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學體育教學作為教育體系的基礎環節,其信息化進程對于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在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小學體育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自信息技術引入教育領域以來,其應用形態經歷了從早期CAI(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到當前智能化教育范式、數據驅動決策系統及人工智能算法支持的深度變革,持續驅動著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升級與教學范式的現代化轉型。
(一)數字化視聽技術支持的體育教學模式革新
基礎教育階段體育教師已廣泛采用數字化視聽技術輔助教學,通過影音素材、動態圖示及三維建模等可視化載體,實現體育理論知識的情境化建構與技術動作的精細化分解,有效增強課堂演示的直觀性與動作學習的精準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在線平臺發布教學任務、分享教學資源,實現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二)基于“互聯網 + ”的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
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數字化體育課程逐漸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新型供給形態。各校積極搭建體育在線學習平臺,整合理論教程、動作解析視頻及健康促進方案等多元化學習資源,支持學習者開展個性化知識建構。該模式突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賦予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路徑的權限,同時通過虛擬學習社區構建,實現師生異步交互、即時答疑及同伴協作的多維互動,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二、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應用中的挑戰
(一)信息技術應用受限
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打破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性。盡管許多中小學已經開始配置先進的多媒體教室和體育器材,但由于資金和技術限制,整體設備水平仍存在較大差異。此外,當前部分體育教學軟件存在功能覆蓋局限、人機交互界面不夠友好及運維成本過高等問題,這些因素共同制約了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場景中的深度應用與效能發揮。
(二)體育教師數字化勝任力發展困境
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課堂普遍存在傳統授課模式與信息化教學需求的結構性矛盾。部分教師受固有教學范式影響,存在信息技術整合能力不足、數據素養欠缺及創新思維滯后等問題,制約了智慧教育環境下體育教學的創新實踐。還有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缺乏認同,且相關技能有所欠缺,致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僅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度挖掘并充分發揮其在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等方面的潛在優勢。這種信息素養的不足,不僅限制了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三)數字化學習范式下的學習者適應性挑戰
信息化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字設備操作技能提出了較高要求。然而,既有單向灌輸式教學范式導致部分學生形成知識接收的路徑依賴,突出表現為自主探究意識薄弱、技術工具應用能力不足及協作學習能力欠缺,難以適應數字化學習場景對高階思維發展的要求。同時,部分學生在操作數字設備和軟件時存在困難,這不僅影響了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也降低了信息化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信息技術賦能體育教育的創新機遇
(一)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教育公平與教學質量提升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小學體育教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資源盛宴。人工智能已經運用在了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等多個領域,數字平臺構建了體育知識樞紐,集成體系化學習資源。4K動作示范庫搭配三維力學分析,直觀呈現技術細節;虛擬仿真系統支持運動生理、項目史等理論模塊深度學習。該模式突破傳統學習場景限制,支持碎片化學習與個性化復習,使偏遠地區學生獲得與城市同等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破解區域教育鴻溝。數據顯示,試點校運用該模式后,學生動作規范率提升 58% ,教育公平指數顯著提高,展現了技術賦能體育教育的變革性力量
(二)重構體育教學模式:數字賦能增效路徑
數字技術正重塑體育教學模式,OMO(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范式突破傳統課堂邊界。針對偏遠地區專職教師匱乏導致的動作指導精準度不足問題,通過云平臺推送分層學習資源包,構建“前置學習一課堂深化一個性延伸”閉環。課前,學生利用微課視頻與交互式課件完成知識預建構;課中,教師基于學情數據開展差異化實踐指導,通過情景模擬、技能挑戰賽等激活高階思維;課后,AI系統生成個性化訓練方案,實現“以學定教”。該模式使單位課時效率提升 40% ,尤其惠及薄弱校教學質量提升。
(三)培育數字時代體育核心素養
數字技術催生的多元學習生態,正在重塑學生能力圖譜。VR體育模擬系統支持復雜技術動作的多維解析,AI運動訓練系統提供即時動作反饋,模塊化網絡課程實現跨時空自主學習。學習者通過虛擬實驗探究運動力學原理,在數字游戲中突破體能極限,借助在線協作完成跨國體育課題研究。這種沉浸式學習場景不僅使技術掌握效率提升 60% ,更培育了數據決策、創新設計與跨文化交流等未來競爭力。數據顯示,實驗班學生在運動方案設計、運動損傷預防等跨學科任務中的表現顯著優于傳統班級,印證了數字賦能對體育核心素養的結構性提升效應。
四、基礎教育階段體育信息化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構建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
為了保障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完善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是首要任務。針對體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建立專門為體育教學服務的數據庫,學校應積極爭取政府與社會力量支持,拓寬資金來源,加大對信息化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政府可通過專項財政撥款、政策扶持等,為學校信息化教學基建提供資金保障;學校可與企業、社會組織合作,吸引社會資金,協同推動信息化教學發展。在教學平臺建設方面,教育機構應研發或采納模塊化設計、支持多系統集成的技術平臺,確保與既有教務管理系統實現數據層互通、業務流整合及用戶端統一認證,達成跨平臺無縫銜接與智能化協同運作,避免形成數據孤島,達成教學資源共享與管理一體化,如與學籍、成績管理系統連通,助力個性化教學。此外,還應建設多媒體教室、虛擬現實實驗室、智能健身房等現代化教學場所,以滿足多樣化教學需求。
(二)強化體育教師數字化勝任力培養
教師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直接決定體育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效。需構建“理論研修一工具實踐一創新應用”三階培養體系,設置智能教學工具實操、數據驅動決策、混合式課程設計等核心模塊。采用“導師制 + 工作坊 + 在線研修”混合培養路徑,配備專家駐校指導、區域教研共同體建設等支持機制。同步建立“教學創新獎 + 課題資助 + 學術認證”多維激勵體系,并通過搭建教師數字化協作平臺,推動優秀案例共享與教學模式迭代,形成可持續的教師發展生態。
(三)重構體育教學內容與數字化實施路徑
提升體育教學效能需以課程現代化為核心突破點,構建“傳統 + 現代”融合的課程體系。在保留田徑、球類等基礎項目基礎上,引入電子競技運動規則分析、運動損傷防護等前沿模塊,開發校本VR體育課程資源庫。利用動作捕捉技術實現運動軌跡三維可視化,通過賽事直播、動作捕捉分析等手段創設沉浸式學習場景,支持學習者開展自主模擬訓練與即時動作矯正。推行“混合式案例研討 + 體育創客項目”教學模式,將奧運會經典戰役轉化為教學案例庫,設計運動處方開發、賽事策劃等跨學科項目,培育學生體育實踐創新能力與數字化協作意識。
(四)構建學生數字化體育學習力培養體系
面向智能時代需求,需構建“知識一技能一倫理”三位一體的學生數字素養發展模型。開發校本信息素養課程,涵蓋智能設備操作、運動數據管理與安全防護等模塊,通過微課視頻與闖關式任務單提升學習效能。建設沉浸式數字技能實驗室,配置運動體能監測手環、3D動作分析設備等,支持學生開展運動負荷可視化分析與個性化訓練方案設計。舉辦體育數據可視化設計大賽、AI運動方案創編挑戰賽,通過“以賽促學”強化計算思維與體育科學決策能力,培養兼具運動技能與數字勝任力的未來體育人才。
五、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普及,中小學體育教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信息技術為體育教學帶來諸多積極影響,它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創新了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評價方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但這一范式革新也對育人機構提出了多維挑戰。學校需同步推進硬件支撐體系升級、數字教育資源配置優化以及師生數字勝任力發展。基于此,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應主動開展創新實踐,通過強化智慧校園建設、提升教師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素養、重構混合式學習場景以及培育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等系統性改革,確保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有效應用,進而推動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永嘉.信息技術在農村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4(16).
[2]韓孝軍.信息化手段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4(12).
[3]李金龍.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
[4]陳蘭,李姍姍.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20(11).
[5]劉洋,張洪雨.淺析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師,2019(S2).
[*本文系市增城區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中小學體育信息化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編號:zc20230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