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人大多有書房,有房便有名。
書房名字的后綴常常是齋、軒、堂、閣、樓、屋、室、舍……在中國文化人的心中,只要躬身入此間,就是進入了另一方世界。我見過一個長輩書房掛的對聯“一腳踏入無我無人境,兩袖盈滿至臻至美風”,說的正是這種情懷。也正因為如此,給書房取名就大有講究。依我看來,無論給書房取什么名字,首先一定要溫暖。
有些溫暖,來自幽默
初到西南聯大的一兩年間,聞一多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治學,從早到晚趴在書桌上。鄭天挺教授勸他說:“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樓呢!”一時間,這話不脛而走,“何妨一下樓”慢慢成了聞一多的書房名,“何妨一下樓主人”成了聞一多的雅號。聞一多對此也頗領情,每次講到這事時,臉上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沈從文年輕時曾住在北京酉西會館,他埋頭讀書的房屋潮濕狹窄,經常散發出霉味,于是便題其為“窄而霉小齋”。無獨有偶,著名的通俗小說家張恨水因為經濟拮據,便租了農民的三間茅屋用來居住和寫作。茅屋頂蓋的是稻草,每逢下雨,滿屋皆漏,張恨水必須趕緊用盆子、水桶接水,因此他幽默地為其取名“待漏齋”。
有些溫暖,源于自得
作家趙麗宏喬遷新居,書房只有四步之長,但他自得其樂,為其起名“四步齋”。上海大學終身教授鄧偉志先生給自己的書房取名“馬虎居”,一是因為他的生肖是馬,妻子的生肖是虎;二是因為他崇尚生活上簡單一點、馬虎一點。
北京大學教授程郁綴公務十分繁忙,他只能利用“三余”時間備課和寫點東西。這“三余”是程先生自創的,即夜晚乃一日之余,雙休日乃一周之余,寒暑假乃學期之余。由此,他戲稱自己的書齋為“三余齋”,并說退休乃人生之余,屆時將書房改名為“四余齋”。
有些溫暖,關乎謙遜
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將書房命名為“龍蟲并雕齋”。他解釋說:“古人有所謂雕龍、雕蟲的說法。在這里,雕龍指專門著作,雕蟲指一般小文章。龍蟲并雕,兩樣都干。”正如書房的名字,王力既有鴻篇巨制的雕龍著作,又有普及性的雕蟲小文。
著名的漢語言文字學家、《詞詮》的編撰者楊樹達先生常說:“小是大的基礎,大是小的發展;多是少的結果,少是多的積蓄。學問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因此,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積微居”。
有些溫暖,關乎堅守
北京大學教授任繼愈先生是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曾任北京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將自己的一間書房命名為“潛齋”,并解釋“要潛下心來讀書、研究學問”。潛下心來的任繼愈為了遠離喧囂,專注學術,給自己立下三條規矩:不過生日,不赴宴請,不出全集。九旬以后,任繼愈的眼疾越來越嚴重,可是為了抓緊時間讀書和寫作,他不聽醫囑,因用眼過度,導致右眼視網膜脫落,幾近失明。可是他并不后悔,把書房名由“潛齋”改為“眼科病房”。
有些溫暖,情牽理想
重慶市北碚區的縉云廣場有一座銅像,這是重慶人民為了紀念梁漱溟所立的。梁漱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研究中國文化,開展鄉村教育建設,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儒家”。1948年,梁漱溟在北碚創辦勉仁文學院,“勉仁”二字正是來自梁漱溟的書房。梁漱溟為書房和學校均取名為“勉仁”,即“勉勵成仁”之意,是根據孔孟之道“取義成仁”等教誨而來的。梁漱溟的理想,往小了說是“仁以立志,奮勉求學”,往大了講是“勤勉強國,仁心濟民”。這小與大之間,蓄積著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坐擁書房三尺地,頂立塵世一方天——真正令人感到溫暖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書人,他們從來不會囿于書房里那點溫度,他們關心的是時代的冷暖!
這冷暖,書卷知道,山河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