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以跨學科高水平團隊為依托,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加強資源供給和政策支持,建設交叉學科發展第一方陣”[1]。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學科發展的時代特征[2]。隨著“雙一流”建設目標的提出,國內高校紛紛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專業核心課程,組建跨學科專業等[3],教學生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應圍繞知識服務和教學支持,整合資源、優化服務,以滿足師生跨學科融合的需求。
教材教參包含但不限于教材、參考書、教學視頻、教輔資料等,按載體形態可劃分為紙本資源和電子資源。高校圖書館在開展教材教參服務時,會深度整合館藏資源和教務部門的教學信息,建立紙電一體一站式教材教參平臺,為師生提供資源服務[4],以支持教學活動。筆者通過網絡調研、郵件及電話咨詢等方式,調研國內13所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建設現狀,探索跨學科融合背景下平臺改進對策,為高校圖書館開展教材教參服務提供借鑒。
一、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資源建設現狀調研
(一)調研及分析過程
本研究選取13所有教材教參平臺的高校圖書館,通過網絡調研了解平臺的架構設計與服務內容,搜集館藏布局、讀者反饋等信息,了解平臺資源組織及服務情況;受IP訪問限制,對無法直接訪問的平臺,通過郵件和電話咨詢,調研平臺的資源組織、訪問、獲取方式、版權保護措施及用戶體驗等內容。
通過調研,11所高校圖書館獨立建立的教材教參平臺均對接教務系統并配套圖書館購買的電子資源,圖書館官網首頁設有教材教參平臺訪問入口;另外2所未建立獨立平臺的高校通過對接教參數據庫,開展教材教參服務(如表1所示)。

紙本資源與電子資源服務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本研究按紙本資源及電子資源兩種主流資源形態,分析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建設情況。
(二)紙本資源服務
1.設立紙本館藏專區
紙本館藏專區分為學生類型專藏及主題專藏。學生類型專藏是按學生的培養階段分類,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設置“本科生教參”和“博士生主文獻”專藏;主題專藏是按學科或課程內容等分類,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法律圖書館、經管圖書館設立教學參考書專架。按照專藏的設立周期,紙本館藏專區分為固定專藏和動態專藏,固定專藏將教材教參長期存放在某區域供讀者借閱,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在逸夫樓設立教學參考書專架,集中存放部分教師指定的教材教參;動態專藏則常態化調整專藏,如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學期為單位,將授課教師指定的教材教參集中存放于通識參閱廳。
2.獲取紙本館藏信息
部分圖書館的教材教參平臺提供紙本館藏獲取服務,讀者通過搜索課程名稱或教材教參名稱可獲取館藏信息。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教參平臺專設“教參借閱臺”,讀者通過搜索授課人、授課號碼及名稱,可獲取對應紙本館藏。但部分圖書館的教材教參平臺未能有效維護紙本館藏資源,且更新滯后,甚至出現查詢結果空白等情況,讀者要想查找紙本教材教參,仍須通過館藏信息查詢入口檢索獲取。
(三)電子資源服務
結合調研結果,文章從資源層、獲取層及使用層三個視角,分析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服務的開展情況。
1.資源層:平臺資源建設及更新
高校圖書館在搭建教材教參平臺時多面向任課教師和學生征集需求,匹配相應課程資源,且在一定周期內更新,以增強用戶黏性。
第一,高校圖書館與學校教務系統對接,基于全校的課程信息及配套教材教參,搭建教材教參平臺的組織框架。第二,高校圖書館向全校師生征集教材教參資料需求,補充平臺資源,根據不同群體設置不同權限:對教師群體,任課教師可向圖書館申請將館藏圖書作為課程教參資料,圖書館上傳該圖書作為課程教參資料,當圖書館無相關資源,任課教師可向圖書館薦購,此外,其還可自主上傳文檔或網絡資源;對學生群體,若發現平臺無其所需的教參資源,其可添加自有參考資料,與其他同學共享。
2.獲取層:平臺資源訪問路徑
進入教材教參平臺的路徑、層級設計的清晰度和便利性,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讀者可在大部分圖書館官網首頁主菜單的“學習服務”或“教學支持”模塊下找到教材教參平臺訪問入口,對未建立教材教參平臺的圖書館,讀者可通過官網“資源”模塊下的“數據庫導航”中找到教參數據庫。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的教材教參平臺,讀者須經過三個層級實現平臺訪問,只有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及北京大學等幾所高校的圖書館可在官網首頁找到訪問入口。從調研結果來看,13所高校圖書館都為讀者提供了兩種以上遠程獲取方式。
3.使用層:選用閱讀器提升閱讀體驗
為適應學生的閱讀習慣,縮小紙本教參和數字教參使用體驗差距,高校圖書館在選用閱讀器時,應綜合考慮添加標簽、隨手筆記、實時翻譯等輔助功能。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均選用方正Apabi閱讀器,該閱讀器具備做標簽、寫筆記、翻譯和拷貝文字等功能,讀者使用較為方便。
二、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發展局限
(一)平臺銜接亟待加強
諸多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與學校評教系統、雨課堂、Blackboard等教學輔助平臺之間的聯動停留在資源供給層面,未能有效嵌入教學全過程,難以實現從教學準備、課堂實施到課后復盤的無縫協同。此外,高校各院系在教學內容、課程設計與資源使用習慣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教材教參平臺未能建立基于教學大綱、課程計劃和用戶畫像的智能推薦機制,難以精準響應師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二)資源整合有待強化
諸多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資源類型較為單一,未能全面覆蓋期刊論文、教學視頻、講義、試題等多元化教學資源,無法契合當前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的演變。部分平臺對新型數字化教學內容的整合相對滯后,尚未構建統一的整合標準與關聯機制,難以實現一站式教學支撐。同時,部分平臺缺乏面向融合課程與模塊化教學的知識聯動體系,無法滿足跨領域課程建設對多學科資源融合與知識拓展的需求。
(三)資源更新相對滯后
部分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未能根據學科發展動態與課程實際開設情況及時調整和補充資源,導致部分課程在平臺上無對應教材或參考資料,新興交叉學科的教材教參資源更新滯后問題尤為突出,難以滿足前沿課程對知識更新的需求。部分平臺尚未建立起基于教材選用行為與課程反饋的動態響應機制,資源更新依賴人工申報與管理部門的協同。
(四)用戶體驗存在差異
部分平臺將資源限制在特定系統或應用內,缺乏對多終端、多平臺環境的適配支持,影響用戶學習的連貫性與便利性。同時,部分平臺尚未建立資源使用評價與反饋機制,用戶對資源質量、適用性的意見無法傳達,圖書館難以基于用戶數據優化平臺資源建設與服務策略。
三、跨學科融合對教材教參平臺提出新要求
作為信息資源中心,高校圖書館在學科交叉融合環境中應找準定位,從館藏資源、信息檢索、學科服務等方面支持跨學科研究和教育[5],成為支撐教學創新的核心基礎設施,以滿足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需求。
(一)資源品質更優化
就資源類型而言,部分高校圖書館在開展教材教參資源建設時,除通過購買Itext(愛教材)、Cambridge電子教材等數據庫補充教材教參資源,還整合了教學視頻、開放課程鏈接等。部分高校圖書館還支持讀者上傳視頻資源至教材教參平臺。跨學科融合還要求教材教參平臺開發學科資源,以傳統學科為基底,開展概念移植、理論滲透、方法互補、功能融合等活動[6]。
就資源質量而言,高校圖書館須制訂行之有效的資源篩選規則,如挑選教育部規劃教材、精品教材以及學科帶頭人撰寫的教材教參等,并配合使用流暢的閱讀器,在保證資源品質的同時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
就資源更新速度而言,隨著交叉學科前沿知識迅速更新,跨學科的互動融合不斷加快,高校圖書館須及時更新平臺資源。其要通過分析預測跨學科發展方向,提前布局并更新資源,以確保讀者能在平臺上獲取最新的學科資源。
(二)嵌入教學全過程
跨學科融合背景下,在教材教參平臺建設過程中,高校圖書館要拓展資源使用的廣度和深度,充分分析教學活動,發揮館員主觀能動性,將資源和服務嵌入課程設計、課程講授、作業輔導、考試支持及課程反饋等教學全過程[7]。
以教學全過程為線索,在課程設計階段,高校圖書館可提供課程相關閱讀清單供教師參考,教師也可向教材教參平臺上傳課程目錄,圖書館根據課程目錄和閱讀清單從館藏中匹配相應資源;在課程講授和作業輔導階段,高校圖書館可開放教材教參資源上傳入口,師生可根據教學進度,有效補充教材教參資源;在考試支持階段,高校圖書館應加大對數字教材教參的宣傳推廣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在課程反饋階段,高校圖書館應銜接評教系統,收集師生的使用體驗數據,進一步完善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
四、跨學科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教材教參平臺建設舉措
(一)提供紙電并重一站式服務,打造復合開放學習空間
隨著電子教參服務的興起,教材教參平臺憑借其強大的多模塊集成功能,有效整合師資管理、教學信息、資源管理等功能,實現師生、資源、館員等多主體交互[8],成為高校圖書館教參服務的建設重心。讀者對電子資源使用熱情的持續高漲,并不代表紙本資源已失去價值。紙本教材教參憑借穩定性強、閱讀體驗好、適合線下研討的優勢,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圖書館應堅持紙電并重的發展理念,重視線下教材專區與實體空間的重構與利用。
對教材教參平臺的建設,高校圖書館應致力于打造紙電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體系,以促進資源整合,拓展平臺集成功能。在保障紙本教材教參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應同步采購電子資源,構建內容全面、結構多元的數字資源體系。高校圖書館應整合資源訪問入口,打通物理館藏與數字服務之間的通道,為用戶提供統一檢索、一鍵訪問、一體借閱的服務體驗,真正實現“找教材只用一個平臺”。同時,高校圖書館應采用“空間即服務”理念,將教材教參服務嵌入復合型學習空間設計中,推動線下書庫、閱覽區、研修室等物理空間與線上平臺、課程系統的有機融合,構建支持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項目研習等多場景的開放式學習生態,實現從“文獻存取中心”向“教學支持中樞”的轉變。
(二)打通平臺銜接壁壘,優化資源動態管理
為提升教材教參平臺對教學全過程的支撐能力,高校圖書館應加強與教務部門的溝通協作,推動平臺與教務系統、課程中心、教學資源平臺等系統的深度融合,進而及時補充教材教參資源,確保教材教參服務的完整性和針對性。同時,高校圖書館應推動所有課程及資源實現跨專業共享,支持跨學科學習,提升平臺資源的可見性與流通性。在平臺建設中,高校圖書館應以“系統互聯”為核心,優化架構設計,建立數據同步機制,確保課程信息、教師教材選用數據等關鍵信息的自動同步,并分析資源使用數據,實現從“被動上架”向“智能推送”的服務轉型,全面提升資源管理的及時性、精準性和多樣性。
為保障平臺內容持續更新,并提升資源質量,高校圖書館可設立專人專崗負責信息更新工作,確保更新流程規范化;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資源智能識別與自動匹配能力,實現數據的高效融合;完善資源審核機制,對上架資源進行綜合評估;構建讀者評價與反饋閉環,鼓勵用戶就資源質量、使用體驗等提出反饋,以優化平臺服務;加強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出版社、學術機構和數據庫服務商的合作,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協力解決資源更新與匹配過程中的瓶頸問題。
(三)關注學科發展動向,主動開展教學資源服務
隨著新工科、新文科、交叉學科等改革的深入推進,課程設置的彈性與前沿性不斷提升,對教材教參平臺的建設,高校圖書館也必須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融入。高校圖書館應深度參與學校學科發展規劃與課程建設,提前識別教學資源新需求,最大限度地支撐師生的教學與科研活動。
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建立與教研室、課程負責人之間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及時掌握課程調整、新課設立、學科評估等進展,形成“教學一資源一平臺”的閉環聯動,主動參與課程教材遴選、課程資源建設,聯合教師共建主題資源庫或微資源模塊,提升平臺資源結構與內容的針對性。其次,其應結合圖書館的空間與資源,設計契合教學需求的資源整合與服務體系,讓教材教參平臺不僅成為資源的集散地,還成為資源的“生產地\":圍繞課程建設與教學環節,開展嵌入式教學課程服務,推動平臺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利用座談會、問卷調查、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等方式動態掌握用戶需求,實時調整服務策略,為用戶提供更深層次的學術服務。最后,高校圖書館應積極跟蹤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新教材出版、熱點研究成果、教學資源動態,通過采編聯動、館社合作等模式加快平臺內容更新速度。在跨學科教學背景下,對教材教參平臺,高校圖書須構建教材、參考文獻、擴展閱讀、數據集、案例資料等多類教學資源之間的語義關系網絡,基于知識圖譜推動教參平臺向“全過程、全鏈條”式智慧教學服務體系演進。
五、結語
跨學科融合背景下,傳統學科間無形的“疆界”被打破,高校圖書館為支持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勢必要創新交叉學科研究組織形式,加強制度建設保障交叉學科研究組織運行,促進高校形成跨學科、跨界交融的組織文化[9],高校圖書館為支持學科交叉融合,建設適配學科融合的教材教參平臺勢在必行。高校圖書館應立足于學校學科發展戰略,圍繞教學重心,持續加強和優化教材教參平臺建設,使其融入師生教學活動全過程,成為師生缺之不可的教學基礎設施,助力學??鐚W科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22-01-29)[2025-03-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2」韋結余,西桂權.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助力科技強國建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0-13(008).
[3]伍超,邱均平,蘇強.跨學科教育的三重審視[J],浙江社會科學,2020(08):134-139.
[4]胡冉,姜愛蓉.清華大學教參服務系統建設的實踐與創新[J].圖書館學研究,2015(20):64-68.
[5]盛怡瑾,劉雨欣,王寶濟.學科交叉融合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角色定位及服務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21):49-56.
[6]鄭文濤.高等學校交叉學科建設:現實困境與對策選擇[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9(02):20-25.[7」霍建梅.澳大利亞高校圖書館嵌入學習管理系統的教學服務實踐探析:以澳Go8組織高校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2(06):96-101.
[8」黃曉斌,楊敏.世界一流大學圖書館為本科教學服務的做法與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9(07):136-143.
[9]焦磊.高校如何發力交叉學科研究[N].光明日報,2022-05-1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