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階段,學生常常在面對某些具有抽象性質的數學知識時表現出顯著的認知障礙與學習困難.特別是數學量感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復雜性使得學生在沒有教師針對性引導的情況下,即便能夠較好地掌握其他數學知識,也可能在量感的理解上出現偏差或缺失,進而影響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構建.深入剖析這一現象發現,若學生在量感方面存在不足,將難以將所學數學知識有效地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之中,從而削弱數學教學的實踐意義與價值.量感作為數學學習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高度重視量感的培養,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與策略性引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準確、清晰的量感認知.
1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的意義
1.1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學科以其鮮明的抽象特性與嚴謹的邏輯體系,形成了獨特的學科特質與魅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實質上是在構建一座聯結“數”與\"量\"的橋梁,旨在通過一種由局部至整體的策略性方法,將計量知識與其他數學知識點深度融合,形成一張錯綜復雜卻又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不僅是對數學知識體系的深度挖掘與拓展,更是對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全面培養與提升.[它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與實踐中不斷成長,為未來數學學習與綜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培養了實踐能力.
1.2深化對數學學科特性的認識
談及數學時,不少學生的認知仍局限于計算這一較為淺顯的層面,尚未真正觸及數學學科的深層特質及其核心價值所在.然而,若能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量感的培養,則有望引領學生體會數學學科的作用和價值.[2具體而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實踐、練習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使他們親身體驗測量與估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分析與問題的解決.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逐步認識到精準測量與估算的重要性,從而獲得更為深刻且具體的實踐體驗.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科特性的理解.數學不僅僅是一門關于計算的學科,更是一門具有嚴謹性、廣泛性和抽象性的科學.同時,學生可以更加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世界.
2小學數學量感形成的教學路徑
2.1優化問題設計,喚醒量感認知
在培養學生量感這一復雜且細致的過程中,課堂互動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這一環節,教師能夠巧妙地運用高質量的思考問題,為學生鋪設一條通向量感意識增強的道路,助力他們深化對概念知識的領悟,進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預期目標.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素養,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精髓,同時緊密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巧妙地提出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思考問題
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巧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來喚醒學生的量感認知.教師先展示一幅城市地圖(如圖1),標注出學校到附近一個標志性地點的路線,然后提問“同學們,我們每天從家到學校的距離相對較短,那如果要從學校去兒童樂園,你們覺得距離會有多遠呢”.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進行猜測.接著,教師引出“千米”這個長度單位,說:“其實這段距離用我們之前學過的長度單位來表示不太方便,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隨后,教師在地圖上指出一段較短的道路,如學校門口到相鄰路口的距離,提問“這段路如果用米來表示可能是幾百來,那如果把這樣的幾段路連接起來,大約多少個這樣的長度會是1千米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估算;再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能想到哪些地方之間的距離可能會用千米來作單位呢”,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千米的運用場景.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我們步行1千米,大約需要走多久呢?如果是騎自行車或者乘坐汽車呢”,促使學生對不同速度下行走1千米所需時間進行想象和推理.通過這樣一系列層層遞進、緊密聯系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逐漸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有更直觀的認識,初步建立起\"1千來\"的量感認知,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深入學習“千米的認識”相關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運用邏輯推理,促進量感生成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在踏入課堂之際,其頭腦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經裝載著過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新知識的學習,正是在這些既有知識的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來的.量感的形成,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僅依靠機械記憶獲得的知識,往往難以在時間的流逝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唯有通過親身探索與實踐得來的知識,才能深深植根于學生的腦海之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對這一挑戰,教師可以采取一種更為巧妙的教學策略.在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長度經驗,開展一系列推理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逐步深化對“千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認知,從而形成更為準確、具體的感知.
以“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長度單位,如米、厘米等,然后提問“我們知道1米大概是小朋友兩臂展開的長度,那如果10個1米連起來是多長呢?100個呢”,讓學生通過簡單計算和想象,初步感受長度的累加.接著,展示學校操場的跑道,提問“已知跑道一圈是400米,那兩圈半是多少米呢?這個長度和1千米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通過計算得出兩圈半是 1000 米,進而推理出 1000 米就是1千米.之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如果從學校到小區門口的距離大概是100米,那從學校到小區門口再走回來,這樣一個來回的距離是多少米?幾個這樣的來回就是1千米呢\"這一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利用熟悉的場景和已有的長度經驗,逐步構建起對“千米”的準確認知.在學生進行推理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和交流,進一步深化對“千米\"的理解,促進量感的生成,使學生在推理中真正掌握“千米\"這一長度單位,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和生活應用做好準備.
2.3設計實踐活動,親歷量感形成
實踐活動的巧妙構思為小學數學教學賦予了多樣化的面貌,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熱情與沉浸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實踐與深入探究,能夠更為深切地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價值.3在實踐活動的具體展開中,學生被賦予了充分的自主權,可以靈活地運用手中的測量工具,進行各種測量與體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幫助他們強化了對計量單位的認知,還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量\"的直觀感受,
例如,在學習“千米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操場展開實踐活動.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卷尺測量出100米的距離,并在兩端做好標記,然后讓學生沿著標記路線步行,同時感受這段距離的長短,數出行走的步數,記錄所用時間.完成后,教師提問學生“如果走10個這樣的100米就是1千米,大家估算一下走1千米需要多長時間?步數大概是多少”.接著,利用地圖軟件,展示學校周邊距離學校1千米左右的地點,如超市、公園等,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地考察,選擇合適的路線前往目的地.學生可以選擇步行或使用自行車等方式.在行進過程中,學生用計時器記錄時間,用計步器記錄步數,同時觀察周圍環境,感受1千米的實際距離.到達目的地后,各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體驗.回到課堂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踐活動中的發現,對比不同出行方式下1千米的體驗差異,進一步深化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體驗中,逐步構建起對“千米”的量感,切實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提升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2.4聯結生活實際,深化量感體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時常會感覺數學知識比較陌生與抽象,這與他們生活中熟悉的經驗形成鮮明對比.鑒于此,教師應當具備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意識,巧妙地利用生活中新鮮且生動的事物,來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等內容的理解.如此,學生便能借助自身豐富的生活經驗,去解答那些看似復雜的數學問題.特別是在培養量感這一關鍵環節上,教師更是離不開實際物品的應用,通過讓學生親自接觸并感受這些物品,使他們逐步建立起具體的計量概念.
以“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在課堂上展示學生日常步行上下學的路線圖,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每天從家到學校走的這段路如果用千米作單位,大概是多少千來呢”,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進行初步估算.然后,播放一段城市馬拉松比賽的視頻片段,提問“馬拉松比賽的賽程通常是42.195千米,大家想象一下,這么長的距離,如果讓你去跑,會是什么感覺”,讓學生在驚嘆中對千米有更深刻的認知.接著,利用地圖軟件,查找學校所在城市到附近城市的距離并展示出來,提問“從我們這里到附近城市的距離是150千米左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乘坐汽車去,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呢”,使學生將距離與出行時間相聯系,進一步理解“千米”的概念.課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和家長在周末乘車出行時觀察路邊的里程碑,記錄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千米數變化,并計算行駛的路程.通過這樣的生活實踐,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千米”的實際意義,強化對“千來”的量感,也能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通過單元整體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思維,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雪蓮.理解性教學:賦能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實施——以“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課堂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3(3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