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經濟大省要挑大梁”。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指出,大區大縣要“努力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中挑大梁、作貢獻”。作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既表現為差異化、不均衡的發展特點,又呈現出多元協同、互補共生的梯度發展特征。大區大縣是重慶經濟增長的主發動機,推動大區大縣高質量發展,發揮大區大縣的經濟引領功能,對于穩住經濟大盤、增強整體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大干快上,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區大縣要有“慢不得”的緊迫感,要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推動新質生產力新項目加速落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支持汽車、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要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依托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優勢,全面提升物流、金融、跨境電商等服務業能級,不斷增強區域經濟韌性。
大抓融合,不斷深化協同發展。大區大縣要有“等不得”的責任感,既要率先突破,也要區域協同;既要重點攻堅,也要系統推進;既要帶頭引領,也要融入大局。要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推動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優勢產業鏈的跨區域協作,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要充分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開放平臺優勢,支持萬州、涪陵等區縣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培育跨境電商、保稅物流等新業態,持續提升大區大縣的外貿競爭力。要創新區域協作機制,在區域協調發展前提下,探索建立跨區縣稅收分成、指標調劑等利益共享機制,推動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北、渝東南區縣開展產業協同,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高效配置,實現區域發展互利共贏。
大膽創新,攜手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大區大縣要有“拖不得”的使命感,充分發揮平臺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勇擔創新“第一方陣”,“頭雁”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要以深化產學研合作為核心抓手,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與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等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應用型高校與重點企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開展訂單式培養。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突破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要引育并舉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一事一議”柔性引才機制,為重點產業領域引進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作者: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重慶大學區域經濟與科教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