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4年度立項課題“福文化視角下幼兒園項目式勞動農耕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TKTY-2402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0-0010-03
項目式農耕教學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以農耕實踐活動為依托的教學方式。以福文化做引領開展項目式農耕教學,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知識和育人相結合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體會農耕的樂趣并進一步理解福文化的內涵,這有助于幼兒的全面提升與發展。
一、福文化融入幼兒園項目式勞動農耕教學的現實價值
福文化下的項目式勞動農耕教學為幼兒提供了自我成長的平臺,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幼兒有了接觸自然的機會,能夠在勞動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同時增強了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一)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我國福文化歷經千年,是整個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以福文化為引領,在園內開展項目式勞動農耕教學,意在讓幼兒通過參與播種、管理、收獲這一過程,直觀地感受福文化與農業生產的聯系,理解福文化的產生根源,并在幼兒的心里播下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種子。
(二)促進幼兒的發展
1.鍛煉幼兒的身體機能。農耕勞動中的松土、種植、管理等活動,會調動幼兒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并在幼兒重復性的勞動中,促進幼兒肌肉協調性的提升。以幼兒使用鏟子松土為例,幼兒在開展這項活動中,需要精準控制手部力度與動作,這有助于幼兒小肌肉的發育。
2.拓寬幼兒的認知力。農耕勞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幼兒不僅需要完成前期的播種、管理等工作,更要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各個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會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主動探尋答案。例如,本幼兒園的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園內的種植園區播種了小麥,可是直到冬天小麥也沒有長出很高,于是幼兒產生了疑問:“溫度會影響小麥的生長嗎?\"這極大地調動起了幼兒的探究熱情,同時提升了幼兒的觀察、思考能力。
3.培養幼兒的情感價值觀。福文化作為我國極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在農耕項目式活動開展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與他人進行合作,一起完成農耕任務,能夠培養幼兒與人合作的能力。到了收獲季節,幼兒們一同采摘果實,能夠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同時感恩自然的饋贈,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這有助于幼兒情感價值觀的培育。
(三)創新幼兒園課程
以往的幼兒教學以單一學科教學為主,以福文化為引領的農耕活動的開展,突破了時空與學科的限制,將植物生長條件(科學知識)繪制農作物生長過程(藝術創作)分享自己的農耕體驗(語言表達)等融合在了一起,建立了一個多維度、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有助于幼兒園課程的創新,提升了幼兒園的影響力。
二、福文化引領下幼兒園項目式勞動農耕教學的實施與成效
(一)巧設問題,啟動項目
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幼兒播放大家慶祝豐收、張貼福字的視頻,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結合生活現象引導幼兒討論“豐收與幸福的關系”“農民伯伯種糧食是一項辛苦的勞動,它與幸福存在什么關系呢\"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引入,將幼兒的思緒帶入到了“福與勞動、農耕關系\"中來。接著教師以圖示的方式為大家介紹本次的項目主題、活動開展目標,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二)認真構思,挖掘福文化元素
從幼兒認知水平和幼兒園農耕勞動入手,篩選與之相關的福文化元素,是本項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首先,教師要通過日常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點,通過觀察了解到本園的大部分幼兒對小動物情有獨鐘,教師便可以設計“為小動物種糧食\"這一主題,這不僅滿足了幼兒的興趣,而且融人了福文化中愛護動物的理念,一舉雙得。其次,教師結合農耕活動內容設計與福文化有關的主題,比如針對不同的植物,教師可以設定“利用福字制作創意農耕牌”這一主題,幼兒結合每一種植物的特點,制作了不同的農耕牌。如小麥、水稻類的農作物,幼兒在硬紙板上寫下了創意福字(左邊的部首以水稻這一植物為參考,右邊的部分是一個福娃的形象)寓意“求福”,希望所有的莊稼都有一個好收成。
(三)小組合作,推動活動的有序開展
小組合作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福文化下的項目式農耕勞動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還能推動本項活動的有序開展。首先,教師將班內幼兒劃分為若干小組。其次,基于幼兒興趣,設計項目活動。針對中班幼兒,在教師們的討論下設定了“種植福氣蔬菜\"這一項目。最后,教師引導幼兒們在小組內討論這一項目的開展步驟以及人員分配的問題。經過大家的交流與商討,最后制訂了合理的項目計劃:第一周,平整種植園內的土地,并完成種子的選購工作。本項工作交給明明與芳芳。第二、三周,開始種植福氣蔬菜的活動,如播種、澆水,本項工作交給君君和麗麗。第四到六周要觀察蔬菜的生長情況,并完成施肥、除草、捉蟲等工作,本項工作由軒軒、豆豆、慶仁共同完成,其他成員也可參與。
(四)師生互動,豐富幼兒的感知與體驗
為了確保本項活動的有序開展,教師要加強與幼兒的互動,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教師要向幼兒介紹農耕知識以及農具的使用方法。比如教師采用自我演示或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向幼兒介紹不同的植物種子其種植深度有所不同,且每一粒種子之間要保持好相應的間隔,如南瓜種子的播種距離為1\\~2米,這可以確保南瓜有足夠的生長空間;綠豆種子的種植間隔為10\\~15厘米等。幼兒通過直觀的觀看,對種植要點有了把握,有助于農耕活動的有序開展。其次,在幼兒按照計劃開展農耕活動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幼兒記錄下項自的開展情況,比如用繪畫記錄植物每一周的生長,用相機記錄下大家一起勞作的場景。當然,語言表達力強的幼兒,還可以寫一寫自己的記錄發現和勞動感受。最后,教師要將福文化滲透于本項目的每一個過程。在播種期間,鼓勵幼兒說出對種子的祝福,希望能夠有好的收獲;在收獲果實的過程中,教師為幼兒講述填倉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故事,深化幼兒對福文化的感受。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制作寓意“幸福、安康\"的風箏,在田間放飛。[2]
(五)成果展示,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在本項目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在班內組織成果展示、交流分享的學習活動,通過展示大家的勞動成果,增強幼兒的學習信心,鼓勵大家彼此之間共享,培養幼兒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
1.成果展示。在本次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鼓勵孩子們將自己的種植過程、制作的手工藝品進行展現,并要求幼兒根據自己的參與過程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項目式學習經過、收獲,一來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力,二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2.分享交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將項目學習中的趣事、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的與大家進行分享,能夠進一步拓展幼兒的思維。對于幼兒的分享過程,教師要肯定幼兒的積極參與、取得的成果,同時還要指出幼兒在項目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后續活動的改進提供依據。如在蔬菜種子的選擇中,一個小組內的成員們就選擇南瓜種子還是綠豆種子產生了分歧,面對矛盾,大家沒有選擇爭吵而是靜下心來一起商討、交流,教師要對幼兒遇事溝通、主動解決的能力提出表揚,并鼓勵他們繼續發揚。
三、福文化引領下幼兒園項目式勞動農耕活動開展保障
(一)提升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作為福文化下項目式勞動農耕活動開展的組織者,自身的理念、專業能力決定著開展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積極參與福文化、農耕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培訓活動。幼兒園還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對教師開展指導,通過專家與教師的面對面交流、互動,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除了積極參與培訓活動外,更要參與到園內的教研活動中來,通過同行的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共同解決教學困惑,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教學模式。[3]
(二)開展家園合作
家長是幼兒園最忠實的合作伙伴,所以,幼兒教師要取得與家長的聯系,通過舉辦家長會,向大家傳遞本園的活動理念、開展目的、開展方式,提升家長對福文化下項目式勞動農耕活動于幼兒自我成長、發展意義的認知。同時,幼兒園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園內的活動中來,通過親子一起種植植物、一起為不同的植株制作福袋、一起收獲果實等,拉近親子的關系,讓家長了解活動對幼兒成長帶來的影響。
(三)積極整合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教學活動得以有序開展的保障,教師要在明確本項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整合一切有利資源。在幼兒園內,教師可以合理規劃場地,開辟種植區域并精心布局。在室內,教師在美工區投放福文化制作的相關材料,在科學區域,組織孩子們一起開展農作物生長需要滿足什么條件的小實驗。除了園內資源外,教師更要加強與科技館、當地農場的合作,通過組織幼兒參觀學習、親自操作,拓寬幼兒的視野,提升幼兒的認知。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福文化為引領,在幼兒園內開展項目式勞動農耕教學活動,不僅開辟了幼兒教學新路徑,而且實現了課程創新、幼兒全面發展的自的。在日后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大探索力度,并積極探尋其落實的措施,為幼兒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珊珊.幼兒園項目式區域活動的開展策略探究[J].教師,2024(9):102-104.
[2]王思元.項目化教學模式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20):148-150.
[3]高翔,胡露,盧霞娥.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一一成都市金牛區機關三幼教育集團勞動教育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20(20):71-73.
[4]張天予.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種植活動初探——以小班幼兒植物角種植為例[J].科學咨詢,2020(5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