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938/j. cnki. iper.2025.03.011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5)03-0072-06
習近平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將鐫刻著紅色記憶、獨具特色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所謂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就是按照主線貫穿、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整體謀劃、統(tǒng)籌設計,將地方特有的紅色物質和精神文化資源有機轉化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特色教學內容、教學載體與教學場域,使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有序銜接、逐層進階的一體化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價值觀塑造、歷史觀培育、實踐力養(yǎng)成等功能作用。基于此,厘清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的時代價值,找準一體化融入的問題所在,探尋一體化融入的優(yōu)化路徑,對于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時代價值
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星羅棋布,充分展現(xiàn)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是思政課建設彌足珍貴的教育教學資源。新時代新征程上,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效、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自覺選擇。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厚植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紅色底蘊、夯實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力量根基,有助于以其內蘊的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啟智潤心、培根鑄魂,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一方面,地方紅色物質文化資源的一體化融入,對立德樹人起著激勵作用。作為顯性文化符號的地方紅色物質文化資源既包括遺存下來的紅色遺跡、遺址、文物,也包括為紀念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筑建的黨史館、博物館、紀念館、紀念碑、烈士陵園等,是紅色歷史、紅色文化的實物見證,對于再現(xiàn)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細節(jié),重溫紅色精神、講好紅色故事具有重要價值。把地方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客觀、真實、有效地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課堂,將歷史厚重感和現(xiàn)場體驗直觀性結合起來,能夠讓思政課變得可視可感可觸,進而引導廣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鼓舞激勵學生在靈魂受震撼中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
另一方面,地方紅色精神文化資源的一體化融入,對立德樹人起著滋養(yǎng)作用。地方紅色精神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中鍛造的諸多以地方命名或承載地方記憶、反映地方特色的偉大精神,比如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這些精神資源深深融入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對于青少年具有強大的歷史感召力、思想引領力、道德驅動力,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精神滋養(yǎng)和教育源泉。大力挖掘優(yōu)秀精神資源與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耦合點,推動其有機轉化為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將其中沉淀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生動鮮活地呈現(xiàn)于學生眼前,能夠教育學生繼承革命先輩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拼搏向上的精神品格,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
2.提高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效的有力舉措
習近平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2]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基因的“孕育地”“儲存庫”,凝結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成就與精神成果,為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提供了寶貴素材。
第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有助于把思政課講“深”。思政課要提高教學實效,首先就要求我們把道理講得深刻,引導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但道理本身是有層次的、有深有淺,不同階段的學生所能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盡相同。以青少年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認知與接受規(guī)律為遵循,按照“知一情一意一行\(zhòng)"進階推動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構建前后銜接、上下貫通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序列,才有可能在理論闡釋和價值引導方面層層深入,精準真切回應不同階段學生的思想困惑、現(xiàn)實需求、課程期待,在學史明理的過程中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達到增信、崇德的作用。
第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有助于把思政課講“透”。能否把道理真正講“透”,直接關系到思政課的本質實現(xiàn)和實效性能否彰顯。講“透”要求理論徹底、以理服人,思政課教師所講的理論、觀點、結論要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善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系統(tǒng)設計說理過程,能夠引導學生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xiàn)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以歷史“劇中人”的身份去理解理論知識、掌握“理論武器”,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疑惑矛盾與社會發(fā)展中的現(xiàn)實問題。
第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有助于把思政課講“活”。思政課要引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價值認同與情感體認,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就應當在講“活”上下功夫,把“干巴巴的說教”轉向“熱乎乎的教學”。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既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有效彌補思政教材內容的抽象性。通過把一個個蘊含著紅色基因的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將理論知識植根于生動鮮活的歷史故事和真實情感之中,能夠使思政課堂變得“有理、有料、有趣”,讓廣大學生聽得進、聽得懂,有共情、有共鳴。
3.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所包含的每一處紅色遺址、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個民族記憶,都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固基石。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其文化價值導向功能,培養(yǎng)更多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時代新人。
第一,在充分滿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中堅定文化自信。人的存在總是有賴于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種需求的滿足。新時代青少年在滿足更高品質的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必然追求更加豐盈的精神世界。當前我國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總體上積極向上,彰顯出多樣化、個性化的鮮明特征善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這些接地氣、冒熱氣的教學資源,能夠為思政課供給高品質文化內容,從而引領青少年學生在深刻感悟紅色真理、樹牢紅色理想、傳承紅色力量的過程中扣好“人生的扣子”,滿足精神需求、增強精神力量。
第二,在幫助青少年自覺抵御錯誤思潮的侵襲中堅定文化自信。“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tài)。”[4]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現(xiàn)實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沖擊著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認同,迫切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所內蘊著的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在思政課上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進行精神文化引領,及時揭露各種錯誤思潮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在辯證思考、交流討論中提升對各種錯誤思潮的鑒別能力,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
第三,在引導青少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堅定文化自信。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文化自信之核正是價值觀自信。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xiàn),而且是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的充分彰顯,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大中小學思政課用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引導青少年深刻體悟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不斷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理論認同和實踐認同,養(yǎng)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砥礪奮進的品格。
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現(xiàn)存問題
新時代以來,各地更加重視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以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厚植思政課力量根基,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從現(xiàn)實實踐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1.“碎片化”融入與系統(tǒng)化學理闡釋間存在差距
近年來,各地區(qū)積極推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fā)工作,有意識地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之中。但當前資源融人總體上仍是較為“粗線條”,未能實現(xiàn)從“量”大向“質”高的有效轉換。
第一,內容分散化,未能有效實現(xiàn)體系化融入。地方紅色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是由于對其挖掘提煉不夠系統(tǒng)深人,加之不同教師在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理論關切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在內容的選取與講授方面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在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講授隨意化現(xiàn)象。同時,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融入的過程中較為缺乏系統(tǒng)詳細的一體化教學設計指南,部分地區(qū)尚未開發(fā)與地方紅色文化相關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與教材體系,大中小學思政課中相關教學內容仍多是以“點位融人”的形式出現(xiàn),導致融入的針對性不強。
第二,研究不深人,未能有效實現(xiàn)內涵式融入。部分教師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思政課教學中仍較多存在“從故事到故事”現(xiàn)象,將零散的地方紅色故事、紅色影像、紅色人物等僅作為輔助案例或支撐素材,而沒有深究與揭示其背后的史實背景與歷史文化內涵,對其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也缺乏深度追問與闡釋,最終導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部分教師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轉化吃力、運用困難,難以從地方紅色文物、遺址遺跡等歷史物證中總結提煉紅色精神標識、深入挖掘思想內核,或難以“轉換時空”對革命先烈事跡中體現(xiàn)的革命傳統(tǒng)、優(yōu)良作風和革命精神等進行深層次剖析、多維度解讀,導致融而不深、講而不透。
2.“同質化”融入與各學段差異化需求存在張力
現(xiàn)階段,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缺乏“靶向”思維,沒有找準同各學段思政課在育人目標、內容表達以及方法呈現(xiàn)等方面的內在契合點,把大中小學思政課上成了“千書一面、千人一面的大一統(tǒng)、一般齊”。
第一,大中小各學段“千篇一律”,融入交叉重復。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未能充分考慮到各學段學生的學情特點,統(tǒng)分整合各學段思政課程融入目標,導致無法以“一條主線”把地方紅色文化貫穿全學段課程教學,使得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進階性不強。此外,大中小各學段之間仍存在溝通壁壘,同一紅色素材、紅色案例在不同學段出現(xiàn)簡單機械地重復,未能有效實現(xiàn)較高學段對較低學段的知識拓展、延伸和深化,導致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區(qū)分度不顯,讓青少年誤以為思政課就是“老生常談”。
第二,不同類型學生“大水漫灌”,融入忽視差異。部分教師沒有以青少年關心的熱點、難點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或沒有同青少年成長發(fā)展、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使得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與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學生多樣化需求聯(lián)系不緊密,導致“教師所講的”與“學生所想的”不相適應。同時,也未能結合學生身邊人、身邊事講出地方紅色文化的“新意”,也沒有結合重大政治紀念活動、節(jié)慶儀式等推進地方紅色文化生活化,導致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融人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較遠,使得學生難以共鳴共情。
3.“灌輸式”融入與啟發(fā)式教育教學要求不相匹配
當前,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沒有考慮到大中小學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認知差異與接受差異,難以啟發(fā)各學段學生主動思考、發(fā)散思辨、自主參與,制約了融入實效。
第一,教學的藝術性不夠,融人“生硬”。在教學話語方面,未能做到因“生”制宜,用貼近不同學段學生的“新話”“新詞”“新句”來表達地方紅色文化所呈現(xiàn)的理論要點和生動道理,沒有將教材話語和學術話語轉化為不同學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話語、青言青語,使得地方紅色文化無法接地氣、聚人氣,難以走進學生心坎上。在教學方法方面,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尚未充分結合地域特色、學校特色、學段特色、學情特點等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仍多以“說教式”“投喂式\"教學方式為主對地方紅色文化進行介紹性講解、常識性講授,導致學生常處于“離場”“下線”狀態(tài)。
第二,數智賦能效應不顯,融入“俗套”。一方面,現(xiàn)有數智技術不會用、不善用,部分教師對數智技術“不感冒”,不能充分利用AI、VR/AR等技術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可視化”“體驗式”教學;也有教師對數智技術不重視,或將智慧課堂、智慧體驗中心等“當擺設”,或為了技術而技術、敷衍了之,不能助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高效融入思政課。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數智空間待開發(fā)、待拓展,未能充分開發(fā)B站、抖音、微博、微信、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推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跨界”“破圈”融入思政課,也未能深度運用5G、XR等前沿技術打造虛實交互、情景交融的地方紅色文化“體驗場”。
4.多元主體齊抓共管、協(xié)同聯(lián)動的合力亟須 增強
地方紅色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需要多元主體協(xié)同發(fā)力,但從現(xiàn)實看依然存在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紅色場館之間“單兵作戰(zhàn)”的情況。
第一,校校“各管一段”,協(xié)作意識待強化。在學校層面,針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跨學校、跨學段交流互動、專題研討、協(xié)同攻關還不夠充分深入,缺少專門的溝通交流平臺和渠道,各學校之間“不常見面”“唱獨角戲”情況居多。在教師層面,大中小各學段教師資源分享不及時、交流互動不持續(xù)、跨學段聯(lián)動不到位,且少有針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展開專門的集體備課、結對幫扶,導致無法精準銜接各學段育人內容。
第二,校館合作不深,雙向互動需提升。一方面,校館合作形式較為單一,主要以宣講、參觀、講解等方式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打卡式”“走馬觀花式”學習,無法深刻體悟這些資源背后的英雄事跡、感人故事、中國精神,進而難以真正實現(xiàn)透過實踐講道理、釋理論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校館聯(lián)動力度不夠大,亟須加快推動校館雙向賦能,構建一體化實踐基地、一體化備課平臺、一體化試驗基地、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等,在主體互利、內容互通、形式互補中破解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挖掘難”“融入難”“講授難”的問題。
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現(xiàn)實路徑
用好、用實、用活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歷史之責、時代之需,更是當務之急。這迫切需要我們從深化學理闡釋、觀照學生需求、注重形式創(chuàng)新、健全制度機制四方面綜合施策、協(xié)同發(fā)力,從而不斷推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全面、系統(tǒng)、高效融入思政課,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走深走實。
1.深化學理闡釋,厚植一體化融入的理論根基
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只有把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背后蘊含的基本理論、精神要義、思想意涵和價值旨趣等講透徹,才能贏得青少年學生真心喜愛、真正信服。
第一,堅持實事求是,還原紅色史實原貌。深化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理闡釋,首先要尊重客觀事實,在準確呈現(xiàn)紅色歷史“本來面目”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認識、作出科學的價值判斷。一方面,研習紅色文獻,呈現(xiàn)紅色記憶。要持續(xù)做好黨史檔案、黨員文稿、黨政報刊以及縣志和地方黨史等史料的收集、整理與挖掘,加快推進專門而系統(tǒng)的紅色文獻和歷史文本鑒定、編譯和研究工作,依靠學術的力量詳細觀察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脈絡,完整翔實地展現(xiàn)黨的紅色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另一方面,追尋紅色足跡,捕捉歷史細節(jié)。要走進各地紅色革命舊址、紅色故里舊居,親臨歷史現(xiàn)場搜集圖片、文字、影像及文物等豐富的紅色實物資料,同時,要積極開展同革命老前輩的面對面對話交流,記錄更多鮮活生動的“第一手”故事素材,使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富”起來。
第二,堅持固本開新,提煉紅色精神標識。地方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晶,只有深挖蘊含于各地紅色事件、紅色人物、紅色資源中特質鮮明的文化符號和精神標識,并對其進行深度的理論分析,才能更好地向青少年揭示紅色文化的精神密碼。一方面,結合歷史語境,把握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透過各地區(qū)各歷史時期諸多的紅色歷史事件、紅色人物事跡,深入剖析紅色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思想內核,向青少年學生展現(xiàn)我們黨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品質和風骨。另一方面,順應時代發(fā)展,賦予地方紅色文化全新內涵。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將地方紅色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匯,著力構建內涵豐富、系統(tǒng)完整的新時代紅色文化理論體系,不斷為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
2.觀照學生需求,打通一體化融入的學段壁壘
大中小學思政課開展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要從學生本位出發(fā),嚴格遵循青少年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意愿,積極回應學生實際需求,不斷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第一,把握學生認知特點,“進階”施教。習近平指出:“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6]這就需要思政課因“段”施教,既“螺旋”又“上升”,講出不同學段地方紅色文化的層次、特點和意境。在小學階段,應通過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故事講述等“啟蒙性”“互動式”教學方法,初步培養(yǎng)小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基本認知、形成對黨和人民的樸素感情。在中學階段,應通過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議題探討等“記憶性”“引導式”教學方法,不斷建構中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完整認知體系,激發(fā)其對地方紅色文化的思考和認同。在大學階段,可通過專題深化、問題推演、學術探討、課題研究等“探究式”“合作式”教學方法,加深大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成果深層意涵、表現(xiàn)形式、價值功能等的理論認知,也要投身實踐,走進各地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走訪革命前輩、英烈后代、時代楷模,在切身體驗中感知紅色文化、感悟紅色精神、砥礪紅色品格。
第二,對接學生現(xiàn)實生活,“滴灌”融入。習近平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7]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只有深度融入社會實踐之中,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具體勞動緊密結合,才能拉近學生同地方紅色文化的距離。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帶領學生邁向田間地頭、走進街道社區(qū)、深入工廠企業(yè),找尋普通百姓傳承紅色文化、發(fā)揚紅色精神的典型故事,以社會“小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優(yōu)秀品質洞見革命“大英雄”的精神品格,引導學生“在平凡中見偉大”。另一方面,要深度聚焦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面向不同學段、不同層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開展廣泛調研,把握不同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學習現(xiàn)狀與特點,檢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開發(fā)菜單式、定制式學習課程,分層分類開展紅色研學、訪學,提升地方紅色文化學習講授的精準性和銜接性。
3.注重形式創(chuàng)新,激發(fā)一體化融入的創(chuàng)新活力
面對新時代青少年學生思想行為和學習特點的變化,應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思政課教學形式,讓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從融得“有意義”變成學得“有意思”。
第一,注重話語優(yōu)化,讓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接地氣。話語體系是紅色文化的外在表達形式,只有與時俱進優(yōu)化和完善紅色話語體系,改進紅色話語表達方式,才有可能讓青少年學生進一步接受話語體系背后的價值觀念。一方面,建構自主的紅色話語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8],切實增強對地方紅色文化的闡釋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紅色話語的吸引力,積極采用圖文敘事、影像敘事、網絡敘事、音樂敘事等青少年易于樂于接受的話語表達方式,既做地方紅色史料的“傳聲器”,也做地方紅色故事的“留音機”,在情節(jié)鋪陳、細節(jié)表現(xiàn)、情感熔鑄中讓政治話語、學術話語、政策話語“飛入尋常百姓家”,把抽象概念、專業(yè)術語變成學生想聽愛聽的“家常話”。
第二,注重數智賦能,讓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推動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深度融合,需要以數智技術為依托拓展時空領域與平臺媒介,“以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手段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進而讓學習者對內容保持持續(xù)的關注”[9]。一方面,要推動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整合。借助多媒體交互技術實現(xiàn)地方紅色史料檔案可視化,探索建立紅色歷史文化遺產數據庫,建成“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同時,積極利用官媒和地方各級融媒體資源,定期做好有關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信息發(fā)布、案例展示、思想互動及成果共享,為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提供知識拓展和補充。另一方面,要推動地方紅色文化智能學習平臺擴容提質。運用云計算、5G、AI、VR/AR等新技術,建設一批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實體體驗館和網上展示館,讓當代青少年“穿越時空”同革命英雄“親密對話”,實現(xiàn)“從肢體觸碰到內心感應再到情感共鳴的沉浸式敘事”[10],使地方紅色文化更潤人心。
4.健全制度機制,筑牢一體化融入的堅強保障
制度機制建設是推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重要著力點,需要在整合轉化、合作共促、科學評價三個關鍵點發(fā)力。
第一,構建平臺資源整合轉化機制。一方面,健全紅色場館資源聚合機制。要系統(tǒng)梳理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的類型和區(qū)域分布狀況,綜合考慮地情、校情、師情、學情,基于各地黨史館、軍史館、校史館等紀念場館,以及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統(tǒng)籌搭建多元融合的思政課一體化研學實踐平臺。另一方面,完善紅色信息資源傳播機制。借助全媒體技術打造面向青少年學生的信息發(fā)布和移動傳播平臺,充分整合學界、業(yè)界關于地方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打造紅色專題“微動漫”“微短劇”“微直播”等特色欄目,積極邀請高校、研究機構中的黨史專家、優(yōu)秀學者、骨干教師、先進模范等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在線問答。
第二,健全跨學段合作共促機制。一方面,積極構建校校“協(xié)同作戰(zhàn)”機制。以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共同體為依托,積極推動高校馬院同中小學結對,組建跨學校、跨學段的一體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定期開展區(qū)域內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的集體備課磨課、跨校教學、經驗分享等活動,組織跨學段課題申報專題研討,實現(xiàn)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校館“跨界聯(lián)動”機制。要不斷推進大中小學同地方紅色場館深度合作、共建校館教育聯(lián)盟,推動學校學科和人才優(yōu)勢與各地文博單位紅色資源優(yōu)勢的交互融合,以“博物思政”“文物思政”等形式打造育人新生態(tài)。
第三,完善精細化科學評價機制。科學的評估機制是檢驗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融入實效性的有力舉措。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學校要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的效果納入教學考核標準之中,并作為學校思政課建設評價和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同時,也要綜合運用多元動態(tài)評價機制,注重過程評價、綜合評價和長期評價,運用大數據技術廣泛收集、精準“掃描”學生的各類數據,如課堂抬頭率、課程滿意度、知識理解度、紅色文化認可度等,并將其作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改進創(chuàng)新的重要依據,真正做到“以評促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績[J].求是,2021(19):8.
[2]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3.
[4][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7.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8]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1).
[9] 馮剛,姜天寵.信息革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6):5.
[10] 溫旭.VR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89.
[責任編輯:孫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