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網絡圈層化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日益凸顯。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根據興趣、愛好等多元因素,構建起電競圈、漢服圈等豐富多樣的興趣圈層。這些圈層交流活躍,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當前,網絡圈層化的興起對高校思政教育范式產生強烈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形成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準化實施機制”[2]。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守正創新做出頂層設計和制度謀劃。由此,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的理念與實踐應運而生,并為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一、網絡圈層化和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的學理辨析
(一)網絡圈層化:群體分化與文化重構
“圈層”一詞源自人文地理學科的圈層結構理論,主要指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城市為中心,呈圈層化向外延伸[3]。而圈層化,表達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動態發展過程[4]。網絡圈層化作為網絡社會的獨特景觀,指用戶基于多種因素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相對封閉且具有獨特文化的群體聚合現象,其顯著特征包括封閉性、興趣導向性和動態流動性。封閉性指圈層內部交流頻繁,信息傳播具有高度針對性,而圈層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壁壘;興趣導向性是其關鍵特征之一,指用戶基于興趣愛好加入圈層,開展圈層活動;動態流動性指用戶因興趣或需求的變化在不同圈層之間流動,圈層邊界較為模糊。此外,技術因素在網絡圈層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算法推薦技術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度分析,精準推送符合用戶興趣的信息,從而加速同類用戶的聚集。網絡社交則為圈層的形成提供便利條件,使用戶通過社交媒體群組和興趣社區輕松找到志同道合之人。
網絡圈層化深刻改變青年文化的傳播模式,打破傳統媒體時代的傳播限制,使青年文化借助網絡平臺迅速傳播,其中二次元文化的廣泛傳播便是證明。它促進青年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促使不同興趣的青年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圈層,豐富青年文化的生態系統。然而,網絡圈層化也加劇圈層區隔,導致信息壁壘和文化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年的文化視野與思維拓展。
(二)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精準供給與范式轉型
“分眾”一詞是阿爾文·托夫勒于1970年在《未來的沖擊》中提出的。分眾化指傳播者根據用戶需求的差異性,向特定用戶或用戶群體提供差異性的信息與服務。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是教育主體根據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年齡特征等不同分類指標精準劃分用戶群體,進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差異化、特色化的教育資源滿足不同類型群體的深層次、多樣化需求,塑造教育客體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的實踐活動[5]。基于此,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核心內容如下:其一,核心目標是提升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對學生群體進行細致劃分,制訂契合不同群體特點的教育方案,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與接受度;其二,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分眾化教育模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助力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其三,重要前提是對學生進行精準畫像,根據學生的年級、專業、性別、興趣愛好、成長背景等多維度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群體,以深入了解每個細分群體的思想特點、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其四,關鍵要求是定制化教育內容,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專門的思政教育內容。可見,在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能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對提高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適應性具有重要的意義[6]。
二、網絡圈層化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的互動邏輯
(一)技術賦能:算法推薦與教育資源的有效適配
算法推薦技術具有數字化、體系化、自動化、大眾化、生活化、精準化的特點[7],在網絡圈層生態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抖音短視頻平臺借助對用戶瀏覽、點贊、評論等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精準推送契合個體興趣的短視頻內容,促使相對穩定的興趣圈層得以形成;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依據用戶的購買歷史、瀏覽記錄等數據,實現商品的個性化推薦。
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范疇,算法推薦技術則為分眾化實踐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高校通過構建全面且完善的學生信息數據庫,運用算法模型對學生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構建精準畫像,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思政教育內容的精準推送。例如,高校可以以學科類別劃分,面向理工科學生精準推送與科技倫理、科研精神相關的教育資源,以契合其專業發展需求;面向文史類學生推送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內容,滿足其學科素養提升的訴求。
(二)需求驅動:學生群體多元價值訴求的積極回應
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形成的圈層呈現顯著的多元價值取向特征,深刻影響著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發展的方向,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尤為明顯。具體而言:在教育內容層面,學生群體的多元價值訴求促使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發展需求,將社會熱點問題、職業發展規劃、就業價值觀念、應用技能教育等納入教學范疇,增強教育內容的現實關照性;在教育形式方面,學生群體的多元價值訴求推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轉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與創新性,開展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實際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三)雙向建構:圈層文化與思政話語的互文性闡釋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拼接而成的,每一個文本都與其他文本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不存在孤立的、自足的文本。也就是說,文本的意義不僅存在于自身的語言符號系統,還存在于它與其他文本的關系網絡。在網絡圈層化和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實踐的討論范疇內,圈層文化對思政話語的傳播具有復雜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圈層化以其生動鮮活的語言風格、創新多元的傳播方式,有效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拓寬思政話語的傳播渠道與覆蓋范圍。另一方面,圈層文化的封閉性特征可能導致信息流通不暢,使部分不良價值觀在圈層內滋生蔓延,對思政話語的傳播形成阻礙。
顯然,思政話語在引導與整合圈層文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為圈層文化注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圈層成員樹立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有力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同時,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實踐可以通過積極整合圈層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將其融入工作內容,推動不同圈層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的現實困境
【一)認知偏差:理念沖突對教育革新的阻滯
1.傳統思政教育理念的慣性制約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呈現“大水漫灌”式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視教育內容與方法的一致性。在網絡圈層化日益顯著的當下,這一傳統理念的固有弊端在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實踐中愈發凸顯。現今大學生在興趣愛好、價值取向以及學習需求等方面呈現高度的多元化與個性化特征,不同網絡圈層學生的需求更是存在較大差別。這就導致傳統思政教育理念難以契合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使教育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嚴重脫節,削弱教育效果。
2.網絡圈層化及分眾化教育的認知欠缺
部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網絡圈層化現象的理解浮于表面,未能充分把握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心理。在網絡圈層的形成機制、結構特征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部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認知較為模糊,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難以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與行為規律,即使察覺到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不同圈層,但對圈層內部的交流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規范等缺乏深入探究,無法有效融入學生圈層。
(二)資源困境:供給矛盾對教育實效的制約
1.教育資源供需失衡
在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在資源數量、質量及種類等方面均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在資源數量方面,盡管高校在思政教育資源建設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但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以及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其教育資源仍顯匱乏;在資源質量方面,部分網絡思政教育資源僅是傳統教材內容被簡單照搬至網絡平臺,缺乏對時代熱點、學生需求的關注與回應,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效性不足;在資源種類方面,由于不同網絡圈層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背景及價值取向存在顯著差異,對思政教育資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而高校現有的思政教育資源種類相對單一,無法充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2.優質分眾化教育資源短缺
高校在開發有針對性的網絡思政教育資源方面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專業適配性強的優質網絡育人資源匱乏的現狀。例如,目前高校學生的運動圈層目前缺乏將體育精神與網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優質資源,現有資源對體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難以滿足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個性化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前述的資源投入不足,高校對網絡思政教育資源開發的針對性不強,缺乏對學生需求的深入調研,難以精準對接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開發的資源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可與廣泛應用。
(三)話語失語:主流與圈層文化對話的困境
1.主流思政話語與圈層文化的差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主流思政話語具有權威性、嚴肅性與規范性的特點,其語言表達嚴謹,注重邏輯論證與理論闡述,旨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而圈層文化的語言風格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大量融入網絡流行語、表情包等元素,具有較強的娛樂性、情感性。圈層文化的傳播依托網絡,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快速傳播,注重傳播過程中的互動性與即時性,使得主流思政話語在進入網絡圈層時面臨諸多障礙,難以與圈層文化實現有效對接與高度融合。
2.思政教育者話語能力欠缺
部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難以適應網絡圈層文化的發展變化,對圈層文化中的語言符號、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缺乏深入了解,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難以把握學生的興趣點與關注點,無法有效融入學生的網絡圈層。在運用話語進行網絡思政教育時,部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習慣沿用傳統的刻板話語體系,缺乏生動性與具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新媒體教學環境下未能充分把握新媒體語言的特點與傳播規律,使教學方式較單一,互動性不足。
四、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的實踐進路
(一)理念改革:構建“穿透式”教育生態
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網絡圈層化的復雜格局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深度嵌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個性差異,不同網絡圈層的學生在興趣偏好、價值觀念以及學習需求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征。為精準把握這些差異,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方法,廣泛收集學生相關信息,并借助智慧思政工具,依據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經歷、專長特長、學業成績、體測成績、心理健康狀況等多元數據進行精準分組,在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實踐中積極采用互動方式,主動引入探究式,引導學生踴躍參與話題討論、熱點剖析以及點評反饋等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同時,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反饋意見,以此為依據動態調整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與方法,確保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活動契合學生實際需求。
2.打破圈層壁壘,推動多元交流
高校應搭建跨圈層的交流互動平臺,并組織形式多樣的跨圈層活動,諸如跨圈層文化節、跨圈層志愿服務等線上活動,以此促進不同圈層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并加強不同圈層學生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間的溝通互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主動融入學生網絡圈層,深入了解圈層文化特質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借助社交媒體、網絡學習平臺等數字化渠道與學生建立常態化聯系,積極吸納不同圈層學生參與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的創作與傳播過程,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感與價值認同感。
(二)技術改進:打造智慧化分眾傳播矩陣
1.借助大數據技術精準洞察學生需求
大數據技術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提供了精準分析學生需求的有力支撐。高校應整合教務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網絡學習平臺以及社交媒體等多源數據,構建全面、系統的學生信息數據庫,并運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數據分析技術,深度挖掘學生的興趣偏好、學習需求以及價值取向等數據,發現數據中的潛在模式與規律,對學生數據進行分類與預測,為提供個性化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奠定基礎。
2.依托融媒體平臺拓展傳播渠道
融媒體平臺已成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關鍵陣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易班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傳播思政教育內容,如發布深度解讀文章、趣味短視頻等,并開展思政知識線上競賽活動。同時,高校也應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營管理,組建專業團隊負責內容策劃、制作、發布以及互動管理等工作,對內容、形式等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度。
(三)內容改造:產出圈層適配性教育產品
1.結合圈層文化特性創新教育內容
高校應緊密結合圈層文化特點進行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并有機融入主流價值觀。例如,在電競圈層,高校可以深入挖掘電競比賽中的團隊協作、拼搏進取等元素,與主流價值觀深度融合,通過明星電競選手的事例引導鼓勵大學生學習奮斗精神和樹立團隊協作意識;針對二次元圈層,將二次元文化元素與主流價值觀相結合,依托學科專業特色、學科競賽優勢、校情校史特點打造專屬的二次元網絡文化產品;在運動圈層,圍繞運動理念開展主題思政教育活動,通過推出“榜樣力量”“體育先鋒”等運動健兒網絡評比活動,引導學生學習榜樣。
2.鼓勵學生參與教育內容創作
高校鼓勵學生參與思政教育內容創作,將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認同感與參與度。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和熱點事件組織思政教育內容創作大賽,設置短視頻創作、微電影制作、微書評創作、微影評創作等項目,邀請專業教師、媒體工作者等擔任評委,從思政教育視角和創作技巧層面提供專業指導,引導學生參與創作,使學生提高對網絡思政教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五、結語
分眾化是精準化的基礎和前提。在網絡圈層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實踐應建立在深刻把握網絡圈層化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的本質、特點及相互作用邏輯的基礎上。面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實踐中存在的認知局限、資源調配難題以及話語溝通不暢等現實挑戰,高校應積極革新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借助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積極構建智能化分眾傳播體系并鼓勵學生參與創作,促進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分眾化朝著多元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遵循教育規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的前提下,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劉云山講話王岐山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魏明,張志敏.網絡“圈層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眾化與精準化策略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25(01):119-124.
[4]羅琳.青年網絡“圈層化”的時代特征、生成機制與風險防控[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03):75-83.[5」宮長瑞,張乃亮.數字時代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的機理與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09):112-120.
[6]周家雅.構建網絡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實施機制探究[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4(05):61-68.
[7]陸鵬,韋曼莉.算法推薦技術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邏輯機理與實踐進路[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5(02):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