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價值鏈加速解構與智能技術深度滲透的雙重變局下,應用型高校作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節點,其文科教育正經歷從范式顛覆到價值重構的轉型。傳統文科教育固化的學科壁壘與脫離實踐的教育場域,割裂了知識生產與產業需求的共生關系,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暴露出創新動力不足的結構性缺陷。本文聚焦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多維建構機制,試圖突破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線性改革路徑:在價值維度上,通過解構區域經濟適配性、教育范式迭代性、產教協同進化性三重邏輯,揭示質量體系對教育生態系統重構的價值;在實踐維度上,依托動態能力理論構建“生態耦合-知識再造-價值共創”的立體框架,創新性地提出學科集群重組機制、實踐共同體的培育模式和質量診斷評估體系,最終形成具有耗散結構特征的文科教育新范式,為高等教育與產業經濟的深度協同進化提供新的認知圖式和行動框架。
一、應用型高校建構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意義
(一)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文科人才需求
建構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是應對區域經濟動能轉換的戰略性舉措。在產業數字化與價值鏈條重構的宏觀背景下,服務型經濟范式對文科人才的知識譜系提出了多維整合要求。應用型高校通過創新學科交叉矩陣,將人文素養培育與數智技術應用、管理決策能力進行有機耦合,著力塑造具有場景適應性特征的復合型人才梯隊。這類人才既需具備文化資本轉化意識,以契合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邏輯,又要掌握系統性思維工具,能夠應對社會治理創新中的非結構化挑戰。其培養過程強調動態響應區域發展需求,通過校地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實現人才供給端與產業需求端的精準適配,從而在服務文旅融合縱深推進、公共決策優化升級等戰略領域形成可持續的知識溢出效應,最終實現對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與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雙向賦能。
(二)推動傳統文科教育向實踐創新能力轉型
新文科質量體系的建構本質上是對傳統文科教育范式進行突破性實踐。應用型高校依托實踐導向的課程重構、項目化教學迭代及產學研融合機制創新,構建起教學場域與行業生態的深度耦合關系,驅動學生在動態情境中實現認知建構與創新遷移。這一教育范式革新突破了學科知識與實踐能力的二元對立,并通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跨域協作能力的提升等維度,重塑文科人才的能力圖譜,使人文教育從靜態的知識容器轉型為動態的價值創造者。在數字文明與技術理性交織的新場域中,該體系通過解域化重組與再嵌入策略,催化人文精神與技術邏輯的創造性互滲,既消解了傳統文科教育的闡釋性焦慮,又構建了與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對接的賦能通道,有助于實現文科教育從規訓場域向社會賦能體的生態位躍遷。
(三)提升高校在產教融合中的核心競爭力
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系統性構建,為應用型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了價值重構的戰略支撐。該體系通過多維耦合產業技術迭代邏輯與教育創新范式,將行業核心要素轉化為教學資源配置的內生變量,促使人才培養過程與產業升級需求形成動態適配的協同閉環。這種深度融合機制不僅重塑了知識生產的空間拓撲結構,還推動高校突破傳統教育主體的功能邊界一—通過知識遷移機制的創新,高校能夠將學術勢能轉化為產業創新的輻射動能,進而在技術標準制訂、智力資本輸出等維度構建獨特的價值錨點。當高校逐步演化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知識樞紐”時,通過橫向資源整合所形成的服務能級躍遷,將實質性強化產教協同網絡中的不可替代性。這種內生性競爭力的持續積淀,使高校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博弈中,能夠形成具有強韌性與延展性的可持續發展動能。
二、應用型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建構原則
(一)產教協同導向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
應用型高校在建構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時,需以產教深度融合為邏輯起點,通過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動態耦合重塑育人范式。該原則要求應用型高校突破傳統文科教育中學科壁壘固化、實踐場域虛置的局限,構建“產業需求牽引-教育流程再造-知識生產迭代”的閉環機制。在價值導向上,須以行業技術變革周期為坐標系,將產業要素深度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課程模塊化重構、教學場景虛實融合、能力評價多維立體的動態適配系統;在實施路徑上,應建立市場信號傳導機制,通過校企知識共享平臺的制度化運作,實現產業標準向教學標準的有機轉化,使人才培養規格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鏈升級對跨學科思維、數字素養及場景應用能力的復合型需求。唯有構建起教育鏈與產業鏈的共生演化生態,方能實現新文科人才供給體系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范式創新與價值增值。
(二)學科交叉融合與能力本位并重
學科交叉融合與能力本位并重原則要求應用型高校系統性地解構傳統學科的知識邊界,通過構建多維知識矩陣推動認知體系的范式創新。在解構與重構過程中,需突破線性學科邏輯的桎梏,著力培育跨學科知識遷移與異質性要素整合的能力,而非停留在課程模塊的機械疊加上。這種動態耦合機制要求教學設計既要構建多學科對話的元認知框架,又應聚焦職業情境中的能力生成路徑——前者通過知識結構的非線性重組培養批判性思維,后者通過實踐導向的教學機制鍛造具身化的職業勝任力。二者的辯證統一體現在:學科交叉服務于認知圖式的躍遷式突破,能力培養根植于復雜系統的動態適配,從而實現從知識拼接到思維范式的轉型,以及從技能習得到創新能級的躍升。這種協同演進邏輯有效避免了表淺化交叉與碎片化訓練的風險,使人才培養在學科生態重構與職業能力進化的張力場域中獲得螺旋式發展的動能。
(三)動態適應與持續改進保障體系活力
動態適應與持續改進機制作為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重要驅動力,其本質在于構建具備自組織演化特征的智能響應系統。該體系需要突破傳統線性管理模式,依托開放式治理框架構建多維感知網絡,通過動態捕捉技術范式遷移、業態重構趨勢及知識生產模式的演變規律,形成培養規格、課程生態與教學方法協同更新的自適應機制。在具體實踐中,應構建“環境掃描-系統重構-效能驗證”的迭代循環范式,借助智能診斷工具對人才培養全周期進行多維度效能評估,著力消解學科壁壘固化、能力圖譜滯后等深層次矛盾。持續改進過程應嵌入多主體價值共生機制,通過構建教師能力進化矩陣、產教融合知識樞紐等協同載體,將質量提升的需求轉化為教學要素的系統性重組。
三、應用型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構略
(一)構建模塊化跨學科課程集群
應用型高校應立足于新文科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通過解構與重構傳統課程范式,形成梯度化、開放性的模塊課程體系。課程集群設計需遵循“學科交叉-能力進階-產教融合”三維邏輯框架,將人文社科基礎理論、數字化技術工具應用及產業創新實踐進行矩陣式組合?;A層著力構建包含批判性思維訓練、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認知基底模塊;應用層聚焦于智能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品開發、數字內容生產等高階能力的培養;創新層通過創設社會計算分析、人機協同設計等交叉學科課程模塊,實現知識體系的非線性躍遷。
在運行機制層面,應用型高校需建立“需求牽引-動態反饋”的課程迭代系統。由校企雙元主體組建課程管理委員會,依據技術變革周期與產業升級路徑,實施模塊內容的動態增補與淘汰。重點開發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倫理治理、數字孿生文化研究等新興課程單元,并通過“課程包”形式實現跨學科知識的彈性組合。教學實施中推行“問題域導向”教學模式,設置涵蓋文化產業鏈全流程的階段性遞進式項目任務,要求學生在模塊化課程資源庫中自主構建學習路徑,完成從知識遷移到創新應用的閉環訓練。
為強化課程集群的系統耦合效應,應用型高校需構筑“平臺支撐-制度保障”的雙重協同機制。建設全域化課程資源平臺,打破院系間課程壁壘,形成跨學科課程圖譜的可視化映射。創新“主修方向+能力模塊”的認證體系,充許通過模塊化課程組合獲取數字人文策劃師、智能傳播工程師等復合型能力認證資質。同時,建立模塊學分動態兌換機制,將課程學習成果轉化為能力成長積分,最終形成“基礎能力標準化、專業能力特色化、跨界能力個性化”的培養新范式。
(二)搭建校企聯合實驗室與實習基地
校企聯合實驗室的架構需突破傳統學科邊界,構建“雙元耦合型”資源交互機制。在空間規劃層面,通過模塊化功能分區實現基礎研究區與產業實踐區的動態銜接,其中企業方主導引入數字人文分析系統、跨媒體敘事開發平臺等新型技術矩陣,校方則側重搭建學科交叉的理論驗證場景。實驗室運行需建立“技術迭代一課程更新”聯動模型,依托企業提供的行業動態數據庫,每學期動態調整虛擬現實文化遺產復原、生成式AI內容生產等實踐模塊的權重配比,使教學資源配置始終與產業變革保持協同演進。
實習基地的梯度化建設應遵循“能力生成螺旋”理論,形成虛實融合的三維培養網絡。初級階段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企業云端工作環境,使學生在仿真系統中完成業務流程認知與基礎數字工具操作;中級階段實施“校中企”項目制實踐,由企業派駐產品經理與學校導師組成雙導師團隊,指導學生完成從需求分析到方案輸出的全鏈條輕型項目;高級階段推行“創新工坊”模式,遴選優秀學生參與企業戰略級文化科技融合項目,在真實商業環境中錘煉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形成人才培養與產業創新的雙向賦能格局。
校企協同育人效能的持續提升,有賴于“價值共生體”制度框架的完善。建立校企聯席會議下的“四維對接”機制,涵蓋技術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研發方向與學術方向對接、崗位能力與評價體系對接、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對接等關鍵維度。特別要構建“能力銀行”認證體系,將學生在跨學科項目中的表現轉化為可量化的能力積分,企業可據此建立人才儲備庫。同時推行“旋轉門”師資流動制度,企業專家深度參與培養方案修訂,學校教師通過駐企研究把握產業前沿發展趨勢,由此形成產教要素深度互嵌的生態化育人格局。
(三)實施過程性考核與行業認證結合機制
應用型高校應構建模塊化動態評估體系,通過產教融合評價共同體實施全周期學習軌跡監測。該體系創新性地采用多維賦權評價矩陣,將批判性思維、數字工具應用等新文科核心素養融入課程模塊,形成可迭代更新的能力發展圖譜。依托智能學習分析平臺,整合課堂交互數據、項目協作圖譜及創新成果軌跡,構建具有自反饋機制的動態評價模型,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全要素診斷與預測性干預。
行業認證需通過標準轉化機制深度嵌入培養過程,建立職業能力認證與學術評價的互認通道。系統性解構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崗位勝任力模型,創新開發認證標準課程化實施框架,通過能力單元映射實現職業資格標準與課程目標的立體化對接。構建“認證成果轉換機制”,形成包含能力等價認定、學分累積轉換的彈性認證體系,使行業認證既作為教學質量的檢驗維度,又成為職業發展的賦能支點。
質量保障體系需建立三方協同治理范式,形成認證驅動型的持續改進生態。構建包含認證標準動態校準機制、校企雙元督導機制和反饋數據穿透式分析系統的保障框架,實現教育行政部門政策引導、行業協會標準供給與院校實施創新的協同共振。通過認證達標率與能力成長曲線的關聯分析,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反哺優化機制,使考核認證系統兼具質量監控與戰略調適雙重功能,推動新文科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形成螺旋上升的共生關系。
結束語
新文科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的建構彰顯了高等教育范式轉型中價值重構的深層邏輯?;诋a教融合的協同共生機制,該體系通過解構傳統學科壁壘并重構知識生產范式,實現了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動態適配。而嵌入反饋迭代機制的彈性架構設計,使質量保障系統具備了自組織演化能力。未來應著力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框架,在知識圖譜重構中強化課程模塊的延展性,推動能力認證體系與職業勝任力模型形成價值共振。這一系統性革新重塑了文科教育的實踐哲學,并通過教育生態系統的韌性培育,催化了知識生產場域與區域創新網絡的深度互嵌,助力形成基于價值共創的人才培養新模態。
參考文獻
[1]肖曉勇,戴冬陽,萬娟.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的生成邏輯及體系構建Ⅲ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2):84-90.
[2]楊佩月,李運方,喬穎.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6):133-135.
作者簡介:朱桂元(1979—),女,漢族,江蘇興化人助理研究員,本科。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應用型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4SJYB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