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 15938/j. cnki. iper.2025.03.00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5)03-0023-07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滿足時代需要的產物。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必須反映時代的聲音,絕不能脫離所在時代的實踐,必須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將其凝結成時代的思想精華。”[1]思想政治教育深嵌于時代,其課題選取尤其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黨的十八大以來,與我國顯著提升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相匹配,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越來越超出了解、描述、借鑒的理論范式,內在呼吁并獲得一種自我觀照,由此催生了比較優勢這一新的命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出場邏輯
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上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命題應運而生。展開來說,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是闡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優勢、筑牢“四個自信”的思想政治根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1.應對意識形態博弈的戰略選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獨特的時空域。立足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間的較量博弈,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有助于“不斷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不斷為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2] 。
當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間的交融交鋒激烈。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應而來的,是國際力量對比和國際關系格局的重大變化,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大國競爭態勢的進一步催化。作為快速崛起的新興大國,中國無疑是此變局的焦點。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令科學社會主義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面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老牌”“先發”優勢,加緊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歪曲和詆毀,在國際輿論場上“唱衰”中國:圍繞“人權”“民主”等問題設下話語陷阱,炮制“限制自由”“鎮壓民眾”的世紀謊言;利用突發公共事件惡意發酵輿論,攻擊我國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借助網絡、學術、宗教等渠道拉攏親資本主義民眾,宣揚“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這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國際影響力提升不利,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考量的戰略問題。
以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強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優勢的體認和宣介,有助于我國在意識形態博弈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馬克思揭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積極應對各種敵對勢力企圖實施意識形態侵犯的高壓態勢,確保我國在意識形態博弈中取得應有的優勢地位,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作為一項意識形態負載和反思活動,在體認和宣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優勢的問題上責無旁貸。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命題的出場,有助于堅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自信、他信與共信。首先,面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博弈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有助于闡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特色與優勢,從而揭示“東升西降”“社升資降”的歷史大勢,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其次,面對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慣性優勢,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有助于主動將“中國奇跡”“中國經驗”上升為具有一定通約性和共識性的話語體系和敘事符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轉化為他信。最后,面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現行通則的加速瓦解和相互證偽,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有助于論證“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意識形態根由,進一步推動兩種意識形態間較量的發生有利于社會主義的轉變。
2.堅定“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4]對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關注不僅因應世界發展局勢的調整和變動,更源于堅定“四個自信”的現實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彰顯了“四個自信”的磅礴之力。現代化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性趨勢,也是具有一定地域和文明規定性的特殊實踐。在世界現代化發展浪潮中,由眾多資本主義國家探索的西方現代化扮演著“藍本”角色,具有開始時間早、接受范圍廣等優勢。然而,近年來逐漸加重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投射出西方現代化的先天短板與內在局限。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特征與特色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間存在根本不同,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超越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其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遵循、制度基礎和文化根基。有鑒于此,中國式現代化解決發展難題、取得發展成效、彰顯發展優勢的過程也是“四個自信”得以凸顯并不斷獲得自身確證的過程。
以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強化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與決心,有助于進一步夯實“四個自信”的思想政治根基。當前,我國正處于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關鍵時期。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較為龐雜的系統,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處于為其他各方面結構性治理提供思想基礎、精神動力和價值引領的地位,具有戰略性杠桿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系統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推動發展上擁有強大的政治優勢、理論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5]“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6]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命題的出場,既為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提供了線索,又為體認和宣介此種優勢的比較意蘊提供了依據;既有助于進一步發揚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標識與實踐密碼,又有助于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聚更廣泛的精神力量。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應有之義
任何時代的理論都有其自成一格的外在形態與內在特質。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7]。這從根本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構成語境、理論范式和實踐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命題的出場正是為了回應這種日益迫切的理論需求。
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是全面客觀看待外部世界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至今,圍繞“要不要關注他者”“如何認識他者”“怎樣借鑒他者”等一系列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共形成倡導、描述、借鑒三類向度。8]然而,面對當今時代的劇烈變革,現有認知框架恐難以適應眾多新因素的沖擊,亟待我們對研究向度展開歷史性審視、現實性反思和整體性創新。展開來說,在“要不要關注他者”“如何認識他者”“怎樣借鑒他者”之余,還存在一個更為基礎性的命題,即“如何看待自我”,因為看待自我構成關注、認識和借鑒他者的理論前提、邏輯中介和價值旨歸。如若不將自我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就可能導致滿足于對他者的關注,引發“誰來關注”“誰來認識”“誰來借鑒”的詰問;對他者的研究存在盲目性,難解“關注什么”“認識什么”“借鑒什么”的困惑;面臨研究立場上的搖擺,陷入“如何關注”“如何認識”“如何借鑒”的迷茫。據此,認識自我是全面客觀看待外部世界的必要前提,事關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主體意識、內容論域和方法原則,而對國際比較優勢的關注是其中的關鍵環節。
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是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的題中之義。一方面,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離不開自我與他者的多維比較。當前,在本土與外來、民族與世界等關系范疇中,他者并非純粹的他者,反而構成認識自我的重要參照和影響因子;自我并非純粹的自我,反而將他者融入反思和建構之中。另一方面,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離不開對自我優勢的分析體認。把握自我相對于他者的優勢,有利于確定自我之所以能夠作為自我的有益特質根源,并厘定他者之所以可供自我借鑒的方位和尺度。按照黑格爾的話來說,“普遍的東西在以后規定的每一階段,都提高了它以前的全部內容,它不僅沒有因為它的辯證的前進而喪失什么,丟下什么,而且還帶著一切收獲和自己一起,使自己更豐富、更密實。”[9]換言之,只有明確自我特質,才能定義比較的可能性與限度,以他者的豐富性來充實自我的內容。據此,如若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立意在于完善和發展自我,那么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命題便十分必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內涵構成
基于前述理論考量與實踐觀照,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命題還需要構建一個嚴密、完整的理論框架。這一框架的搭設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本質內涵出發,內在包括主體維度的領導力量比較優勢、內容維度的意識形態比較優勢、過程維度的實踐運行比較優勢。
1.主體之維: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比較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一項由統治階級開展的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實踐活動。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反映和維系的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和主張。當前,各國執政黨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領導力量。10]其“如何領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持續優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在主體維度刻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比較優勢命題。
第一,“如何領導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特殊的生產和交往活動,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一項權力分配實踐。基于此,不同的政治制度帶來了迥異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按照啟蒙思想家有關資本主義政治的理論敘事,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所謂民主制度是為了規避“利維坦”難題,即將權力置于制度的“牢籠”中。然而,其以競爭、分權為特征的領導體制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存在“副作用”。國外研究表明,競爭型政黨制度導致美西方國家的“公民文化正在經歷一個瓦解時期,表現為兩極分化和公民沖突的加劇。”[11]相比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別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由此出發,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比較優勢命題,內在包含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的關注,重在分析執政黨能否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領導核心,能否調動政府共同推行思想政治教育戰略,能否協同各方力量共同投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等等。
第二,“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問題。執政黨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賦予其何種功能定位,詮釋著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取向和真實目的。馬克思、恩格斯曾就資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辯護角色展開鞭辟入里的分析,揭示“在歷史上各個時期中,絕大多數的人民都不過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充當了一小撮特權者發財致富的工具。但是所有過去的時代,實行這種吸血的制度,都是以各種各樣的道德、宗教和政治的借口來粉飾的。”[12]相較而言,我國將思想政治工作視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治黨治國的重要方式。由此出發,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比較優勢命題,內在包含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的關注,重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占據何種位置,等等。
第三,“如何持續優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的戰略定力問題。政治共同體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發生的場域。執政黨的更迭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延續。在這一問題上,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囿于輪流坐莊的競爭型政黨制度,恐難以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接續、連貫領導。與之相比較,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確保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在繼往開來中推進。由此出發,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力量比較優勢命題,內在包含對思想政治教育戰略定力的關注,重在分析能否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守正創新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略,能否著眼長遠地統籌和規劃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等等。
2.內容之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比較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質是一項意識形態灌輸和教化活動,因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構成其內容本質。在此意義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文化傳統、現實主張差異,規制著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別,并在內容維度刻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比較優勢命題。
第一,“以何種思想為指導”的理論魂脈問題意識形態是一個豐富的概念集合體,這決定了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具有多樣的觀念構成。其中,指導思想是特定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理論面向。長期以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域中占據強勢地位。我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馬克思主義為內核構筑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高地。有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比較優勢命題,內在葆有對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的關注,重在探究此種思想如何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物質與精神的取向張力,面對精英與大眾的立場張力,處理個體與集體的原則張力,等等。
第二,“以何種文化為根基”的文化根脈問題。文化與意識形態間發生著復雜的化學反應。在歷時態意義上,文化傳承與意識形態形塑相伴生,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演變進程同時表現為文化從傳統過渡至現代的發展歷程。在共時態意義上,由于“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13],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構成意識形態建設的精神土壤和思想地基。因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不能不考慮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和倫理慣習,需要與文化的傳統與現代形態相適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建設進程中以相對極化的方式和思路對待傳統文化,因由宗教式微,面臨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的失落。而我國堅持“兩個結合”,借由“第二個結合”不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實現了文化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共生。有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比較優勢命題,內在葆有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的關注,重在探究此種文化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何種特質稟賦,指引思想政治教育何種發展趨向,彰顯思想政治教育何種文明意蘊,等等。
第三,“以何種理念為指引”的道義擔當問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不僅與指導思想和文化根基有關,還有賴于現實層面的國家戰略與發展理念指引。伴隨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如何處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矛盾張力構成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問題。長期以來,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崇以“逆全球化”轉向為代表的發展敘事,而我國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方案。有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比較優勢命題,內在葆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張的關注,重在探究在此種理念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看待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如何把握國際交往的基本邏輯,如何構建有關全球治理的目標敘事,等等。
3.過程之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行比較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本質是精神生產和分配精神生產和分配隸屬于社會上層建筑領域,并在根本上受社會經濟基礎中的物質生產和分配實踐制約。據此,學理支撐、運行方略、環境保障在過程維度刻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行比較優勢命題。
第一,“依托什么開展”的學理支撐問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任何一項精神生產和分配實踐都需要遵循精神交往的一般規律,都需要加強對精神交往總體趨勢的研判,從而增強精神交往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按照此種致思理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行有賴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體認,即學理支撐。之于這一問題,國外受制于“公民荒漠”[14]效應,形成了較為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陣地、學術領域和話語范疇。而我國大力建設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行比較優勢命題,內在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支撐,著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狀況如何,思想政治教育學術體系建設的現實成效如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建設的價值意蘊如何,等等。
第二,“如何開展”的運行方略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涉及眾多領域和繁雜要素的實踐活動。舉凡思想政治教育,無不需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戰略和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況制定合理的運行方略。之于這一問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沉迷于“隱性教育”,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化、體系化、系統化開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大思政課”建設等方略。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行比較優勢命題,內在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方略,著重分析如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型課程建設,是否在縱向上實現了不同學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序漸進、循環上升,是否在橫向上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鋪開、多元協同,等等。
第三,“在哪里開展”的環境保障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人的主觀能動實踐既創造并更新著環境,也受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近年來,曾經自詡為“先進文明典范”和“世界穩定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成為混亂的源頭,衍生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亂象。所謂“西方之亂”并不是某種主觀臆斷和政治猜測,而是一種政治現實和發展常態,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環境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硬實力、政治領導力、文化影響力、社會穩定力、生態保護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優質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運行比較優勢命題,內在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保障,著重在“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好環境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解析視角
基于前述出場語境和問題指向,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有賴于把握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厘清“名實之辯”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賴以發生的社會制度邏輯。
1.比較的視角:以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為解析對象
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解析視角是一種比較的視角,有賴于橫向的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立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語境、當代中國的歷史語境、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語境,結合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規模、現實狀況和典型模式,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葆有“階級比較”“道路比較”“戰略比較”三重指向。
其一,“階級比較”的理論指向。在揭示資本占有勞動的秘密并致力于實現無產階級解放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立足“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15]的社會現實,提出無產階級在階級立場廣泛性、階級理論徹底性、階級事業正當性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首先,以階級立場比較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而階級立場容涵一個階級“代表誰”的存在根本與“為了誰”的終極旨趣。無產階級的階級立場優勢彰顯在為人類求解放的價值旨趣之中,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奠定了基礎。其次,以階級理論比較為關鍵。階級理論反映出一個階級所持守的思想觀念與政治信仰,指導著該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馬克思主義彰顯了無產階級理論在哲學世界觀、應用方法論等方面的優勢,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提供了參照。最后,以階級事業比較為指向。從“兩個決不會”原理出發,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資產階級革命性作用的基礎上,揭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16],昭示無產階級的事業優勢,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指明了方向。
其二,“道路比較”的歷史指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圍繞革命、建設、改革等議題,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17],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照。具言之,近代以來各類“主義”和“制度”的探索史證明,復辟帝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等都無法拯救中華民族,在探尋民族出路的語境下,社會主義道路比較優勢凸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1945年7月與黃炎培討論“歷史周期率”問題時,針對“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18],強調了社會主義道路比較優勢。進入歷史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調“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應當“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19]
其三,“戰略比較”的現實指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戰略背景、戰略要義、戰略意蘊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頒布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框定了時空坐標。在戰略背景上,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需要立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中發生的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正視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戰略要義上,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需要依托當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法律政策、計劃方案等,剖析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任務、內容主題、方法策略、發展路向。在戰略意蘊上,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需要觀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從曲折走向振興的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闡揚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意義和人類情懷。
2.本質的視角: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為解析內容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旨在超越特殊、局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現象,走向對普遍、本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尋繹。為突破“字面一致而內涵不同、成果豐富而難以通約”[20]的國際比較研究概念困境,需要厘清“名實之辯”[21]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指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名稱。
透視思想政治教育之“實”是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前提條件。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即社會的思想政治導向與人們的思想政治取向之間的矛盾出發,思想政治教育之“實”體現在主體、內容、過程三個方面。在主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項以統治階級為教育者、以民眾為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在內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項以統治階級的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活動;在過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項精神生產和分配活動。
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之“名”是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重要基礎。源于文化傳統、發展道路、現實國情等方面的差異,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名稱不同。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個單體概念,而是一個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為核心的,囊括若干教育形態和種類的集合體。這一概念一是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提出的“宣傳”“宣傳鼓動”“實際教育”“理論教育”“政治教育”“政治工作”等名稱。二是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經歷了沿用“政治教育”“政治工作”名稱、“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等名稱陸續出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名稱、“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名稱廣泛運用四個階段。三是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呈現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史'教育\"等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在其他國家尤其是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可以概括為四大類別:一是聚焦公民意識和能力培育的公民教育;二是圍繞人性、道德、觀念展開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價值觀教育;三是服務政治統治、政治參與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會化;四是結合國情凝練的獨特名稱,如俄羅斯的愛國主義教育、以色列的大屠殺教育,等等。總之,舉凡由統治階級開展的,旨在灌輸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塑造人民群眾思想政治觀念的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教育類型均屬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稱之列。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需要熟悉并厘清上述名稱,洞察貫穿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實”。
3.制度的視角: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制度邏輯為解析尺度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有許多可能尺度。例如,研究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等等。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的根本解析尺度并非文化或經濟,而是社會制度。
制度比較是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重要支點進路。與時移世易的文化習俗、社會思潮、新興事物相比,社會制度具有穩定性優勢;與眾說紛繪的哲學流派、神學信仰、潮流取向相較,社會制度具有可觀測性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任何制度都是一種“歷史性存在”,凝結著過往社會生產和交往的思想精華和價值靈魂。如羅爾斯所言,“社會的制度形式影響著社會成員,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想要成為的那種個人,以及他們所是的那種個人。”[22]換言之,社會制度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功用,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統治階級建立、完善、發展、踐行社會制度的歷史實踐。伴隨人類制度文明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在社會制度層面確證自身的存在,越來越需要從社會制度視角審視、把握和評價自身。因此,只有透過社會制度分析,才能更為深層次地洞察形形色色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內在本質,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需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面對20世紀末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低潮,特別是蘇東劇變的慘痛教訓,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積聚和挑畔行徑的增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概括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位列其中。[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提供了直接依據和重要參照,啟示我們從制度優勢入手,進一步體認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比較優勢,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貢獻思想政治教育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6-7.
[2][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4,18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4][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6,378.
[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4.
[8]孫金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0 年歷史回顧與發展展望[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4(5):137.
[9]黑格爾.邏輯學(下卷)[M].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49.
[10]孫曉琳,韓麗穎.國外價值觀教育中的政府角色及其評價[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8.
[11]Carrese P O. Civic Thought and Leadership:a Higher Civics toSustai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J].Laws,2024(13) :1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2-283.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14]Quigley C N. Civic Education : Recent History,Current Status,and the Future[J].Albany Law Review,1998(62):1425.
[15][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43.
[1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8]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10 -611.
[19]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20]楊曉慧.關于加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2014(6):212.
[21]任志鋒.論美國思想政治教育之“名\"[J].教學與研究,2018(4) :89.
[22]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85.
[23]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9-11-01(1).
[責任編輯:孫溶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