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跨學科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逐漸被引入高中課堂。思想政治學科由于內容涉及面廣且與多個學科存在緊密聯系,因此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對此,教師應基于跨學科教學來開展思想政治教學,以豐富教學內容,降低思想政治教學的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素養[]。
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跨學科概念,倡導教師應實施跨學科教學。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實施跨學科教學成了重要趨勢。首先,我國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科教學的綜合性,鼓勵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實現這一改革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跨學科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凸顯思想政治學科的特色,同時提升該學科的教學質量,并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再次,跨學科教學鼓勵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跨學科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整合。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實施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道德素養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最后,跨學科教學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2。在實施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和其他同事以及學生交流討論、總結經驗、調整改進,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還能鍛煉教師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二、基于跨學科教學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策略分析
(一)與歷史學科的時空對話:在歷史脈絡中把握理論深度
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引入歷史維度的教學實踐時,教師需要突破單一學科知識框架的束縛,構建時空交疊的認知場域,讓歷史事件的時間軸與思想政治理論的邏輯軸相互交織,構建立體化的學習情境[3]。這種場域重構能夠使抽象理論具象化,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以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教師可設計“歷史現場還原”教學模塊,將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以及改革開放決策的形成過程作為切入點。
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需系統梳理歷史學科中“十一屆三中全會”專題的相關內容,提取關鍵歷史節點與思想論爭脈絡。教師可參照《改革開放簡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篩選出具有思辨價值的史料片段。例如,選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原文節選片段、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摘要,以及同時期《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形成三篇對比文本。這些材料既承載著歷史事實,又蘊含著思想演進的邏輯線索。在課堂教學實施階段,教師可采用“時空對話”教學法構建雙重敘事線索。教師可先以歷史時間軸為基準,引導學生繪制1976一1982年間的重大事件坐標圖,標注關鍵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穿插播放中央檔案館解密的會議錄音片段,通過聲畫同步還原決策現場的歷史氛圍。
在理論探究部分,教師可設計“思想交鋒模擬”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實踐派”與“教條派”兩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別研讀不同立場的歷史文獻,并提煉核心論據,然后展開辯論。教師適時引入哲學范疇的概念工具,如“實踐觀與認識論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將具體歷史事件升華為理論認知。在學生討論至改革開放決策的必然性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學科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過程中的案例,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布置“歷史敘事重構”任務,要求學生以改革開放親歷者的身份撰寫回憶錄片段,需包含三個要素:具體歷史場景描寫、個人思想轉變過程、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解。這一任務既能考查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掌握程度,又能檢驗學生對理論認知的內化水平,實現知識遷移能力的可視化評估。
(二)與語文學科的文本互譯:在語言符號中解碼價值內涵
將語文學科的文本解析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課堂,本質上是開啟一場“語言一思維一價值”的深度對話,通過語言符號的解碼與哲學概念的重構,構建起連接文本世界與思想世界的認知橋梁[4]。
以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價值的創造和實現”為例,教師可設計“經典文本互譯”教學模塊,將司馬遷《史記》中的《屈原列傳》與教材理論緊密結合。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需系統梳理《屈原列傳》的文本層次與思想內涵,通過比對《史記》原文與中學語文教材改編版本,提煉出具有哲學闡釋價值的文本片段。例如,教師可選取描寫屈原“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卻遭饞被疏的文本,以及他投江前與漁父對話的經典場景。這些文本既承載著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又揭示了價值選擇的深層矛盾。
在課堂教學實施階段,教師可采用“文本細讀與理論對話”教學法構建雙重闡釋路徑。教師可先以語文學科的文本分析方法為基礎,引導學生梳理《屈原列傳》的敘事結構與人物形象,讓學生標注屈原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語言特征、行為選擇及心理變化,繪制人物命運的時間軸。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穿插播放《楚辭》吟誦音頻,通過分析聲音表演細節,還原屈原的情感世界。在理論探究部分,教師可設計“價值抉擇模擬”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屈原派”與“漁父派”兩組,分別研讀不同立場的文本段落,要求各組從文本中提煉核心論據并展開辯論。教師適時引入哲學范疇的概念工具,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關系”“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等,幫助學生將具體歷史事件升華為理論認知。在學生討論至屈原“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的抉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的論斷,分析個體生命意義與社會價值實現的內在關聯。
(三)與地理學科的空間建構:在地理圖景中理解發展邏輯
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引入地理學科的空間思維,需要構建區域發展與理論認知相結合的立體框架。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的構建過程中,教師應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深層邏輯[5。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指導,創設具有價值選擇困境的真實情境,促使學生在解決認知矛盾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內化。
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跨學科教學并非簡單地疊加多學科知識,而是要通過概念網絡的聯結實現知識重構。例如,將經濟學中的市場機制概念與政治學中的政府職能理論進行交叉融合,實質上是培養學生在真實世界中識別、分析跨學科議題的元認知能力。
以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中“貫徹新發展理念”為例,教師可設計“地理圖景解碼”教學模塊,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與教材理論進行深度融合。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需系統梳理長江經濟帶的地理特征與發展規劃,通過比對地理教材中長江流域的自然資源分布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區域發展藍圖,提煉出具有教學價值的空間要素。例如,教師可選取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下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建設三個典型案例進行跨學科教學設計。這些地理空間既承載著區域發展的現實圖景,又蘊含著新發展理念的實踐邏輯。
在課堂教學實施階段,教師可采用“空間敘事建構”教學法構建雙重認知維度。具體來說,教師先以地理學科的空間分析方法為基礎,引導學生繪制長江經濟帶地形地貌圖與人口經濟密度圖。通過疊加分析發現,上游地區地形復雜但生態資源富集,中游地區農業基礎雄厚但工業同質化現象明顯,下游地區經濟活躍但環境壓力較大。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穿插播放長江流域航拍紀錄片片段,通過視頻直觀呈現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在理論探究部分,教師可設計“發展困境模擬”活動,將學生分為“上游生態守護者”“中游產業突圍者”“下游創新引領者”三個小組,分別研讀不同區域的發展報告,要求各組從地理特征出發提煉核心矛盾并展開研討。教師適時引入經濟學術語,如“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綠色GDP核算體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幫助學生將具體的地理現象升華為理論認知。在學生討論至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知識點,分析空間布局調整背后的價值取向。
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設計“空間方案策劃”任務,要求學生以區域規劃師的身份設計長江經濟帶某段的發展方案,需包含三個要素:具體地理單元的特征分析、發展瓶頸的地理成因分析、基于新發展理念的對策與建議。這一任務既能考查學生對地理空間的認知深度,又能檢驗學生對理論認知的內化水平,實現知識遷移能力的可視化評估。
三、基于跨學科教學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注意事項
第一,構建三維教學目標體系。在制訂教學方案時,應同時確立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跨學科知識整合目標、實踐應用能力目標。第二,實施前測驅動學情分析。運用KWL(Known-WanttoKnow-Learned)前測表建立學生的認知基線。例如,在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全民守法”這一內容教學前,教師可通過問卷了解學生已知的法律常識、感興趣的法治案例以及存在的認知誤區。根據前測結果,教師可將學生分為“法律條文理解組”“社會熱點關聯組”“生活實踐應用組”,并針對性地設計分層教學方案。第三,建立學科關聯知識圖譜。教師可以思想政治概念為核心節點,繪制與其他學科的關聯網絡。例如,在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中“貫徹新發展理念”教學中,教師可構建包含以下內容的關聯網絡:地理學科的區域協調發展案例(如長三角一體化)、歷史學科的改革開放政策演進、物理學科的科技創新轉化路徑。教師需提前設計并制作“學科關聯索引卡”,明確各學科知識的融合點。第四,創設沉浸式教學方法矩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性選擇與之匹配的教學法。例如,在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的教學中,采用“歷史現場還原法”,結合美術課的敦煌壁畫臨摹,構建文化傳承場景;在統編高中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1《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中“國際關系”教學中,運用“模擬聯合國”角色扮演法,融合英語辯論技巧和地理國家特征分析。第五,開發多模態教學資源包,制作包含時空坐標軸、數據可視化圖表、實物教具的復合型資源。例如,“中國式現代化”教學包可含:用時間軸展示改革開放的里程碑事件,借助GIS地圖呈現區域發展差異,以3D打印的“復興號”高鐵模型體現科技創新成果。需要注意到是,資源設計需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跨學科教學的思想政治教學能夠豐富政治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不斷進行實踐研究和探索創新,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在跨學科教學過程中,結合歷史、語文和地理等學科,打造更加廣闊的教學平臺,優化教學流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立平,孫星紅.學科融合下政治課堂中數學元素運用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3):34.
[2]桑娟紅.高中歷史與高中政治學科的融合策略探究[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21(4):30-31.
[3]馬慶.以學科融合提升中學政治課教學魅力[J].學園,2020(8):5-7.
[4]余慧華.新媒體技術與教學融合,促進學科深度學習探究:以中學政治教學為例[J].語文課內外,2021(6):351.
[5]杜娟.探索高中政治教學中的跨學科融合與教學創新[J].文淵(中學版),2024(6):634-636.
作者簡介:李耀海(1979.2-),男,寧夏西吉人,任教于古浪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張雅楠(1982.6-),女,甘肅古浪人,任教于古浪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