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漢字教學是基石。然而,傳統的漢字教學方式往往局限于對孤立的含義和用法的講解,難以讓學生深入領略漢字之美??鐚W科學習通過打破學科界限,整合多元知識與技能,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路徑。本文以小學語文“尋找漢字之美”為例,詳細闡述跨學科學習方法。
一、打破教學局限,凸顯跨學科必要
(一)打破傳統教學局限,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漢字教學中,教師通常圍繞課本上的生字表講解讀音、字形、字義,而學生則是通過反復抄寫、背誦來完成學習任務[1]。這種方式雖然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漢字知識,但過程枯燥乏味,極易使學生對漢字學習產生抵觸情緒。而“尋找漢字之美”跨學科學習能改變這一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獲得更直觀、系統的知識。
(二)契合漢字綜合性特點,深化知識理解
漢字不僅是語言符號,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等信息,具有高度的綜合性[2]。單一的語文教學難以全面展現漢字的多元魅力。而通過“尋找漢字之美”的跨學科學習,以“鼎”字為例并與歷史結合,學生可以了解鼎在不同朝代的用途和演變,知曉“問鼎中原”“一言九鼎”等歷史典故背后的含義;與美術結合,學生則能描繪出鼎的形態,感受其造型之美。這樣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漢字,深化對漢字內涵的認知,構建更加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3]。
(三)培養核心素養,適應時代需求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知識,而是更加注重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4。在“尋找漢字之美”跨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完成各種學習任務,這能夠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更具競爭力[5]。
二、融合多元學科,開辟尋美新路徑
(一)語文與歷史融合,追溯漢字起源與演變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歷史知識,講述有關漢字起源的傳說,如“倉頡造字”,讓學生體會漢字誕生的神秘色彩。教師可以朝代為線索,為學生講解不同字體的演變過程,展示不同時期文物上的漢字,如甲骨文卜辭、青銅器銘文。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制作以“漢字演變史”為主題的手抄報,讓他們通過梳理字體特點與歷史背景,深入理解漢字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軌跡,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二)語文與美術融合,描繪漢字形態之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美術學科開展“象形字繪畫”活動,讓學生根據“山”“水”“鳥”等象形字的外形特征進行繪畫創作,體會漢字的象形表意特點。
(三)語文與音樂融合,吟唱漢字音韻之美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韻律幫助學生記憶漢字。以《詠鵝》為例,教師可以教唱相應歌曲,讓學生在歡快的旋律中記憶漢字的讀音與字形。教師也可以組織開展“漢字兒歌創編”活動,讓學生根據漢字特點自創兒歌,如將有關“口”字旁的漢字編成“口字朋友真不少,吃喝吹咬少不了”,強化學生對漢字偏旁與意義的記憶。
(四)語文與信息技科融合,利用數字資源探索漢字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如利用漢字字源網、書法學習軟件等,讓學生自主查詢漢字起源、演變動畫,觀看書法名家書寫視頻,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
三、運用教學策略,開展跨學科學習
(一)確定主題
教師可以緊扣“尋找漢字之美”,進一步確定“漢字的N種打開方式——跨學科尋美”的主題,從多個視角挖掘漢字的獨特魅力。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與認知:系統了解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簡體字的演變歷程,熟知至少20個常見漢字的起源及本義,清晰掌握漢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并能舉例闡釋。(2)能力與技能:顯著提升閱讀、寫作、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常寫作中錯字率降低 20% ;培養運用歷史資料、美術創作、音樂韻律輔助漢字學習的能力,能獨立完成一份與漢字相關的跨學科作品。(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漢字的熱愛,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培養創新精神與團隊協作意識。
(三)規劃教學內容
(1)語文與歷史融合:借助歷史紀錄片、博物館文物,讓學生直觀感受不同時期漢字的形態;讓學生分組制作“漢字演變史”時間軸,詳細標注各階段漢字的特點、代表文物及演變原因。(2)語文與美術融合:舉辦“漢字創意繪畫”活動,引導學生將漢字進行變形、夸張,并融入繪畫。(3)語文與音樂融合:教唱《聲律啟蒙》這類包含漢字韻律的歌曲,開展“漢字兒歌創編大賽”,讓學生根據漢字的字形、意義創作兒歌,加深對漢字讀音、含義的記憶。(4)語文與信息科技融合:引導學生借助網絡查詢漢字字源、演變動畫,讓學生自主探索漢字的奧秘。
(四)設計學習活動(見表1)
表1“漢字的N種打開方式—跨學科尋美”學習活動表


(五)成果展示與交流
“漢字的N種打開方式—跨學科尋美”跨學科學習成果的動手實踐展區主要展示學生的漢字剪紙作品、黏土造字作品。游戲互動展區設計了兩個游戲:一個是“漢字身體拼圖”,即 5~8 名學生為一組,用肢體組合成指定漢字,其他小組猜字并拍照記錄;另一個是“偏旁部首對對碰”,要求學生在磁性白板上自由組合新字。展示交流區展示的內容為“漢字故事手抄報”“錯別字病例”“漢字創意繪畫作品”“漢字創意手抄報”“漢字演變史手抄報”。競賽挑戰展區設計的內容為“漢字聽寫擂臺賽”“詩詞九宮格”“漢字新唱”。
(六)評價反饋
1.過程性評價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參與情況、知識掌握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見表2)。對于評價結果不理想的學生,教師要專門指導。


2.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主要從結果質量、展示效果兩個方面進行。結果質量包括內容深度、創意表達、文化內涵等維度。展示效果包括匯報清晰度、互動能力、視覺呈現等方面。教師可結合觀眾反饋與投票結果進行綜合評分(見表3)。

四、融合多元學科,提升學生素養
在創意表達漢字之美的環節,學生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編寫故事、創作詩歌、設計文創產品等方式,將抽象的漢字文化轉化為具體的創意作品,鍛煉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需要學會傾聽他人意見,協調成員之間的關系,共同解決問題,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全面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
(三)激發文化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
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和情感。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深入了解了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典故、民俗風情,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如從“孝”字中領悟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從“和”字里體會“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這種對漢字文化的深度挖掘激發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強烈認同感,使他們意識到了自己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責任和使命,從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結束語
總之,“尋找漢字之美”跨學科學習為漢字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感受了漢字的獨特魅力,提升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未來,教師要進一步完善活動設計,優化評價機制,探索跨學科學習的常態化實施策略,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一)打破知識壁壘,深化知識體系
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在探尋漢字之美時,能夠不再局限于語文課本上對漢字的基本介紹。例如,在“書法講座我參與”活動中,漢字演變史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學生從中了解了漢字如何隨著朝代更迭、社會發展而不斷演變。在“漢字魅力我知曉”活動中,學生通過研習不同字體的筆法、結構與章法,體會了線條的韻律和墨色的變化,使漢字成了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這種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可以讓學生構建更全面、立體的知識網絡。
(二)鍛煉思維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跨學科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例如,在探究漢字起源與發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思維,梳理漢字演變的脈絡,分析不同字體之間的傳承關系。
參考文獻
[1]張麗娜.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思考[J].語文世界,2025(7):52-53.
[2]蔡文平.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探索[J].新班主任,2025(6):44-45.
[3]瞿欣.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實踐[J].文理導航,2025(2):79-81.
[4]梅幸蕾.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的融合途徑分析[N].北京科技報,2025-01-27(5).
[5]馬長俊.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賦能學生素養發展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5(2):45-48.
作者簡介:武亞娟(1977.6-),女,陜西渭南人,任教于陜西省渭南市豐蔭明德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陜西省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