿情緒,對產品和企業進行負面評價,成為他人決策時的參考依據,進而對企業品牌和聲譽造成負面效果,對企業未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3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從供應風險、倉儲風險、運營風險、配送風險和售后服務風險等方面對供應鏈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共識別風險因素14個。在此基礎上構建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2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
2.1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
2.1.1 構建判斷矩陣
為 n 個元素的判斷矩陣,即 Ai(aij)n , aij 表示 Xi 相對于 Xj 的重要性,標度含義如表2所示。


2.1.2計算權重向量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 λmax 及其所對應的特征向量 p ,再對特征向量進行規范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分配向量 wi°
2.1.3一致性檢驗
計算一致性比率 CR=CI/RI ,其中
, n 為判斷矩陣的維數,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若 CRlt;0.1 ,則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通過一致性檢驗, wi 即為各指標的權重大小,否則,需重新調整判斷矩陣,使之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2.1.4確定權重
采取專家意見法邀請專家打分,得出各指標的比較矩陣,如表3一8所示。






經計算,總體指標A的CR值為0.0442,通過一致性檢驗。各指標具體結果如表9所示,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2.2模糊綜合評價
2.2.1建立評語集
評價結果分為五個等級, V= {很低,低,一般,較高,高},對應分值為20,40,60,80,100,分值越大,風險越大。邀請專家根據評語集V進行評價,得到各因素對評語等級的隸屬度。
得出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評價矩陣分別如下。

2.2.2 各級指標評價供應風險A1對應的模糊綜合評價集如下。
風險指標得分如下。
[20] 40 S=R×V=(0.1473 0.226 0.2376 0.3006 0.0894)× 60 =59.2 80 [100]
分別計算其他一級指標,具體結果如表10所示。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由以上計算結果可知,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總分為65.3分,分值介于一般與較高之間。從一級指標來看,本研究下前置倉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五大風險中,配送風險gt;倉儲風險 gt; 供應風險gt;售后服務風險gt;運營風險,表明配送風險最高,而運營風險最低。從二級指標來看,供應風險中的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倉儲風險中的冷鏈技術風險,運營風險中的人員管理風險,配送風險中的前置倉規劃合理性風險,售后服務風險中的退貨產品處理風險,所占權重較高,比其他指標帶來的風險更大,在管理中更加需要關注。
3.2建議
第一,加強冷鏈運輸體系建設,合理規劃布局前置倉。生鮮農產品對于時效性要求非常高,企業要完善冷鏈基礎設施,加大冷鏈資金投人,提升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倉儲配送環節所造成的產品損失,保障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合理規劃布局前置倉,企業需在大量實際調研基礎上,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前置倉服務范圍、交通路線、消費群體構成及居民消費能力等因素綜合考量,科學地進行前置倉選址。
第二,科學選擇供應商,提升生鮮農產品質量??茖W選擇供應商是提升生鮮農產品質量的關鍵,企業要綜合考察評估供應商的質量管控體系和冷鏈物流能力,建立供應商動態評價機制,對不符合要求的供應商及時淘汰更換,維護好與優質供應商的長期合作關系。
第三,注重員工知識技能培訓,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加強對員工的崗前培訓,使員工熟知并掌握各類生鮮產品的保鮮、儲存條件等知識技能,提升員工與客戶之間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定期組織培訓,全方位增強員工服務能力,降低運營管理不當造成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徐娟,章德賓.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突發事件風險的評估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2(12):41-43.
[2]孫海雯,魏娟.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識別與評估——基于ISM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23(2):45-48.
[3]YANBo,WANGXinni,SHIPing.Riskassssentcontrolagriculturalsuplychainsunder InternetThings[J].Agrekon, 2017,56(1):1-12.
[4]何靜,楊翼.物聯網環境下的乳制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乳品工業,2019,47(2):43-47.
[5]楊懷珍,胡葛君.基于事故樹與貝葉斯網絡的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估[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5):304-310.
[6]周繼祥,王勇,邱晗光.部分信息下生鮮農產品采購外包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7):122-131.
[7]宋聰.社區團購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識別與控制[J].物流科技,2023,46(22):135-137.
[8]鄒筱,王天嬌,張偉.基于改進的SCOR模型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評價——以“農超對接”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1,38(11):17-27.
[9]ABADIYTH,DARESTANISA.Evaluationsustainablesuplychainrisk:EvidencefromtheIranianfodindustry[J].Journal Science Policy Management,2023,14(1):127-156.
[10]徐仰杰.前置倉模式下DC生鮮電商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24.
[11]張春玲,賈淼森.新零售背景下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21(10):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