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光輝歷程,蘊含深厚理論資源與豐富實踐經驗,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寶貴資源。黨史不僅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政治教育的核心載體,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至關重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將黨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應對意識形態(tài)斗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迫切需求。思政課程與黨史資源高度契合,本文旨在探討黨史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探索有效途徑和方法,旨在打造前瞻性與回溯性、高度與厚度并存的紅色思政課堂,為培養(yǎng)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質和良好法治素養(yǎng)的新時代青年學生貢獻力量。
一、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黨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涵蓋理論、實踐和精神三大類別。理論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為高校思政課程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實踐資源則涵蓋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直觀展現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能增強學生對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fā)愛國情感和奮斗精神。精神資源則指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具有傳承性、激勵性和導向性,是激勵人們不斷前進的精神支柱。在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科學性、時代性、直觀性、感染性、傳承性、激勵性和導向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時代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更好地發(fā)揮黨史資源在思政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
黨史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記錄,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和實踐經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講述黨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英雄人物等,幫助學生構建起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架構。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黨史資源,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如黨史故事宣講、知識競答、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歷史的厚重,體會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
(二)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
顯性教育主要通過課堂講授、理論闡述等方式,直接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而隱性教育則通過黨史故事、紀念館、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教師在利用黨史資源進行思政教學時,可以巧妙地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通過課堂講授讓學生了解黨史的基本事實和理論內涵,同時利用紀念館、社會實踐等資源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歷史的魅力和革命精神的力量。這種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堅定信仰的新時代青年。
(三)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
教師在傳授黨史知識時,既要注重理論灌輸的系統(tǒng)性和準確性,又要注重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往往側重于單向的知識傳遞,而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在信息化和網絡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青年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他們渴望通過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將黨史資源融入思政課程,通過生動的歷史案例和真實的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討論式、辯論式等啟發(fā)性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分析黨史中的重大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接受知識灌輸的同時,也能在啟發(fā)性的教學中獲得思維的啟迪和智慧的成長。
三、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的實踐路徑
(一)利用網絡平臺:多元講授黨課,黨史入課堂
為了實現黨史資源在高校的有效融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課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微課以其短小精悍、易于傳播的特點,成為學生學習黨史的新途徑,不僅滿足了學生碎片化學習的需求,還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通過制作關于黨史關鍵事件、重要人物和偉大成就的微課視頻,并借助“學習強國”等App,為學生提供視頻、音頻、圖文等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多角度學習體驗。除了線上學習,線下黨課的講授同樣重要。高校應鼓勵黨員領導干部和優(yōu)秀教師定期講黨課,通過生動的講解和豐富的案例,回應學生關心的問題,讓學生深刻認識黨的偉大。同時,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此外,開展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服務活動也是黨史資源融入的重要途徑[2]。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深入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情況,踐行黨的宗旨,深化對黨的認識和認同。
以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為例,該學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創(chuàng)新了“云思政”課堂模式,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傳媒專業(yè)實踐深度融合。通過“口播黨史”“圖說黨史”“劇說黨史”等形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其中,“口播黨史”以“中國共產黨簡史”為藍本,通過主播講述黨的發(fā)展歷程;“圖說黨史”則講述英烈生平事跡,傳承紅色基因;“劇說黨史”則選取經典紅色影視作品,通過觀劇、評劇等方式,深入挖掘紅色影視資源中的黨史教育資源。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不僅豐富了黨史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還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據統(tǒng)計,該學院的黨史學習教育“云思政”課堂項目共計發(fā)布44期,總瀏覽量超過13萬次,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為他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3]進一步推動了黨史資源在高校中的有效融入 。
(二)理論教學方面:精練教學內容,黨史精髓融入課堂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精練并融入黨史資源是提升學生思想素養(yǎng)的關鍵。教學內容要真實、邏輯嚴謹,同時富有深度和內涵,能夠觸動學生心靈,引導他們深入理解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精選黨史案例是精練教學內容的首要任務。案例需具備真實性、代表性和教育性。真實性是案例的生命線,能讓學生信服并產生共鳴。代表性案例應反映黨的歷史重要節(jié)點,如黨的誕生、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等,幫助學生全面了解黨的歷史脈絡。教育性則要求案例蘊含深刻教育意義,能引導學生汲取智慧和力量,堅定理想信念。例如,講述抗日戰(zhàn)爭時,可選“平型關大捷”作為案例,詳細闡述其背景、過程、意義及參戰(zhàn)將士的英勇事跡,讓學生感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偉大力量和中國人民英勇抗爭的民族精神。將時事熱點與黨史精髓相結合,是增強思政課教學時代感的有效策略。時事熱點是社會和學生關注的焦點,結合黨史資源分析時事熱點,能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政治敏銳性。例如,在講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可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分析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同時結合“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等時事熱點,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戰(zhàn)略舉措的歷史背景、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4]。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黨的理論和政策,還能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
(三)實踐教學方面:依托紅色資源,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是深化學生黨史認識、堅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通過舉行校內入黨宣誓儀式,學生在莊重的氛圍中重溫誓詞,仿佛穿越時空,深刻體會革命先輩們的英勇奮斗與無私奉獻精神,從而在心靈深處種下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種子。此外,舉行演唱《紅軍紀律歌》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嚴明的紀律和堅定的信念,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熱情。同時,舉行先烈日記朗讀活動,讓學生通過誦讀先烈的日記,深入了解其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認識到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而“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品讀經典活動,則讓學生們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思想上得到洗禮和升華。在實踐教學中,高校還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挑戰(zhàn)賽、“尋紅色記憶筑青春之夢”知識大闖關活動,以及黨史知識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所學的黨史知識,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比賽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共同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依托紅色資源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應用的重要路徑5。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全面深入地學習了黨史,更在情感共鳴中堅定了理想信念、鑄牢了政治靈魂,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校園文化方面:融合多元思潮,堅守黨史教育陣地
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應用,是引導青年學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是黨的奮斗歷程的記錄,更是中華民族從苦難中崛起的見證。通過講述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可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激發(fā)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成長的搖籃,是融入黨史資源的沃土。高校應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將黨史故事作為思政課的生動教材,讓學生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中感受黨的初心和使命,從而增強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思政課的內容,還讓學生在故事中受到心靈的洗禮。同時,高校還需積極拓展第二課堂,舉辦紅色講座、展覽、劇目演出等活動,利用網絡平臺如校園易班、校園網等,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黨史教育平臺,使黨史學習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開展專題討論和辯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多元思潮中堅守黨史教育陣地,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通過將黨史資源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并多維度打造特色校園文化,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還激發(fā)了他們?yōu)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厚內涵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
黨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是對歷史傳統(tǒng)的傳承,更是對新時代教育使命的踐行。通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平臺、校園文化等實踐路徑,黨史故事中的豐富營養(yǎng)和強大精神動力得以有效傳遞,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滋養(yǎng)。面向未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繼續(xù)深入挖掘黨史資源的內涵與價值,“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并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講好黨史故事,讓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深厚愛國情懷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王一安,王福興.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意義、內涵、路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130-135.
[2]欒永玉.將“四史”教育貫穿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21(17):29-31.
[3]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口播黨史、圖說黨史、劇說黨史:黨史學習教育“云思政”課堂創(chuàng)新工作案例[EB/OL].(2022-07-29) [2025-03-15].https://sc.suda.edu.cn/b1/c0/c21147a504256/page.htm.
[4]韓振峰,李辰洋.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的發(fā)展歷程及經驗啟示[].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4):42-50.
[5]黃蓉生,胡紅梅.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1(8):21-27.
[6]陶德慶.融黨史教育于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研究Ⅲ.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64-67.
作者簡介:索朗平措(1977—),男,藏族,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西藏地方古代史。
通訊作者:次仁扎西(1979一),男,藏族,西藏昌都人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