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杯這樣的傳統消費品正突出重圍,成為集潮流、個性和健康等標簽為一體的現象級產品。
當這場運動水杯掀起的趨勢在行業內漸成規模,與健身場景有著強關聯性的運動品牌們自然不愿錯過,因此近年來已有不少品牌在此品類加快速度布局。
拿上這些水杯,整個人都高級了?
過去并不起眼的運動水杯,現在除了滿足基礎需求外已經進化成代表著個人甚至一個群體生活態度的“符號”。
如今走進健身房,不難發現當代健身的年輕人對裝備的追求已經具體到水杯這樣的基礎單品之上,去健身房帶著一個大容量、高顏值的水杯已經必不可少。正如在社交媒體上,不管是帶有明顯功能性的噸噸杯、搖搖杯,還是承載著各大品牌價值理念的水杯,亦或是賽事IP、體育文化的衍生品.....這些運動水杯廣受運動愛好者歡迎,正在走向健身裝備的C位,成為展示個人運動品位與生活態度的新符號。
不少像他一樣的消費者起初也本以為是智商稅,但用后確實有驚喜一一這款搖搖杯使用起來并不會出現常見的蛋白粉凝結塊。實際上,不論是噸噸杯還是搖搖杯這樣常見于健身房各個角落的功能性運動水杯,技術門檻并不高,目前大多品牌的比拼仍圍繞在材料和設計等方面展開。
據我們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噸噸杯材質主要有PP材質(5號)、PC材質(7號)、Tritan材質(7號)、PPSU材質(7號),不同材質的產品在價格和耐高溫等性能上各有差異,適配場景也有不同。
款式和材質更趨豐富的功能性運動水杯給健身人群提供了更多選擇,也推動著一大趨勢浮現在更多人眼前

Nike和lululemon的運動水杯在社媒走紅、在店鋪暢銷無一不是該行為的具象化體現。
正如網友阿貍收到Nike的禮盒時,她沒有想到品牌贈送的禮物居然是非常特別的變色保溫杯一一杯子常溫狀態下是白色,感應熱度后會變成亮眼的“耐克橙”。
社媒上,被這款杯子的巧思打動的還有不少人。他們有的帶著照片和詞條四處求購,也有不少收到禮物的人選擇帶著杯子來往于辦公室與健身房,甚至將其當成了穿搭的點綴,原本兩點一線的日常似乎也變得多彩了起來。
另一邊,lululemon也巧妙地將自己的品牌理念融入水杯這樣的日常生活單品中一持續更新水杯設計和外觀,并且將其應景地陳列在鞋服或配件專區。
顯然,相較于前文在材質、價格或功能性“卷”得格外激烈的專業水杯廠家們,運動品牌們更看重水杯款式、設計和包裝是否符合與自身調性一致,更在乎水杯的質感以及期望通過其向消費者傳遞的品牌理念。
從行業視角來看,在大談體育生活方式的這些年,運動的普及帶動著健康自信的生活態度深入人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消費人群的選擇和歸屬。如果只針對競技和功能性,會讓品牌市場增長空間受限,而且品牌形象也難以拓展。
從各個大牌的市場行動也能看到,他們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不斷延展,圍繞運動消費人群的實際生活場景形成主題及產品體驗,讓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體驗感,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變得更為日常和生活化。
事實上,也只有真正從運動消費人群的消費場景出發,在產品的設計上多層次建立起消費體驗,才能在眾多主打“生活方式”的產品中突圍,獲得青睞。
而消費者們反復做攻略比對不僅是為了買一個合適的產品那么簡單。他們更希望由運動水杯這一可視化的“標簽”能體現自己的生活態度,滿足表達自我的需求。
當運動水杯超越補水功能,成為個人風格的外顯載體,其消費邏輯已從“實用至上”轉向獲取“情緒價值認同”。耐克的變色杯通過溫度感應色彩變化,將喝水行為轉化為動態的視覺表達;lululemon的多款水杯則以動態撞色美學強化品牌倡導的“一起好狀態”和“活出生動”等一以貫之的理念。
此刻用戶選擇的不再是容器,而是與品牌契合的生活方式宣言。而這種基于需求的選擇變化,不僅會促使更多品牌主動創新贏得商機,也折射出體育市場活躍后,還有很多可挖掘的產品領域。而若將觀察范疇擴大至整個體育界,不難發現這樣的趨勢和理念也體現在更多行業主體的決策之中。

運動水杯出圈背后, 為價值認同“giveme five'
年初澳網的比賽,吸引網球愛好者的或許不止是鄭欽文的優異表現,還有澳網的明星周邊產品“水滴”款水壺。
除了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充斥的代購信息,不少網球或泛體育愛好者還在相關詞條下分享著自己使用這款水壺的感受一1L的容量去健身房還是打網球都還算合適;材質既能保溫又能保冷;簡約時尚的設計給這款水壺帶來不少“回頭率”。不僅如此,這類作為賽事衍生品的水杯還能成為體育迷們的“接頭暗號”一上海勞力士大師賽,來自瑞士的運動水壺品牌SIGG推出的賽事限定款霸屏社媒。僅靠水杯,網球愛好者們就能在人群中“精準鎖定”與自己有著相同愛好和觀賽習慣的球迷…

同為體育文化衍生品,TEAMCHINA國家隊水杯到手也成了“社交貨幣”。潮酷的豎版正紅色標志飲水杯,加同色系LOGO掛扣搶占不少消費者視線。
在生活或是運動中,這樣帶有賽事logo、承載著體育文化的運動水杯既成為了最好的運動時尚單品,也反映了新生代消費者正將體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助推運動變成全民生活方式的大勢。
但說到底,運動水杯也只是體育消費大市場的一個“觸點”。
體育消費的潛力其實就蘊藏在大眾的生活中。雖然眼下消費和投資環境遇冷的環境仍在持續,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對自我發展、興趣愛好以及品質生活的投資并不會隨之大幅減少,只是消費者在運動消費上趨于理性和精明。
這也反向倒逼著市場加大對兼具實用性、性價比和品質的產品加大供給力度。
伴隨著健身、戶外運動的全面展開,體育消費市場的壯大和成熟,運動手環、速干內褲、筋膜刀、氨糖、沐浴油這些看起來“小眾”單品,或許也能像運動水杯一樣迎來增長周期。
就像90年代問世的星巴克城市杯,誰又能想到一個杯子,包含了全球各國家、省、市的藝術單元,至今已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售賣。且發展成為最經典的杯子系列,這一條收藏線又衍生出不同的主題系列,以及各種不同的馬克杯和隨行杯。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尋找貼近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星巴克通過地域文化符號構建全球消費者的情感聯結,運動水杯的走紅本質是體育文化深入大眾生活的必然結果。
而這種體育生活方式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消費主義,體育文化才是主導它的核心。
不論是健身愛好者舉起噸噸杯或搖搖杯,還是網球愛好者手持澳網限定水滴壺…
這些看似針對“小件產品”的選擇,實則是個體對生活方式的投票。體育消費的競爭關鍵,就藏在與消費者每一次“隔空擊掌”的文化共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