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企業間正在涌現一波上市潮。
據本刊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8家機器人產業鏈公司披露赴港上市相關計劃。
這背后是機器人產量的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5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飆升35.5%,達到6.9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躍升13.8%,達到了121.6臺。
一面是三花智控以“閃電速度”在半年內完成“A+H股”(指同一家公司既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或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模式)雙上市;另一面是一周內3家機器人企業遞表港交所。
據本刊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19日,臥安機器人、三花智控、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石頭科技、云跡科技、埃斯頓、兆威機電等多家機器人宣布了IPO計劃。
據上海烯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平臺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2025年以來全球機器人相關投資事件超過300個,融資總規模超過200億元,其中,我國機器人產業投資活躍度占全球的82%以上。

從頻率來看,6月4日至8日,就有3家機器人企業密集遞表港交所:埃斯頓、石頭科技、臥安機器人。
其中,埃斯頓主營業務為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石頭科技曾憑借智能掃地機器人產品在2020年登陸科創板,而臥安機器人背后則有一手助力孵化大疆的李澤湘。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還未過半,已經有機器人企業在今年走完了港股上市全流程。
如A股上市公司三花智控,該公司今年1月遞交港股上市申請,6月就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正式躋身“A+H”股上市企業行列。
近年來,三花智控大力布局機器人領域,聚焦機器人系統關鍵部件,具備海外多地產能。
除三花智控外,還有一些A股上市的機器人企業正謀求港股二次上市:6月,埃斯頓、石頭科技和兆威機電先后宣布遞表港交所。
其中,兆威機電憑借其高自由度、高精度的“靈巧手”產品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知名企業。
機器人領域的兩家“明星”公司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也陸續傳出IPO風聲。
一方面,智元在招聘軟件上發布“證券事務主管”的崗位,職位描述涉及“IPO”“上市申請”“信息披露”等關鍵詞,不過該崗位在引發關注后被下架。智元方面回應稱為“儲備崗位”。
另一方面,宇樹科技在6月19日確認完成C輪融資,而不久前,該公司法人主體完成股份制改造,由原先的“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普遍認為,股改作為企業上市的必要前提條件,或是該公司啟動IPO的前兆,不過關于IPO的官方回應,暫時只有該公司創始人王興興今年4月時的表態:“后續有可能,不確定。”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90萬家。其中,今年前5個月新增相關企業10萬家,與2024年同期相比增長44%。
不難看出,港交所正在成為這些機器人企業上市的首選。
“港股上市門檻相對較低、審批相對寬松,暫未盈利、需要重金投入研發的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在港股市場上市更容易獲得資金。”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創始人、執行會長范叢明認為。
“對于大多數尚未在商業上證明自身的機器人企業而言,港股是相對容易的選擇,而對于謀求‘A+H’的機器人企業也是考慮現階段A股再融資的困難,所以到港股進行一定程度的融資。”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告訴本刊記者。
不過,對于機器人企業的商業故事,市場能否買賬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6月20日,將于6月23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三花智控港股暗盤跌超5%。
多數機器人企業正面臨財務挑戰。
本刊記者梳理發現,在8家宣布IPO的機器人企業中,僅有三花智控、石頭科技、兆威機電在2024年實現盈利,分別實現凈利潤約31億元、20億元、2億元。
剩下的5家企業中,虧損最大的是埃斯頓,2024年約虧損8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業務收入約30億元,同比下降16.04%。這是該公司A股上市10年來的首次巨虧。
對于虧損原因,埃斯頓解釋稱,公司2024年收入實現不及預期,且毛利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致使毛利額較上年同期顯著減少。加上報告期內費用增加、計提商譽減值和資產減值、非經營性損益相應減少等多重原因共同導致虧損。
除埃斯頓外,虧損較大的還有云跡科技,2024年虧損約2億元。在過去5年(2022年至2024年)間,這家主營酒店機器人的公司實現營收共計約為5.51億元,但凈虧損累計已達8.15億元。樂東機器人、仙工智能、臥安機器人在2024年虧損相對較小,分別虧損約0.58億元、0.42億元和307萬元。
沈萌分析表示,機器人企業扎堆上市,折射出機器人概念的火爆。然而,一旦熱度消退,相關企業可能難以實現IPO。畢竟,多數機器人企業尚處在概念階段,距離商業化落地還有很長距離,更遑論收益增長。在早期發展階段,新興概念企業的估值核心在于高成長潛力,短期盈利并非關鍵考量。
責編:郭霽瑤""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