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閩派文藝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展示福建新形象的重要途徑。2024年12月,閩派文藝精品創作與傳播推進會暨《藝品》評刊會在福州召開,群賢畢至,共謀新篇。與會學者與書畫藝術家圍繞“閩派”文脈梳理與破圈傳播的議題建言獻策,新論迭出,為《藝品》發展注入新動能。2025年是《藝品》改版一周年,《藝品》將繼續聚焦“閩派”,開門辦刊一一既立足發掘閩派書畫精品,又以遠航姿態擁抱時代浪潮。
本期對福建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的訪談,叩問了書法藝術的本質與當代困境。作為中國當代草書代表人物,李木教以“形與意”為圭桌,強調書法創作需“向內求,向心求”:既如對至尊,又先散懷抱,這種專注與放松的交織,正是書法直抵靈魂的密鑰。
墨痕深處有詩魂。傅翔《寫意精神的抒放一一讀吳新斌寫意花鳥畫》聚焦吳新斌的寫意花鳥畫,贊譽其“筆不到意到”的創作境界。吳新斌師法徐渭、八大山人,又以現代人的情感重釋梅蘭竹菊,令《空山無人》中的孤菊、《漳浦四寄》中的荔枝,皆成“心象”的載體。這種“非形似之工,乃生命之真”的創作理念,恰和福建省美術家協會顧問王和平在《重視寫意·尚古開新》訪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寫意畫的至高境界,是筆墨間流淌的‘書卷氣’與‘清氣’。”王和平以詩入畫、以文為魂的創作實踐,為當代寫意畫注入“平淡天真”的文人意趣,更給予后輩啟示:若失卻文化根脈,筆墨終成無本之木。
張國治在《重構風雅創新境一一讀彭康隆新作》中,以臺灣畫家彭康隆為鏡,探討當代水墨“集大成而卓然成家”之可能。彭康隆的“花卉山水”以古典音樂為靈感,將波麗路般的韻律注入畫面,于留白處演繹“境由心生”的東方哲思。王毅霖《略論草書的起源及其發展譜系》則以考古實證顛覆舊論,揭示草書濫觴與漢字同源,其自由浪漫的基因早就融于中華文明血脈。文章為閩派文藝的“溯源立根”提供啟示一一唯有深研傳統,方能開創新章。
文脈似水,《藝品》如舟。我們將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在《寄語lt;藝品gt;新顏》中勉勵的那樣,將《藝品》辦成一本文氣十足、格調高雅的雜志,讓人們在《藝品》中品藝,像在八閩大地沉浸于綠水青山、呼吸著清新空氣一樣,得以明目、養心、澄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