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數據助推新結構教學評時代背景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到,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同年,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優化了教學內容,通過學業質量標準引導教師如何教,將學業評價和命題建議進一步細化,重視教學評一體化。市教育研究院張云平老師提出了新結構教學評框架,尤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真實的學習任務,以大概念為知識體系,創設真實的生活情景,培養學生關鍵核心能力和素質。當今,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教育界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大數據是指巨量信息集,也是一種采集、儲存和分析數據的技術。它作為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產物,廣泛而有效地運用在教育行業。我們將以大數據教學為技術手段,推動新結構教學評范式構建。
二、大數據教學對新結構教學評的價值所在
(一)大數據教學推動大概念理解
要將新結構教學評框架落實到位,教師需要在做好教學設計之前,能夠從學生角度思考,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以及學生在遺忘了部分知識之后還剩下哪些。大概念就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的一個系統。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大概念能夠反映該學科的特性,在學科中居中心位置,能夠幫助學生有序、有效地理解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事實、原理、思想與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和本質關系,推動學生將知識轉向能力。
教師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從大量的網絡素材中選取符合這一單元大概念的結構化大情景,從而為學生學習這一單元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大背景。在大概念的統領下,以單元、課、框、目為脈絡,運用好大數據,從網絡上篩選符合這一單元主題的視頻、文字等素材,引導學生完成與大情境相關的學習任務,遵循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邏輯,推動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并逐漸構建起學科大概念,
(二)大數據教學推動思維力進階
新結構教學評范式要求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前,網絡和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快速發展,教師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讓學生的思維力進階可視化。
新結構教學評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發生改變,要求教師的教從以“教材”順序的講授,到融會貫通聚焦“大情景”的探究式、互動式的新結構教學評。同時,新結構教學評要求學生的“學”不僅僅是“被動地學”,而必須推動思維力進階。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面前,學生能夠主動獲取資源,將信息與所學的知識相聯系,甚至學會跨單元、跨學科有機整合,從機械學習轉為深度學習。
以“促進民族團結”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課前通過平板推送“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友愛”預習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觀看;授課時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闡述情境中的學習內容,實現“習得性學習”,使學習力和思維力達到“水平一”階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也逐漸培養了主動思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的習慣以及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授課中,教師先用新疆產品“棗夾核桃”在熱賣這一情景為導入,引導學生了解幫扶新疆疏附縣這一情景。教師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通過希沃白板,按照學習任務分階段、分步驟推送情景案例。例如,在經濟上,在新疆疏附縣建廠,為新疆疏附縣人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教育上,派了一批批教育人才前往新疆支教;在醫療上,投入了先進醫療設備和派出了一批批醫療人才。基于大數據教學的實時數據分析,針對學生的困惑點進行答疑解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和探究學習,能夠運用循序性知識完成任務,實現“應用性學習”,達到“水平二”的階段。
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在彼此的差異化表現中學到更多知識。大數據技術通過呈現學習過程的數據,使學生之間不同的思維方式可視化。教師在這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督和反思,學會將當下所學與以往的學習相關聯,學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道維護民族團結是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學生實現了“拓展性學習”,達到“水平三”的階段。
在課后復習階段,教師在希沃白板布置開放性作業,并提供作業支架,如“有哪些企業在新疆發展?”教師提供提綱框架、調查報告的格式等。學生完成作業后,在大數據平臺進行分享和展示作業成果。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并進行答疑解惑。這一過程是鞏固陳述性知識的過程,也是發展元認知能力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能夠增強意志力,學會合作探究。這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學生實現了“適應性學習”,達到“水平四”階段。
(三)大數據教學推動學業評價
新結構教學評突出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行為科學,要求教學目標合理、評價方式科學精準。大數據技術診斷學情,及時推送智慧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大數據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業測評中應用廣泛,它能夠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給新時代的教育帶來巨大改革。大數據技術推動學業測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行數據采集和儲存。在教學過程中,大數據技術能夠大量采集多方面信息,如收集學生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學習習慣、學習痕跡等信息。學校將通過專業系統和設備收集好學生的這些數據,并儲存到數據端中,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隨時可借鑒和調用這些信息,為后續的科學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二是提升教學效率。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可以利用專業系統和設備掃描試卷、作業等學習材料,實現網絡評卷和改作業,極大提高了閱卷效率,且大大減弱了教師主觀影響,提高了改卷的公平性。三是進行數據分析與評價。教師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系統將生成含有多個參數的學業評價報告,這些報告含有學生的學習數據,展示學生的優點、薄弱點、能力水平、學習習慣等。教師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全面、科學地了解每一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四是進行差異化教學。大數據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實現個性化教學。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優劣勢,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輔導。此外,大數據技術還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業成績、學習痕跡等數據,預測學生學習趨勢與變化,學校和教師將根據這些趨勢和變化做好應對方案。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一體化強調核心素養、學科能力、必備知識、真實情景、學習任務以及評價任務等有機整合,教師將圍繞目標,通過評價驅動,為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不斷增值。教學評一體化要求評價要融入教學之中,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清晰知道,教學評一體化的前提是設置清晰的教學目標、學段目標、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開展教學評活動,才能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參考文獻:
[1]余文森.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建立與義務教育新課標相適應的新型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22(05).
[2]欒淳鈺.大中小學思政課“學教評”一體化[J].思政政治課教學,2022(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李剛,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課程架構[J].教育發展研究,2018(Z2).
[5]張云平.構建新結構教學評框架有效反思和改進學習測評[J].課程·教材·教法,2021(06).
[6][美]戴維·H·喬納森.學會解決問題:支持問題解決的學習環境設計手冊[M].劉名卓,金慧,陳維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