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紅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主體性的重要精神標識,“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這給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自2011年短視頻萌芽到2016年短視頻全面爆火至今,短視頻已成為社會主流傳播形式之一,并逐步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媒介。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短視頻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數為10.50億,占網民總比的 90%[3] 。這一數據表明,短視頻除社交娛樂功能外,還需承擔起思想傳播、價值塑造和文化建設等責任。短視頻通過重構紅色文化符號,實現更廣泛、高效的傳播。紅色文化短視頻可以通過連續“梗點”構建情緒觸發點,強調符號重構使受眾銘記歷史,繼往開來,通過情感共鳴以更直觀、高效形式傳播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并結合現代社會價值觀構建新時代文化自信。
一、用戶識別與情緒需求
由于青年、中年、老年群體的不同特征,對紅色文化短視頻的情感需求有所不同,可依據人工智能大模型對短視頻用戶進行內容偏好等數據分析整合,為短視頻傳播做到精確用戶識別。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排列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4,這些需求呈現層層遞進關系。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過程中,涉及社交需求(共鳴與歸屬)與尊重需求(尊重與認可),它們分別通過情感鏈接與價值認同來提升受眾的觀看體驗。民族情感、家國情懷的歸屬感是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中最常見的情感觸發點,紅色文化短視頻側重微觀敘事模式,更多以個體敘事為主。2024年3月,中國火箭軍在抖音發布短視頻《那一年的春節,他們是在戰斗中度過的》,視頻以劇情片形式,通過現代大學生穿越回戰場和士兵對話,向受眾展現出一個現代與歷史相碰撞的抗戰故事。該視頻截止到2025年3月5日已獲點贊16萬,評論量8401,收藏量1.1萬,轉發量2.1萬[5,通過一開始的畫面、音效制造懸念引發受眾興趣,再到受眾產生對該視頻不同的解碼,視頻評論整體呈現積極向上的情感走向,如“如果問我能證明我身份的東西,我可以唱國歌、唱志愿軍軍歌”“以這種視角帶人簡直太震撼了”“對不起,我們忘記了很多細節,但是我們沒有忘記你們”等評論[,都展示出該視頻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受眾產生情感驅動,多維度滿足了受眾的情緒需求。
短視頻本質上就是碎片化的內容生產與消費,用戶在短時間內被某個聲音、畫面或情節所吸引,聯動自身情感記憶,且愿意點贊分享,形成“病毒”式傳播,紅色文化短視頻采用“梗點”式進行視頻制作傳播,以此帶動受眾情緒。光明網于2024年9月發布《緬懷先烈豐功偉績銘記英雄不朽功勛》MV短視頻,開頭便用雨聲音效制造第一個“梗點”,同時以一個后輩祭拜者的視角用第一人稱進行敘事,以宏大場景與細膩情感產生碰撞,連續制造出“梗點”,但該視頻并未進行完整故事敘事,而是在中間穿插真實影像資料,使受眾能夠更有興趣地觀看完畢。受眾根據自身對視頻進行解碼,有對先輩進行緬懷的,有覺得鼓舞到自己的,更有受眾覺得通過觀著該視頻激發自己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等,形成多維視角的情感表達與情感共鳴。
紅色文化短視頻對受眾情緒觸發還依賴于視覺符號、聲音符號的多感官結合。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把單獨的影像看作記號,而把決定信號表意功能的條件稱作代碼,并且堅信:“如果信息接收者獲得了理解,這就意味著在這種理解的背后存在著一種代碼。”[7]在紅色文化類短視頻中,視頻中畫面風格、音樂的獨特運用形成了紅色文化短視頻獨有的“風格代碼”。通過“風格代碼”創作者能成功激發受眾在觀看視頻時的感知與聯想,并滿足其情緒需求。2024年4月,福州市革命英烈紀念園發布短視頻《山河無恙,家國永念一一我們的紀念》,短視頻開頭便以藍色英雄名字字幕如流星劃過吸引受眾眼球,同時以各種英烈后代與先輩隔空對話及溫情的背景音樂共同形成了該視頻的風格代碼,十分吸引受眾眼球。視頻一經發布便收到受眾一致好評,受眾通過感知聯想,形成各種正向情緒反饋,自發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同時還是紅色文化二次傳播者。通過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者的創作與加工,紅色文化短視頻被賦予更多內涵與表達,音樂與視頻的融合,呈現出紅色文化新時代風格,讓受眾在滿足精神層面的情感交流的同時,讓優質紅色文化短視頻在后續傳播與推廣上有更大優勢,能與更多受眾產生交流。
二、符號重構與情感寄托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內涵。在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過程中,傳統的紅色文化符號國旗、歌曲、紅色遺址等被重新解讀,被賦予新的文化情感價值,能夠更好適應現代不同年齡群體受眾的情感需求,讓歷史與現代建立情感鏈接,銘記歷史,展望未來。紅色文化與科技結合,短視頻的符號重構更加廣闊。譬如:《中國青年報》視頻號于2023年3月發布短視頻《這條路,我們到底走了多久,才走到今天……》,短視頻以CG動畫形式回顧中國發展歷史,這樣的回顧不再那么沉重,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驕傲。對于觀看視頻的受眾而言,既是對重要事件的銘記,亦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向往。紅色文化與現代社會事件相結合,使紅色文化題材能有更多多元化表達形式。例如,2022年5月,央視網發布短視頻《青春披上戎裝:愿以吾輩之青春,捍衛盛世之中華》,“是中國青年披上戎裝,繪就最美青春色彩;是青年團結一致,無懼苦難,逆行而上;是青年不懼生死,守護祖國與人民等…”這些畫面的情感表達振奮人心,既讓受眾更易接受與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又直觀展現了人們的愛國情感。紅色文化與視聽語言的結合,使紅色文化不再是單向傳播,成為雙向傳播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例如,掌閱視訊于2024年1月視頻號發布的《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被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的這幕震撼到》短視頻中,畫面呈現731遺址紀念館出口,是一個隧道前方有一束光,背景音樂放著《如愿》,此時的解說員大聲喊著“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別忘記,來時路,有民族苦難,有國仇家恨,請所有小朋友勇敢向前,我們出發!”此時的瀏覽者們仿佛走完來時路,奔向光明的今天及未來,給觀看視頻的受眾帶來巨大情感沖擊,同時帶著這種精神奔赴自己的人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此時不僅是創作者與受眾間的雙向情感互動,更是對先烈所產生的情感,我們要銘記歷史,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短視頻的特征決定其內容形式更傾向于個體化敘事,紅色文化短視頻使觀眾在情感上得到觸動,成為一種可體驗、可感知的現實情感。個人的成長往往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通過普通人視角講述國家變遷,讓受眾體會到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能從不同維度體會家國情懷。新華社于2023年11月發布短視頻《新郎新娘婚禮后和一身功勛的爺爺合影,現場響起一片掌聲》,該視頻以“自己”與穿著軍裝滿戴軍功章的爺爺合影為切人口,展現出這對新婚年輕人帶著爺爺的期盼和祝福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時也將帶著爺爺不屈不撓的紅色精神投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強國建設中,這種以小見天的家國情感表達形式,讓受眾容易引起情感共鳴,也讓“愛家、愛國”不再抽象,引發受眾在評論區分享自己與長輩之間的故事,形成紅色文化“集體記憶”的再現。在短視頻中,家國情感表達,也不再只是歷史的敘述者,而是通過現代社會事件,引發受眾對國家發展的認同。新華社于2023年7月在鳳凰新聞網發布的《感人瞬間,信仰的力量》短視頻中,是老兵在人黨時的誓言,是年輕士兵的勇敢向前,是張桂梅校長日復一日對女高學生的堅持,是科考隊員們克服苦難,向險而行,是黃文秀帶著村民脫貧攻堅的決心…讓受眾在點滴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了家國情感,強化民族自豪感,形成深度情感共鳴。
三、數字交互與情理賦能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已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傳播模式不再是傳統的單向信息傳遞模式,而是更加注重運用技術,增加受眾觀看視頻時的交互性、沉浸感與參與度,轉變為雙向信息傳遞模式。同理心是短視頻吸引受眾的關鍵要素,所謂同理心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感同身受、悉心關懷的能力[8。利用數字交互技術讓受眾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對紅色文化產生深度情感共鳴,傳承發揚紅色文化十分重要。《人民日報》發布的《AI修復讓李大釗、陳延年烈士們露出微笑,今天的中國如你們所愿》短視頻中,讓歷史與現代人實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視頻開頭是一句鏗鏘有力的話“一百年以后的中國,他必會證明我今天的觀點”,后面內容利用AI修復技術,將烈士們的黑白照片呈現出彩色高清畫面,還讓他們微笑動起來,今天的發展就是他們理想中的中國模樣這一創意表達形式不僅令受眾感到震撼,更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種新形式互動,不僅讓受眾有與歷史人物產生對話感,更容易激發受眾的同理心,評論區受眾評論整體呈現積極向上的情感反饋,對歷史的銘記,對未來的期許,讓受眾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與厚重,體現出數字技術給人們帶來全新體驗。短視頻的彈幕互動、在視頻中進行提問式互動等視頻形式,都最大程度激發受眾同理心,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橋梁,為紅色文化傳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讓紅色文化“活”起來,使其成為新時代年輕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中華文化軟實力。
在短視頻中,數字交互不僅僅體現在視頻內容及互動模式的改變,更在于受眾用戶情感塑造,即通過數字交互增強受眾的文化沉浸感,達到情理賦能效果的同時,使受眾主動參與紅色文化內容傳播。在紅色文化短視頻中,高光時刻剪輯歷史與現實作對比,是增加故事共鳴,塑造受眾情感的方式之一。2021年10月,央視新聞發布的《國慶特輯:國家記憶〈錯位時空〉,如今國泰民安,我們沒有忘記你們》短視頻中,視頻開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像資料,同時在其中進行歷史與現在的對比,運用畫面與背景音樂歌詞意義重合,如當歌詞唱到“穿越百年時空再相逢”時,畫面中志愿軍身披國旗回歸祖國等場景,給受眾帶來強大視聽沖擊、情感抒發。一方面是對歷史的銘記,另一方面是對祖國繁榮發展的自豪與驕傲,既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深植紅色文化的種子,又同時形成一種自發的二次傳播效應。重新編創的紅色文化微短視頻亦是受眾能夠在觀看時達到情感共鳴最大化的另一種形式,視聽新時代官方媒體于2024年5月在抖音轉發自媒體博主“名偵探小宇”創作的《那一年大山,他們留下各自的青春》短視頻中,4個主人公來自3個不同的年代,分別是游擊隊員、兩位支教老師、一位現代海軍,他們在抗戰時代的山里相遇,在八路軍即將受到鬼子埋伏時,運用各自的本領使八路軍成功撤退,游擊隊員最終犧牲,留下一句話“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山就靠你們了”。此時夢醒了,三位年輕人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帶著前輩的囑托繼續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繼續努力奮斗。在觀看該視頻時,受眾的情緒會伴隨故事高潮來臨被逐步點燃,同時主動進行點贊、評論、轉發。如“不敢忘歷史,吾輩當自強”“守好國土,教書育人,致敬先烈,中華崛起人人有責”“現在的短視頻真不得了,有創意有深度有情懷”[9等評論,都形成了大規模的二次傳播,吸引更多觀眾進行觀看。這種“時代錯位”與“歷史共振”的影像表達方式,使受眾能夠在歷史與現實過程中感受到家國責任、時代精神傳承、青春奉獻等核心價值觀,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傳承下去。
結語
紅色文化短視頻能引發關注與討論,在于短視頻生產內容能夠精確滿足受眾情感需求,引發深層次情感共鳴,讓受眾可以在短時間內建立中華文化認同感。紅色文化短視頻通過對紅色文化符號的重構,將歷史符號與現代社會表達相結合,使這些符號能更加符合受眾的審美與情感需求。符號重塑不僅加深了受眾與紅色文化間的情感聯系,也使得這些紅色文化短視頻具備更強傳播力與影響力。同時,數字交互技術的大量使用,如視頻彈幕、評論、視頻中的問答互動等形式,不僅讓受眾在觀看過程中能更多參與討論、互動與轉發,形成二次傳播,還深化情感傳遞。受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通過互動加入到文化傳遞過程中的參與者,這種參與感增強對紅色文化情感的共鳴和認同。未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有望進一步提升沉浸感與互動性,帶來更加生動與真實的歷史場景及故事,再加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算法與推薦機制,能夠精準匹配受眾的情感需求與興趣,依據數據創作出來的紅色文化短視頻能更加符合受眾需求,進一步優化受眾的觀看體驗。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 基因[EB/OL].(2024-04-29)[2025-03-04].http:// theory.people.com.cn/n1/2024/0429/c40531- 40226262.html.
[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以紅色資源賦能思政課教 學[EB/OL].(2024-08-12)[2025-03-04].http://theory. people.c0m.cn/n1/2024/0812/c40531-40296890.html.
[3]新京報.中國短視頻發展研究報告 (2024)發布[EB/OL].(2024-12-30)[2025-03-04].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5552574168995.html.
[4]A.H.Maslow.A Theoryof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Review.1943(4):370-396.
[5]
[6]中國火箭軍.那一年的春節,他們是在戰爭中度過的 [EB/OL].(2024-03-02)[2025-03-04].https://www.douyin.com/user/MS4wLjABAAAAHEb_1_Wr_UCohbrVBV4mhjF4Eq1JCIk97Odqmh5Ztkc?from_tab_name
mainamp;modal_id
7341670464139316534.
[7]楊林倩.艾柯“十大代碼”理論解讀《秋喜》[J].戲劇之家,2020(29):158-159.
[8]李紅恩,張良,王克志.大變革時代重估同理心的育人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24(12):47-57.
[9]視聽新時代.那一年大山,他們留下各自的青 春[EB/OL].(2024-05-01)[2025-03-04].https://www. douyin.com/user/self?from_tab_name °leddash mainamp;modal_ id
7371348269915540776amp;showTab ?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