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能夠為培養學生數學的眼光、語言與思維賦予更深層次的人文精神,對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提升文化自信、關注學科前沿知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將傳統文化有機融人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知識學習與文化認同并重的教學路徑,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1小學數學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式教學的意義
1.1豐富數學課堂的內容
拓展數學課堂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價值轉化的重要基礎,小學數學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正契合了這一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強調知識與文化的有機整合.教師采用融合式教學方式,能夠使數學課堂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向多維的內容建構,增強課程內容的思想深度.該融合擴展了知識的表現形態,還促進了內容體系的結構優化,使教學內容更具系統性.文化元素的融人重構了課堂內容的知識邏輯,使學生在建構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和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2]
1.2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數學與傳統文化在結構體系、思維方式及邏輯關聯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這種內在一致性為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提供了深層驅動力.文化視角使知識的呈現方式更具思維張力,有利于學生形成持續探究的心理動機.傳統文化蘊含的智慧邏輯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路徑,也深化了他們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反思問題以及不斷提出新疑問.融合背景下的數學學習強調從感知到理解、從模仿到創造的全過程發展,使學生的探索行為不再依賴外部驅動,而是由內在認知需求所引發.
1.3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新課程理念不再強調知識的工具屬性,而是更加重視學科背后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結構性與數學自身所體現的形式美高度一致,為學生提供了多維度的審美體驗.數學知識與文化意蘊融合呈現提升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也拓展了學生的審美視野,使其能夠建立起對數學形式的審美感知.該過程有助于學生將抽象思維與審美體驗相統一,從而深化其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2小學數學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式教學策略
2.1創設文化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大量契合數學邏輯的資源.教師應當科學整合文化素材,構建具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3文化情境具有思想滲透力,在有效提升學習動機的同時,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積極態度,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角,也增強了學習內容的時代感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線與角\"為例.課前,教師未直接導人課題,而是出示一幅以中國古代建筑為背景的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建筑的結構特征.教師提出“這些建筑看起來為何如此穩定又對稱\"的問題,引發學生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氛圍.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其中部分學生嘗試從圖形與角度的關系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邏輯推演能力.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從圖中提取“線條交匯”的角度元素,進而過渡到“角”的數學概念.教學語言中融合了“規矩”“和諧”等傳統文化關鍵詞,使學生在理解“角的形成\"規律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古代對幾何之美的追求.在講解“角的分類\"時,教師引入古典文化中的“方正\"“折中\"等文化理念,與銳角、直角、鈍角的幾何特征進行契合性比照,引導學生在抽象概念與文化象征之間建立聯系.此時,多名學生主動舉手,提出將課本上的角與傳統器物進行對比,這顯示出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在“角的度量\"環節,教師設置了一個文化探索任務:測量圖中角的度數并記錄數據.學生積極投入,認真操作并展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角度在圖形穩定性中的作用.該過程既強化了度量技能,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多名學生表示第一次在數學課上意識到“角”與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感到既新鮮又有趣.學生的反饋集中體現出教學設計在激發學習興趣方面的有效性.
2.2解答傳統題目,開展元素鏈接
傳統題目為數學知識建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支點,實現了知識體系與文化體系的聯動.作為歷史積淀的智慧結晶,傳統題目既具備數學結構的邏輯性,又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有效構建了文化元素與數學知識之間的對應關系.教師引導學生解答具有傳統特征的問題,不僅讓學生認識到數理知識的本質特征,還促使學生從歷史視角理解數學發展脈絡,拓展知識的文化邊界.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乘法\"為例,選取“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構建融合傳統文化的題目.教師呈現一道改編自傳統農書的題目“古人將一片田平均分成六段,每段田可種植128株農作物,共可種多少株”.該問題結構緊湊、語言簡練,既具備乘法計算的核心要素,又蘊含古代農業智慧,從而自然引發學生對“古人如何進行計算\"的興趣.問題提出后,部分學生立即列式嘗試,也有學生開始探究題干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得課堂討論由表層數量走向思維結構.教師借此引導學生回顧乘法的意義與運算方法,強調“每一段田的面積是相同的”,隨后引導學生利用“乘法豎式”計算總株數.學生在動手演算的同時掌握計算方法,也對傳統問題中所蘊含的結構意識產生了認知遷移.教師適時提出“古人是否會使用這樣的豎式方法”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古代數學計算的好奇心,使課堂氣氛被進一步激活.一位學生主動提出查閱《九章算術》中的方法并進行比較,這一過程顯示出學生從解題到探究的主動轉變.教師安排學生將結果應用于語境中進行類比,引導其思考傳統問題的現實延展性.此外,部分學生開始嘗試設計屬于自己的\"古風題”,從而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數學表達.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并反思“傳統題目帶來了哪些新的數學思考”.學生普遍表示“這種題目不僅好算,而且很有趣”“讓我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學數學的”,這充分體現出文化元素的介人所帶來的情感認同.
2.3運用文化符號,豐富課堂形式
文化符號蘊含著民族智慧與思維方式,其幾何構造、數理關系與邏輯推演具備天然的數學屬性.課堂形式的轉變體現在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更體現在知識表達方式的文化性轉變.教師合理運用文化符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接受渠道,增強課堂的感染力.課堂結構也因文化符號的多元表現而更加靈動,又賦予了數學課堂獨特的文化氣質.[4]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除法\"為例.教師結合“用豎式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內容,引入代表“均分”思想的傳統文化符號,構建融合型課堂.教師展示一幅帶有傳統紋樣圖案的古代錢幣拓圖.圖中的“十字分區\"引起學生的關注,教師順勢提出“這個圖案為什么分得這樣整齊?它傳遞了什么數學思想”等問題.學生開始討論對稱、分割與數量分布的規律,逐步將注意力從圖案轉向數學本質.此環節以文化符號的視覺刺激實現了注意喚醒,使課堂氛圍逐漸升溫.教師提出本節課的核心任務“一枚古幣賣出684元,分給3人,計算每人應得多少元”.學生嘗試用除法建立數量關系.此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利用豎式計算“ 684÷39 ,然后在黑板上繪出與古幣圖案對應的三段結構,最后強調“平均分\"的文化意蘊與數學含義的一致性.接下來,教師展示一組演變式文化圖案,引導學生思考“從復雜圖形中如何快速識別可分區域”,由此引出“試商\"策略的數學操作.教師鼓勵學生將豎式結構與圖案構造進行對照表達,并組織小組匯報各自的“文化分區計算圖”.匯報階段,學生的語言表達與圖形分析能力均得到同步提升,多個小組主動運用“象征”“均衡\"等詞匯,體現出文化理解與數學認知的深度融合.教師安排學生以“仿造古幣圖樣”為主題設計數學任務,并要求配合相應的豎式計算過程.學生的作品不僅體現了準確的除法邏輯,還表現出明顯的文化符號美感.課堂尾聲,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多個學生表示“圖案讓計算更清楚”“原來除法也能畫出來”.將文化體驗與數學能力融合推進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習過程的視覺引導力,還體現出融合式教學在課堂組織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上的雙重優化價值.
2.4融合文化活動,增強實踐體驗
新課程標準視域下的數學課堂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因此實踐性學習成為教學轉型的重要方向.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納入實踐活動設計,有助于突破課本知識的封閉性,使學生主動運用數學知識,提升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文化活動本身具備較強的任務驅動特征,與數學中的空間想象等核心能力高度契合.教師構建具有操作價值的實踐任務,引導學生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強化學生的社會認知,推動課堂由知識灌輸走向能力建構的整體轉化.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方向與位置\"為例.教師以“文化地圖設計”為主線組織融合型實踐活動,通過投影展示基于傳統城市方格布局的古代城池圖,引導學生觀察城市道路走向與各功能區域的相對位置.學生被畫面吸引,迅速聚焦于圖中標識的東南西北格局.教師隨即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主干道的方向變化,并提出“如果你站在城門口,如何到達東側的市集”等問題.學生開始嘗試用“向東走幾格,再向北走幾格”的方式進行描述,從而初步建立起有關方向與位置的數學語言.教師布置“請根據這幅城池圖,繪制一條路線圖,并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說明移動過程\"的任務.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各小組分別選定不同起點與終點,設計路徑方案并用\"向方向移動格\"的方式進行表達.教師巡視指導,對學生在圖中的定位、方向判斷、距離計算等方面進行及時點撥,確保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多數學生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任務,個別學生在方向判斷上出現混淆,此時需要教師結合傳統地圖方位設定進行解釋,強調“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傳統方位理念與現代數學描述之間的統一性.教師鼓勵學生將每一次修正的思路寫在任務記錄單上,從而引導學生關注路徑背后的文化意義.教師組織學生展示各自繪制的“文化地圖路線圖”,并讓他們分享如何依據傳統布局判斷方向.許多學生將地圖與古代建筑功能結合,賦予地圖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帶領全班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強調“空間認知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學生總結發言,并表示“方向不再抽象了\"“通過路線設計我學會了觀察和計算”,這些都展現出了高度的文化認同
3結語
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于小學數學課堂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系統培養.新課程標準引領下,課堂不再局限于知識傳授的單一維度,而是逐步走向文化浸潤、思維引導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教師通過創設文化情境、解答傳統題目、運用文化符號、融合文化活動,構建了富有文化特色與時代精神的數學課堂,實現知識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未來,融合式教學應繼續探索文化資源的深層轉化路徑,提升教學設計的系統性與實踐力,真正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田甜.文化滲透趣味學習—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策略J新智慧,2024(32):34-36.
[3]樊繼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12):40-42.
[4]呂建芳.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5(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