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約飯。說起這些年的改變,她說自從過了40歲,就很少參加那種烏泱泱一大群人的飯局了。往往吃不好,還得陪著周圍人聊天,一場飯局下來,從內到外都覺得疲憊。
這些年,或許是年歲增長,有這樣感受的人越來越多,若非婚喪嫁娶這類傳統宴席,身邊也很少有人愿意參加與自己無關緊要的飯局了。畢竟,飯局里的人頭攢動,暖不了心底的孤寂冷清;酒杯清脆的碰撞聲,喚不醒心底的溫柔。
人到中年才明白,社交場合最忌諱的,就是請一大群人吃飯。
0 1
熱鬧的飯局,大都冷清散場
以前讀大學時,我身邊有個很喜歡參加飯局的朋友,經常喝酒到深夜,回到宿舍后難受不已。我們都勸他,這么年輕,別拿身體不當回事,酒能少喝就少喝點。他卻覺得,這是拓寬人脈最好的機會。
那一年,他也的確在學生會中混得風生水起,大三的時候還被評為副主席,可謂出盡了風頭。那一年,他也經常請學弟學妹以及學校里認識的其他朋友吃飯,每次都是一大桌人,氣氛好不熱鬧。但他不知道的是,當年大家之所以接受他的邀約,要么是為了省頓飯錢,要么是覺得別人都去了,自己不去不好意思。并沒有幾個人真正記得他的好,也沒有幾個人愿意真心待他。更諷刺的是,大四的時候學生會換屆,新一批年輕血液涌入,因為要找工作的緣故,他不得不卸掉學生會的職務。
那天過后,他身邊那些曾經高看他一眼的同學,也開始對他不冷不熱起來。而他呢,到頭來才發現,無非是找實習的時候能比別人多那么一兩個機會,但最終能否留下來,靠的還是自己的能力。但那些深夜陪吃陪喝的時間,也恰巧是他最能無憂無慮學習的寶貴時光。
年少時我們總覺得,多一點飯局上的觥籌交錯,就會多一些生活中的冷暖交情,父母也總在告誡我們,多個朋友多條路。可真正經歷過后才知道,飯桌上的推杯換盞,多的是阿諛奉承,很多人逞的只是一時嘴上功夫,所謂的交情,也只局限于當下的酒桌時間。
就像《紅樓夢》里薛寶釵說的:“人多口雜,反倒沒意思。”看似熱鬧的場合,實際上不會有什么交心的關系。成年人的很多飯局,只是表面的逢場作戲,飯局散了,人情也就淡了。
02
飯局,不在飯,而在局
前些天有個話題深入人心,說現代人手機通訊錄里躺著上千個聯系人,可真正能在深夜撥通的不過三兩人。
細想之下的確如此。楊天真曾說過自己的感受:現在超過4人以上吃飯,我基本上是不去的,我覺得浪費時間。這樣的飯局,就跟吃大鍋飯一樣的道理,大家說些不痛不癢的話,根本不會深入人心或者聊些能讓你有所啟發的話題。
當然也有相對正式的飯局,但那些能被引薦著一起吃飯的,背后大都有著利益交換和情分往來。表面看似吃飯喝酒,實際上是一場資源置換,飯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思,也有自己想要達成的目的。
很多時候,飯局上多叫的那幾個人,無非是為了湊數的甲乙丙丁。看似混了個臉熟,但有事真想求人幫忙時,會發現上千人的通訊錄里,靠刷臉根本找不到人。更別說那些動輒十幾人的商務宴請,看起來酒杯碰撞、名片互換,實際上不過是點頭之交、空洞寒暄。
當餐桌擠滿點頭之交,推杯換盞間飄著的都是客套話時,你就會知道,這場飯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可言了。
這樣的飯局,于請客的人而言,既多花了錢,又耗費了心力籌劃。對參加的人來說,既浪費了時間,又沒吃到讓自己可口的食物??此评P系的高質量場所,實則是一種高消耗的無效社交。
03
中年人的宴席,不在酒桌之上
朋友說過一個故事,說他在公司就遇到過一個最沒情商的飯局。約他吃飯的,是個剛入職沒多久的同事,后來才知道,對方不僅約了他,還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邀請了其他幾位同事。結果呢,得知實情后,有人提前推脫了,有人用“到時間再說”來搪塞,還有人還沒進門就借口有事離開了。結果這場飯局無一人實際到場。
他跟我說,現在的時代,很多飯局背后都有目的,不提前互通信息,隨便拉一大桌人吃飯,是很令人反感的事。每個人在外奔波已經夠累了,沒有人會真的缺一頓飯吃。人數太多的飯局,對我們來說,吃也吃不好,聊也聊不開,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花時間去應付了。
看過郭德綱的一段采訪,他說自己現在很少和身邊人來往了,一般情況下約飯局他也不會去。
“那種花天酒地坐一桌子,我受不了?!痹谒壑?,這樣的應酬無非是一種心力的消耗。
哈佛大學有個持續了85年的人生幸福研究,這場研究顯示:人到中年,朋友并非越多越好。擁有3—5位密友的中年人,晚年健康水平比社交廣泛者高出37%。
這讓我想起汪曾祺筆下的小酒館,三五個知己就著花生米談天說地,時光好像在那一刻停止了,畢竟,真正的交心時刻,從來不在一大群人入席的旋轉盤上,而在好友間的相互體諒與包容間。
刪繁就簡的社交,才能聽到靈魂的共鳴。就像老舍說的:人這一輩子,能交心的人不過巴掌之數。
所以啊,倘若下次想請客吃飯,不妨把圓桌換成方幾,將敬酒換成斟茶。要知道,中年最好的宴席,不在包間的轉盤上,而在摯友的談笑間。
放棄低質量的社交,拒絕無意義的打擾,才是經營人生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